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魏智琳 魏子然 王梦影 王加兰 李秀真
(1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院;2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济宁 27200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乙肝是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伴发多器官损害的一种全球流行性传染病,中国和一些亚非国家流行较为严重。近年来,我国乙肝感染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在校大学生乙肝感染率高达6%~8%[1]。高校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较为集中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流动性强,而医学院学生由于有医院见习、实习环节,存在更高感染HBV风险,更容易造成HBV在校园内传播和流行[2]。因此,医学院校学生是乙肝高危人群和乙肝防控宣教主要对象。本研究以某医学院5个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乳胶快速检测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了解医学院学生群体乙肝易感人群比例、乙肝疫苗接种率,同时进行乙肝防控知识问卷调查,了解该校医学生对乙肝的认知程度、态度及流行状况,为今后高校制定和开展乙肝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并推进高校乙肝防控教育的进程。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某医学院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五年级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787份问卷,回收78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719份,有效率91.36%。
1.2.1调查问卷 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自主设计关于乙肝防控认知度调查问卷。问卷分为4部分,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家庭居住地、专业、年级及父母的学历、职业等),乙肝知识认知水平33题(易感人群9题,传播途径13题,预防措施11题),乙肝疫苗认知水平18题(疫苗接种5题,接种态度13题),健康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现状4题。其中乙肝知识认知水平题目回答正确赋1分,答错赋0分,选择可能答案或不知道赋0.5分。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方法,现场统一发放、组织学生填写并回收问卷。
1.2.2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基于知情同意、自主自愿原则,有634名学生自愿做血清学检测,采血3~4ml/人,2000r/min离心20min,取上层血清,应用乳胶快速检测法(艾博生物医药公司)检测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血清检测指标。
本次调查,男性188人(26.15%),女性531人(73.85%)。大一127人(17.66%),大二166人(23.09%),大三284人(39.50%),大四106人(14.74%),大五36人(5.01%);农村382人(53.13%),城市337人(46.87%);临床医学334人(46.45%),护理学197人(27.40%),应用心理学17人(2.36%),精神医学48人(6.68%),康复治疗学21人(2.92%),中西医临床医学29人(4.03%),口腔医学8人(1.11%),医学检验技术35人(4.87%),法医学13人(1.81%),食品质量与安全1人(0.14%),预防医学16人(2.23%)。
2.2.1大学生对乙肝知识认知情况 乙肝知识认知33道题目全部回答正确总人次数为23727(33×719),实际回答正确总人次数为16058,大学生对乙肝总体认知知晓率为67.68%(16058/23727),单项正答率最高的是“积极接受乙肝疫苗注射”(96.94%),最低的是“被叮咬过乙肝感染者的蚊虫叮咬”(22.39%)。见表1。
表1 乙肝认知情况调查结果(n=719)
2.2.2不同特征大学生的认知情况比较 乙肝认知得分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是否系统学习过《医学微生物学》或《传染病学》的大学生均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大学生乙肝认知得分比较
2.2.3不同特征大学生乙肝认知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分别为年级、专业以及是否系统学习过《传染病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对这些分类变量设置哑变量,以乙肝知识认知得分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学习《传染病学》和《医学微生物学》是乙肝知识得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学习过《传染病学》知识的相对于均未学过的,平均得分高出3.09分,二者差值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过《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对于均未学过的,平均得分高出2.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门均学过的相对于均未学过的,平均得分高出2.9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大学生乙肝认知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2.2.4大学生疫苗接种知识认知与态度 大学生中绝大部分(94.85%)对于疫苗接种持主动自愿的态度,并能认识到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的重要手段,88.46%的大学生会在疫苗接种后持续关注接种效果。但仅有55.22%的大学生认识到疫苗接种有效率不是100%。若疫苗接种无效,大部分大学生(75.52%)会选择接种加强针来加强应答。
2.2.5大学生对乙肝感染者态度分析 被调查大学生中,363人(50.42%)介意与乙肝感染者共同进餐,350人(48.68%)介意与乙肝感染者共住宿舍,412人(57.30%)介意与乙肝感染者交往,561人(78.03%)介意与乙肝感染者组建家庭,仅有77人(10.71%)赞成对乙肝感染者在求学、就业方面进行限制。见表4。
表4 大学生对乙肝感染者态度分析(n/%)
2.2.6健康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现状 被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乙肝宣教活动排名前3位的是:专业课学习、宣传栏或传单、校内广播或官方媒体宣传。而最受学生欢迎的乙肝宣教途径排名前3的是:专业课传授、医学专家讲座、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
本次自愿参与乙肝血清学检测者为634人,HBsAg阳性率为0.63%(4/634),抗-HBs阳性率为45.27%(287/634),HBV标志物五项全阴者为343人,占总人数的54.10%。见表5。
表5 634名大学生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n/%)
据文献报道,2015年全球有2.57亿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约88.7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急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3]。1992年我国一般人群乙肝携带率近10%,属于HBV感染高流行区国家[4],由于实行了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该比率逐年下降。目前,我国已从HBV高流行区国家转为高中间流行区国家[5],但不同年龄段感染情况不一。2014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5~14岁和15~29岁人群的HBV携带率分别为0.32%、0.94%和4.38%[6],儿童HBV流行控制显著,成年人HBV流行形势仍然不容乐观[1,7],更有报道,我国高校新生的乙肝携带率高达9.06%[8]。目前,在没有乙肝特效药物治疗的现况下,接种乙肝疫苗仍然是有效控制HBV感染流行的重要手段[9]。医学院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肩负治病救人的重任,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乙肝高危感染的风险,加强在校医学生乙肝防控知识教育,提高医学生主动进行乙肝抗体检测和疫苗接种的意识,对于降低未来医务岗位中乙肝职业感染风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0]。
本次调查发现,该医学院学生的乙肝认知知晓率为67.68%,仍未达到卫计委计划“到2010年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0%以上”的目标[11]。关于对乙肝易感人群的认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乙肝经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基本掌握,尤其是经血液传播导致人群易感的认知高于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且对医务工作者是乙肝感染高危人群也有较好的认知(正答率62.03%)。关于传播途径的调查项目中,“打喷嚏、咳嗽”“共用游泳池、马桶”“共同处在拥挤的环境中”“被叮咬过乙肝感染者的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乙肝病毒的知晓率依次为27.82%、27.12%、45.76%、22.39%,均低于之前的研究结果[12-14]。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对非传播途径的认知较差,对传播途径认知模糊或错误,可能会造成对乙肝的恐慌和乙肝歧视现象。被调查大学生对所列出的预防措施的正答率均在80%以上,其中“积极接受乙肝疫苗注射”的正答率高达96.94%,说明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到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传染的有效措施。
不同特征大学生乙肝认知得分差异比较显示,年级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高年级学生对乙肝的认知程度高于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知程度略高于护理学、应用心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可能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未来临床岗位面临的HBV感染的职业风险重视程度高有关,也或者与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关,如应用心理学专业不开设《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该专业学生接受HBV相关的课程教育就会较少。但本调查结果也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知度与医学检验技术、精神医学、康复治疗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本调查中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样本偏少有关。通过多因素分析表明,学过《医学微生物学》或《传染病学》以及二者均学过的与均未学过相比,三者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高年级学生通过所学专业课程,获得乙肝相关专业知识比低年级多,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乙肝专业知识教育提高低年级医学生的乙肝认知水平。
在疫苗接种认知与态度调查中,94.85%大学生自愿接种乙肝疫苗,88.46%的大学生会在疫苗接种后持续关注接种效果,但有近50%的大学生对疫苗接种有效率存在误区,认为接种疫苗一定会产生抗体,表明被调查大学生对于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认知不全面,可能会忽视接种后免疫效果的检测。但有75.52%被调查学生会在检测到疫苗无应答时,选择再次加强免疫接种。
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决定态度,态度影响行为,三者相互统一,互为基础[15]。本调查研究显示,在对待乙肝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如共餐、同住、交往和组建家庭,超半数的大学生存在介意心理,与刘彩等[14]研究结果类似。虽然我国乙肝感染者的比例逐年降低,但乙肝歧视现象仍较为普遍。在是否赞成对乙肝感染者在求学、就业方面进行限制的选项中,表明不赞成的人数占46.59%,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大学生能够在认知上赞成乙肝感染者应该拥有平等的求学、就业权利,但当涉及自身与乙肝感染者具体接触行为时,完全不介意的仅占3.62%~5.14%,反映大学生存在知信行分离现象,提示今后在提升大学生乙肝认知水平的同时,要注重以正确认知促进大学生积极的健康信念与态度的养成,而健康信念与态度也会进一步产生正向行为,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本次乙肝血清学共检测634名大学生,其中HBsAg阳性率为0.63%(4/634),低于国内其他学者的调查结果[16-18]。抗-HBs阳性率为45.27%(287/634),HBV标志物五项全阴者为343人,占54.10%,与其他学者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由本次血清学检测结果可以看出,HBsAg阳性率与抗-HBs阳性率均低于2013年本校的调查结果。说明近几年该校大学生乙肝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同时也存在该校医学生群体对乙肝免疫保护力下降(抗-HBs阳性率下降)的现状,对于未来从事乙肝高危职业的医学生,加强职业高风险性教育引导,提高医学生乙肝检测及疫苗接种主动性,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不容忽视。
目前该校组织的一些宣教活动如宣传栏、传单等形式,与学生希望学习乙肝知识的途径并不一致,这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同[19],提示该校应积极开展以专业课为中心的宣教活动,并发挥学校的权威作用[20],例如增加选修课种类等措施。有学者尝试对大学生进行乙肝携带者的同伴教育[21],以消除乙肝歧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感染者创造平等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乙肝防控教育具有实际意义,引导大学生全面地掌握乙肝传播途径、预防治疗等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疫苗接种主动性,科学公平对待乙肝患者及感染者,做到知信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