唐源琦 周建威 赵红红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愈加紧张,旧城已出现设施陈旧、建筑性能退化、经济落后、社会结构失衡等系列问题。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总目标,标志着建设已进入了“存量规划”时代,需要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来促进建成区功能的优化、调整[1]。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提出“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健全旧城改造机制,优化提升旧城功能”。广州实时推出老旧小区微改造,着力解决旧城衰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改善旧城人居生活环境和空间优化提升,这也契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提高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方针。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永庆坊微改造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2],让街区讲述自己的故事并给人留下印记。
目前国内针对“微改造”评价研究甚少,更多还是在“历史街区改造和旧城保护”评价方面,在“城市更新评价”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整体上:丁一等以广州为例,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选取指标,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更新模式综合效益评价[3];李建军等通过85项指标对旧住宅区更新宜居评价体系进行评估[4];王萌等采用多目标决策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原西城区旧城改造做出综合绩效评价[5];卢肠以重庆渝中区旧城为例,研究更新中多方主体的价值协同实践,构建以“过程评估”和“价值判断”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社区更新评估体系[6];江畅[7]从社会、经济、城市物质空间和生态层面构建长沙住区可持续评价指标;邓堪强[8]通过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26个影响因子,构建城市更新三种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二、专项及研究方法上:王娟等[9]采用因子分析和计量模型,从使用者满意度视角对城中村的改造效果进行评价;杨沛儒[10]从生态容积率(EAR)的绩效评估角度分析更新实践过程中环境的碳排放与城市密度增长的关系;杨倩楠[11]从土地利用与空间环境、住济效益和土地再开发中的居民培力三方面建立评估框架;吕斌等[12]以北京南锣街巷地区为例,以主体在更新实施过程的参与程度、设计定位及对设计实施效果的满意度等进行历史街区可持续绩效的评估;喻博提出了基于Google Earth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判定项目实施状态的技术方法对深圳三旧改造做效果评价[13]。
综上看,国内对旧城更新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是整体性的,主要表现为从社会民生、经济收入、周边环境入手,但是评价多为概述,因子相对较少,深入细化不足,由此在访谈过程、调研获取数据中具有一定模糊性,也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真实的评价效果;另一方面是专项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某一类因素在更新中对事件起到的作用影响,但是改造更新本身是复杂性很高的社会实践,不同方面对其起着联通性的作用,而且某些因子不能完全代表某一个现象的阐述。如此以来,缺少整体性、精确性,直接影响评价的科学性,故本文建立在相关众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微改造“全要素”评价方式,从以上之不足对更新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
第一,1978—2000年为初步探索阶段。1978年全国城市住宅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分调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四方面的积极性,使住房逐渐实现商品化。1995年开始了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及相关优惠政策,房地产商改造城市的实践,开发案例荔湾广场且将其作为当时最大的旧改项目典型[14],《广州城记》中记载1999年广州政府宣布禁止开发商在旧城以大拆大建的方式进行改造。本阶段受经济效益驱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主要表现为老城“老破旧”的建筑安全环境,旧城街道环境和面貌的整改,改造摧毁性加强,模式走向市场化,老城文化肌理和社会关系遭到破坏。
第二,2000—2014年为“三旧”改造阶段。广州城市发展强调从拓展阶段迈入优化与提升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落实广州市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以下简称“三旧”)改造工作[15],2009年12月广州市政府公布《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意见》;2012年6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补充意见》文件,“三旧”改造项目全面展开。本阶段由政府包办实施,以经济平衡为准;主要采取整体更新的方式,着重调整旧城产业结构与“城中村”的改造;如猎德村、琶洲村等,加强规范化管理,政府、村集体以及开发商相互合作,“代征、代拍”的方式[14],这种模式有利于城市空间资源的整体开发,在一定阶段时期对城市空间建设起到一定助推作用,但是可能导致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巨大、文脉肌理遭受破坏,带来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2015年至今为“有机更新”阶段(即微改造阶段)。2015年2月28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挂牌成立,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城市修补,有效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16];2016年1月,广州市公布《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三个配套文件:《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首次着重提出“微改造”。2017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2017年度老旧微改造工作的通知— —穗更新函(2017)162号》,2018年推出实施计划《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和指导工作流程,并将老旧小区改造纳入2018年全市“十件民生事”。 本阶段由政府牵引主导,多元利益协调发展;政府指引提供房屋的经营权,然后公开招商引资,注重渐进式更新品质的提升,在物质空间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14],并结合文脉传承、文化创新的方式。
广州2000年之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共779个,建筑面积约5180万平方米,覆盖约260万居民的住宅空间,约占全市户籍人口(840万)的31%①,更新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广州市政府2015—2017年耗资2.5亿元,推进10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涉及用地面积765 hm2,惠及80万人口②,极大提升了城市宜居度和美观度,受到居民热烈欢迎。截至2019年4月,广州已推进687项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其中已完工128项,正在实施231项,另有328个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
“微改造”是一种创新更新模式,是与全面改造并重的城市更新方式,弥补了全面大拆大建单一改造模式的不足,注重更新项目的长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地活化提升[17],传承街区文化格局、历史风貌、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并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城市更新从“三旧改造”到“微改造”的转变体现了旧城规划思潮的转变,也体现了广州城市更新走向了更尊重历史文脉、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轨道上。
微改造是涉及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层面的复杂系统,评价指标应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全面、综合地反映微改造的总体情况。本文在理论上借鉴历史街区的学术评价研究,如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18]提出的从“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环境价值”对建筑遗产的评估,石若明[19]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李娜[20]的基于AHP分析法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综合评价模型等,并参考郭海辉[21]提出的“综合效益”分析模式,借鉴了房地产经济学中五个方面可持续效益评价指标,即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22]。
研究通过专业认识的咨询评估、建设管理者的访谈、实地调研(观察、问卷、访谈)总结、对社会公众意见的采集等,确定了相关影响因子,然后结合城市更新的设计要素,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结合的方法细化分类,借鉴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采用定性分析、定量测定判断的方法(图1),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大层面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构建出可持续的旧城微改造全要素评价体系。
图1 微改造全要素评价研究方法及工作流程图Fig.1 research method and work flow chart of micro-reform total factor evaluation
为尽可能保证全面、客观的评价微改造指数,采用了加权平均综合运算法则。首先分为三大类效益,并对每一类效益做评定。以X效益为例,根据评语的赋值和隶属度的模糊集合定模糊矩阵X={X1,X2,X3……Xi},Xi={X1j,X2j,X3j……Xij} (j为三级因素的个数),每一个Xij都包含一定数量的要素,然后计算出各个三级指标的评定指数:Xij= DXij·CXij,(DXij为X效益的某要素的调研打分的平均值,采用5分制,CXij为X效益的某要素的加权数值),再计算二级指标:Xi= Xij·WXij(WXij表示X效益的三级指标的加权分值),最后计算出一级评价值:PX=X WXi(WXi表示X效益的二级指标的加权分值)。综合公式如下:
首先计算二级综合评价指标Ri:
然后进行双重加权,算出一级综合评价指标Pk:
(注意:k为x、y、z,作为区分三大效益的标识别,不具有赋值意义;本评价使用到的双重加权是计算法则,其中n、m的数量值以研究分析的“全要素”框架的类别及数量为准)
以此类推,X、Y、Z三类的效益,微改造总效益:P=PxWX+PyWY+PZWZ,(WX、WY、WZ表示三大类效益的不同加权分值,可根据不同微改造类型进行科学严格赋值)。下面以广州恩宁路街区为研究对象(图2-4),探寻旧城微改造的全要素评价模型。
图2 恩宁路现状建筑结构形式图Fig.2 current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Enning Road
图3 恩宁路建筑保留与更新分区Fig.3 building reservation and renewal zone of Enning Road
图4 恩宁路街区更新规划平面图Fig.4 renewal plan of Enning Road block
3.1.1 恩宁路概况和更新历程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广州旧城区荔湾区中部,周边主要有昌华大街、西关大屋、耀华大街等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持着清末民初西关居住区的典型风貌,有文物建筑如吉祥坊一号民居、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等,还分布着具有近代各个阶段特色的建筑,例如民国风貌建筑、建国初期砖木结构建筑、八十年代中西交融风格建筑等,反映着浓郁地道的西关市井生活,是具有岭南特色的旧城文化街区(表1)。
3.1.2 全要素梳理
社会效益包含民生效益和人文效益,民生效益主要是保障公众城市配套设施和生活品质,社会民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人文效益包括历史文化、社区人文关怀及当代社会分层问题,其中历史文化延续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社区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宗旨[23]。经济效益的评估能保障更新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实现项目的统筹和运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旧城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城市产业协调升级是可持续发展支撑条件。生态环境是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全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经过调研及理论综合分析,本研究梳理出“3层面15大类39小类108个指标要素”的微改造全要素评价框架;其中社会效益(包括民生效益、人文效益)含23小类73个指标要素,经济效益含7小类16个指标要素,生态效益含9小类19个指标要素[24-26](图5)。
3.2.1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居民相互沟通、交流的场所,帮助营造社区平等是旧城微改造的重点工作,通过空间整治增加绿地和邻里活动空间,以提高街区的公共属性。注重零散空间的整合利用,加强对开放空间的系统规划,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街区面状开放空间、开放空间走廊和点状开放空间。
表1 恩宁路更新改造历史大事纪进程表Tab.1 chronology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renovation of Enning Road
3.2.2 建筑形态及环境
建筑物质环境不仅是居民生活的载体,更是构成街区环境界面、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微改造应在对街区建筑环境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清理周边的违章建筑,对危旧房进行升级置换改造,结合城市发展和居民需求调整部分建筑以实现功能置换和更新,针对不同类型风貌建筑,采取差异化的微改造措施。
3.2.3 市政与设施
市政与公共设施是维持社区正常运转和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支撑系统,包括给排水、雨污分流,电力通信,社区照明,优化环卫设施与管理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设施。根据调查,此前基础设施标准和建设水平普遍偏低,市政管网老化、维护管理不力及设施配套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
3.2.4 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是城市发展及居民生活的命脉,道路交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代表居民室外生活的品质。完善好公共交通及配套设施系统,营造安全的、便利慢行系统(步行友好、骑行友好),建立可达性较高的交通体系非常必要。在生活性道路方面,塑造以人为本的尺度空间,规划好行人、非机动车的路径与衔接,增加行人滞留人性化、具有活力的空间,适当增加停车设施等。
3.2.5 人文环境
第一,风貌的完整性,即对历史片区和具有典型特征的建筑群的整体风貌形态进行保护控制,增强人对该风貌街区完整性的体验感知;第二,历史的延续性,即每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物、风貌形态都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保护旧城各时代产物是保证其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第三,生活真实性,即城市街区最重要的职能是承担着社会功能,居民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是旧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沉淀社会文化的核心要素[22]。
3.2.6 人文关怀
一方面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关注目标使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精神健康和生活的幸福感,使街区空间格局支持人的活动,为空间带来活力,积极促进邻里交往活动;另一方面,微改造应建立群众参与的机制,鼓励公众自主参与,营造居民社区归属感,努力创建共享的生活品质社区。注包括产业状况、相关资源的配备与利用及相关政策三个方面,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等使间接利于投资的环境得到优化,为当地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是经济效益的源泉。
3.3.2 政府经济效益
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简言之就是近期微改造为旧城带来的政府税收收入。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税收经济增长的数量,也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
3.3.3 投资运营商收益
一方面是整体项目分析,从项目总投资预算、应补地价测算、销售及经营税金和成本、项目建设周期、项目投资回收期、综合
3.2.7 社会空间分层
整体环境及圈层影响,恩宁路多条骑楼街区外来移民主要从事小商品贸易及务工,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分割的现象,加剧了城市中的空间隔离。因此需要努力缓解新旧老少思想差异问题、市民就业与居住空同的需求矛盾问题,落实保障贫困与低收入住区等问题,优化城市街区社会功能性空间特性[27]。
3.3.1 投资环境优化
投资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宏观的经济指标,也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微改造主要关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综合评价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个体商户层面,即商户预期成本投入和收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大众消费的角度来衡量旧城改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图5 微改造全要素评价框架体系图(3层面15大类39小类108要素)Fig.5 framework system diagram of micro transformation total factor evaluation (three levels, 15 categories, 39 categories, 108 elements)
3.3.4 市民经济收益
一方面,就业数量的增加从就业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反映出旧城改造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体商户的成本收入状况及居民收入和工资增幅情况。
3.4.1 生态系统
协调城市街区建设与城市生态的关系,重视街区的林地植被、大面积草地、河湖湿地等保护,改善街区生态质量[22]。从地理生态格局(自然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水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环境对城市街区更新改造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提升城市竞争力,旧城小片区改造一般和景观效应一同规划设计。
3.4.2 景观效应
在微改造设计中关注街区景观美学等问题,建设生态廊道、减少绿地碎片化。结合交通流线和视觉体验设计绿地系统,结合休闲设置各层次的绿化,营造较好的绿视率,提高旧城的景观品质。统计改造街区绿化覆盖率、园林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
3.4.3 资源集约
针对旧城的土地和空间等有限资源,采用集约、复合型利用方式,提升利用效率和效益。
3.4.4 环保节能
环保节能方面包含健康环保的建筑材料使用情况、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情况、水资源的循环高效使用情况、废弃物分类回收及处理等情况,尽量整体实现材料和能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27],例如“公交优先”策略,生态出行等,从而实现城市街区可持续发展。
3.5.1 恩宁路街区微改造评价
通过恩宁路微改造全要素调研数据加权计算(图6)和全要素分类的详细满意度数据统计,恩宁路街区微改造综合效益3.832分,分类社会效益4.116分、经济效益3.523分、生态效益3.842分。整体呈现较高的效益分值,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关注文化传承的街区微改造活化项目,与社会反响具有一致性。目前经济效益方面的反馈评价分值偏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总体来说,恩宁路的更新改造可谓是政府、专家、市民、社会企业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磨合[28],摸索出的“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融合的旧城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其中永庆坊片区更是获得社会一致好评,成为全国改造示范项目。
不足之处为:第一,永庆坊微改造过程被大众过于关注,在后期一定程度上造成学者和政府干预性偏强,“乌托邦”式的愿景+“拔苗助长”式的引资,在完成后风光一段时间之后,必然缺少足够的市场活力和源动力,故然需要社会的持续“协助”;第二,在改造策划实践中,对社区持续发展、居民后续的环保节能和心理的认同分析存在不足,即对城市的远期发展关注和居民内在幸福感的建设不足。
图6 恩宁路微改造全要素调研数据加权计算矩阵图Fig.6 weighted calculation matrix of all factor survey data of Enning Road micro transformation
3.5.2 实施难点及经验总结
首先,旧城更新存在着初始投资金大、回收周期漫长等劣势,单项目进展会影响片区乃至全市城市更新计划的顺利执行。第二,广州实践工作表明,在规划、建设、消防验收等方面的现有规范强制性条约中,部分缺少灵活性和弹性管理,制约着改造的创新方式;要在规范管理上创新,以改造试点工作模式,探索适应当下城市更新再利用的相关规范制度,促进旧城微改造工作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第三,改造的多方主体难以协调,历史沉积的问题过多,利益牵扯方较多。微改造和市民切身利益相关,不同地方的遗留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不一样,难点不完全一致,故需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微改造方案。第四,城市建设发展快,可借鉴的经验不足,以前更新主要在“大事件”推动下,以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并没有真正关注街区的人文环境,也没有实现街区资源的重新规划分配。第五,建成效益评价虽然反映了决策在实施后的效果,但是不能完全避免改造的问题,可以引入“改造前评价”“改造中实施评价”作为补充,为旧城微改造的决策提供及时的参考依据。
通过微改造全要素评价分析的梳理,总结出理念层面、方法及管理层面的“三观四性”策略建议,以帮助旧城更新改造实现科学的引导管控及实施(图7)。
4.1.1 社会方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从物质和文化需求出发
人本发展观:首先从人的行为、心理关怀,研究建筑空间布局与城市环境品质之间的关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善住房生活条件、构建邻里和睦、增强其对社区的归属感;其次,以微改造为契机完善对旧城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福利、优抚安置等多方面的保障体系,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再分配[29];最后,兼顾人文和历史文化等效益,基于老街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延续性和真实性,营造社会多元化群体融合的环境,赋予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实现空间新的生产与文化传承。
图7 旧城更新改造的“三观”“四性”策略及目标分析图Fig.7 “three views” and “four natures” strategies and target analysis of old city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4.1.2 经济方面:注重物质文明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活力
和谐发展观:和谐发展观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同步发展,旧城更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文化和社会的建设。从经济整体环境、政府收益、投资商收益及市民经济等多方利益综合考虑,通过经济政策的助力,统筹业态的发展、改善旧城经济结构。政府摆脱“土地经济”的完全依赖,升级产业,以文化业态引入人流活力,落实长远经济效益的规划,最终实现旧城的“自我生长”发展。
4.1.3 生态方面:落实可持续理念,建设生态宜居之城
生态可持续发展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生态自然观结合起来。保护好旧城原有水系及自然生态格局,凸显传统格局的街区生态景观,增加旧城公共绿化面积,提升景观美学的宜人设计,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区[30]。
4.2.1 整体全局统筹,协作一致(生态+社会)
有机完整性:微改造是整体统筹、一体化设计模式。旧城的更新改造应站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根据城市职能或者区域定位,为微改造社区提出更科学的目标及定位,从而实现新旧城之间优势互补。旧城微改造应鼓励投资管理者整合资源、协作实施,以促进功能有机性、形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形成适应城市整体发展具有战略眼光的旧城发展模式。
4.2.2 经济+社会上:模式创新,实现多元发展(经济+社会)
时代多元性:第一,由政府包揽向多元合作模式转变,政府角色转为平台搭建者、项目引导者、监管或者合作方;资金方面由依托企业实现转为多渠道化,例如成立城市更新基金管理组织等推进旧城改造。第二,产业模式创新,在业态管理上创新,出台扶持政策,促进“腾笼换鸟”业态升级,将文化渗入业态,打造地域特色品牌,提高全球竞争力。
4.2.3 完善机制,突破创新(社会)
科学性:第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从长远角度要实现居民自治;社区微改造直接关系居民福祉,从改造内容、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都要落实民主协商,充分反映人们的需求,真正实现建设“自己”的社区。第二,完善项目评估机制,实现由“蓝图式规划”向“渐进式过程式规划”的转变。设立微改造项目评估机制,明确评估项目、评估标准和评估分值,并及时反馈项目。第三,鼓励制度创新的机制,激活旧城文化效应。针对旧城历史街区,国土需要适应发展的土地细分、合并以及出让制度;在规划层面,开发权需要被赋予创新许可,审查制度也亟待突破,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微改造建设管理模式[31]。
4.2.4 “精细化+智慧化”策略,绣出街区缔造幸福(社会)
品质高效性:探索旧城的精细化与智慧化结合的改造模式,实现街区整体升级[29]。第一,对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智能技术手段为社区提供安全保障、智行协助,提供更便利的生活。第二,以城市经营为理念、产业经营为导向,在街区设计中更要从微处着手,强调精细“绣”的功夫,实现旧城生产、生活同步精致化。
本文的微改造全要素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更新评价体系作出了完善。第一,借鉴可持续评估综合体系以“全要素整体观”在完整性方面对目前城市更新的偏宏观物质空间指标和经济评价指标进行补充深化,强调集综合性和多维度于一体的评价,有助于后续学者研究的系统性,避免碎片化采集信息和分析,也促进旧城微改造的实施。第二,全要素的评价框架能体现“综合辩证性”思想,在深入要素分析的过程中能展现不同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过程主要通过多层因子关系量化,这种关系正是复杂事物的背后联系,有助于处理好新与旧、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的多维度协调关系。第三,全要素评价方法引入了社区研究“人的心理”核心概念和可持续评价研究中“环保节能”的概念,并建立相关因子,努力建立与居民生活及社会贴合的“实用”评价框架。
本文是对全要素评价体系的初探,相关学者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渐进式“动态性”、绩效监控反馈评价方面。第二,存量空间发展趋势下,探索以人为核心,“多元协作、互利共建”的微改造模式,改善旧城人居环境,重塑旧城活力,缔造幸福城市。
注释:
①详见广州市人民政府.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心得体会.[EB/OL] (2018-05). http://www.gz.gov.cn/gzsfyjsjg/xxsjd/201805/1a48e34a1fdd47 8a894cb56d16e15a6c.shtml.
②详见刘茜. 广州“微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守住历史的“根”[N]. 南方日报,2018-01-10(A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