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弹性”的概念自从被引入景观规划之后,对其的解释非常灵活,在不同的领域皆有尝试和发展。文章通过阐述弹性设计理念近年来在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弹性设计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提出弹性设计理论下新农村景观规划的设计策略,并且将弹性设计理论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以期为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更多思路,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研究基础。
关键词:弹性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快速扩张以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城市生态系统逐渐被破坏。与此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景观发展的热点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农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存在较大的差别,与城市景观规划相比,更是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在新农村,房屋村舍多以斑块的形式出现,而田园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农村道路、河流、管渠等多以廊道的形式出现。由此得出,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能只考虑形式上的美观,而要借助弹性设计理论,赋予农村景观生长性与发展性,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生命力完整地展现出来。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将景观与人文以及农村景观发展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1 弹性设计理论
弹性(Elasticity)最早被应用在物理学领域,其含义是当某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将外力撤销,那么物体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的这种能力[1]。弹性理念在20世纪初期被应用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这一研究由生态学家霍林(C.S.Holing)开始。在这一研究中,弹性理念主要指生态系统的自动复原能力,在遇到外力破坏时,如遭遇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生态系统拥有能够抵御住这种破坏并且还原到最初状态的能力[1]。而在当今的发展形势下,设计不应该仅满足短期和眼前的需求,更需要考虑社会、城市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发展形势,并且为暂时还没发生的未来留下足够的设计空间。也就是说,弹性就是放量,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并满足这一需求的只有弹性设计。综上所述,弹性设计理念与传统规划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弹性设计理念更注重环境的自我还原能力以及发展性。
目前,弹性设计理论的应用多体现在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中。21世纪初期,通过俞孔坚景观设计团队的努力,在美国流行的弹性设计理念逐步在国内被推广开来。燕尾洲公园就是融合弹性设计理念的优秀滨水景观案例。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夏季降雨量骤增,水位上涨,燕尾洲公园由于所处位置地势低,部分裸露的陆地将会被淹没。被淹没部分随水位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景观效果,完美地解决了季节性冲突,实现了水陆和谐,使市民拥有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休闲空间。
弹性设计理论还广泛地应用在城市河道的修复上,通过弹性空间的营造、驳岸修复以及建设弹性管理体系,使河道景观不再单一且无趣,拥有丰富的变化和适应灾害的能力。城市河道景观的设计使城市的灰色空间被利用起来,且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低影响开发”理念,使灰色空间逐步过渡为绿色空间,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2 弹性设计理论应用于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
生活、生产和生态是新农村景观的三个层次。农民与自然发生接触与交互是新农村景观产生的必要条件,新农村景观也是自然生态环境、农村生产景观、农村聚集区的综合体。
居民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新农村景观规划首先需要分析并改善的问题。弹性设计理论的原则是对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地域进行保留,同时改造不利于生活、生态的环境。要求在不影响村民当前生产活动的前提下进行改造,保留农田、耕地,且不对此区域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加休闲空间,丰富村民农闲时的生活。现阶段,基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相关人士提出了许多新农村景观建设方法,然而大多存在一些弊端。一部分是脱离实际情况,导致方案成为“空中楼阁”;另一部分是视点太低,只改善了表面居住环境,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且设计不具备可持续性,在农村景观缺乏定期维护和系统管理的情况下,设计成果仅能保留几年,随着使用损耗,空间将逐渐失去原本的功能,沦为荒废的不具备功能性的空白空间。将弹性设计理念引入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可以丰富农民的休闲娱乐生活。灵活可变化的空间是弹性设计的一大特点,同时各个空间是流动开放的,可以交融汇合。从去“灰色基础设施”的生态工程,到人工湿地、生态缓冲区等,都是弹性设计理念的良好体现。将弹性设计理论运用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符合景观建设发展的趋势。
3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短期开发与长期发展相适应
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应将短期开发与长期发展相结合。首先是遵循“数据模拟、动态分析、短期开发、远端预留”原则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根据近、远阶段不同需求,规划不同的设计目标与方法,高效合理地利用现存资源,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动态需求。其次是在不影響农民耕种与居住的前提下,保留部分闲置用地,将其打造成临时休闲区。通过弹性设计,将闲置用地打造成开放空间,能够丰富当地农民的农闲生活。当外部环境变化或用地功能发生冲突时,闲置用地也可以改造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场所[2]。
3.2 多种功能相互协调
弹性设计强调低干预设计,即尽可能地依据农村的自身特点、原有资源以及结合周边环境与居住人群进行设计。通过不同的设计方式与形态,融合多种功能,使场地具有多功能性,整个场地功能区形成交错复杂的网络,以此增强农村景观的抗风险能力与复原能力。
首先,场地具有隐形的特性,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便会显现出来。如具有灌溉这一原始功能的河道,在设计与建设完成后,就具有供居民休憩娱乐的功能;而当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其同时具有雨水管理的功能。由于在高程设计方面,河道平面是低于整体道路及主要功能区的,因此雨水会下落到周边的绿地与种植区,而不会淹没主要功能区,同时能够增加地下水储备。其次,通过休闲步道与道路设计,可以串联多种有关联功能区,如展览区、休闲娱乐区、儿童活动区等,从而形成整体的景观网络。
3.3 多方位完善景观结构
由于复杂多变的人为因素,新农村景观结构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因此筑牢薄弱的景观结构是使新农村生态景观变得稳定的重要方法。完善景观结构的主要方法是合理规划乡村的河流、绿地、山地、耕地,设计出最合理的斑块位置和景观边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当前农村的发展状况,建立足够的廊道和斑块[3]。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敏感区,环境敏感区是最关键、最容易被破坏以及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区域。要进行严格的分析调查,从而制定全面、科学的保护策略,强化对这类地区的保护,避免此类区域被过度开发。
3.4 多场景模型预测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多场景模型预测指的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农村在环境动态变化中可能遇到的灾害,如洪水、风暴、干旱等。通过不同的场景变化,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做到干预风险和环境修复。弹性设计理论强调的复原能力可以对发生灾害后的环境进行修复,而多场景模型预测则能把控可能来临的风险,并提前作出应对,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进行预防性设计。
3.5 营造弹性空间
弹性空间是弹性设计理论的核心,强调将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结合。实施方法是利用多种设计手段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并且能高效利用资源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产生满足感的休憩场所。在弹性空间设计中,可以利用材料铺装、功能区留白、高程设计变化等方式进行,使景观空间具有丰富变化和多样的可能,能够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需求。比如对于驳岸的设计,将驳岸高度设计成高于丰水期水位和低于洪水期水位,就可以使居民欣赏到错落有致的淹没性景观,且不影响日常使用。
3.6 地域文化性策略
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往往隐藏在村镇中,在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之前,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历史遗迹、人文典故进行调查与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当地的屋舍、祠堂、历史遗迹等应该被保护和利用。对当地遗留物进行再设计与展示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并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认同感,将文化融于景观设计中,是柔和地展示当地文化的方式,更易于被参观者接受与认同。
3.7 生态多样性
生态策略要求发挥环境与生态的多样性与能动性,实现景观自我调节阈值的同时进行自我增值。生态多样性是景观结构是否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具有生态多样性的景观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通过自我繁衍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破坏,并且具有自我更新与恢复的能力。建设具有生态多样性的景观就是建设具有自我恢复能力的景观,这意味着景观的可持续性、人工的低参与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4]。
3.8 建立弹性管理系统
弹性管理系统可为新农村景观提供一个具有灵活管理、瞬时调控功能的平台,以适应新农村景观空间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未知性。不仅要配备培训有素的后期维护管理团队,也要采取弹性对策,追踪景观空间的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使整个景观系统和谐发展、相互配合,取得动态平衡。
4 弹性设计理论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建议
4.1 新农村道路景观规划
道路规划是景观设计的骨骼,因此乡村道路问题是弹性设计理论下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乡村道路的特点是道路路况不复杂、人流量较小且较少通车以及体量较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乡村道路中的一级道路应为行车道,宽度为4~6m,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级道路应该贯穿整个村落的主要区域,连接各大村户聚集区,且尽可能靠近公交停靠点,使居民更方便快捷地到达城乡公交候车点,出行路线畅通且简便。通过便民的设计引导居民乘坐公共交通,从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降低碳排放量。
第二,乡村道路中的二级道路应主要为人服务,兼顾行车功能,宽度为2~4 m,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二级道路的主要功能是并联户与户,连接一级道路不能兼顾的区域,同时村民的私家车也大多在二级道路上行驶,因此应当设置生态停车场,使其与周边环境融合。可以采用植草砖与地面绿化结合的形式,保持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
第三,道路规划也应当秉持低干预原则,对原本的农耕用地和原有生态环境进行最低程度的毁坏与重建。尽可能多地采用生态的道路设计方案,如多利用曲线和保留现有道路走向,同时避免规则的直线道路,且铺装采用植草砖、透水铺装等生态铺装,减少硬质铺装使用。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改造,为未来的改造留下余地,做到低影响开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2 新农村绿化景观规划
景观的主要元素包括植物、水体、建筑。丰富的植物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景观的丰富度,且能够形成“天然氧吧”。因此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采用合理的植物搭配,主要注意两点。
第一,植物的规划应该采用“三层种植法”,即通过合理的群落聚集,增加垂直方向的绿化,使竖向观赏植物的角度更具观赏性。同时了解并掌握不同种类植物的生长特性,使不同的植物都能够健康生长。
第二,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挖掘当地独特的乡土树种,且合理应用。种植乡土树种有利于增强农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能够营造地域性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农村景观的识别性和独特性。
4.3 新农村水体景观规划
水体是景观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弹性设计理论应用于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求水体必须具有调蓄功能,一方面满足村民日常灌溉需求,另一方面满足防洪防旱的需求。为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利用透水铺装、下沉广场、人工湿地等,对降水进行处理并储蓄,以应对干旱期的用水需求。同时河道可以设计淹没式景观,利用景观栈道、透水装饰,对河道区域进行分区设计,让不同的水位淹没不同的区域,使游人可以观赏到不同的景观。这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水位的水景,能够增强水景的美感,使景观设计空间具备多功能性。
5 结语
文章運用弹性设计理论,结合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关注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为打造健康的人居环境贡献力量。弹性设计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领域,不仅有艺术,还有计算机、数学等多个领域的参与。弹性设计不是独立的设计理论,而是从前期的调研到设计落地以及后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设计理论。景观设计应当为人服务,并且不仅着眼于当下,更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发展与变化。而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正应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考虑全面,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具有新时代面貌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 沈乐娜.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探讨[J].南方农业,2020,14(23):35-36.
[2] 王崑,王静,张九玲,等.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生态经济,2018,34(10):229-236.
[3] 林涓音.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及建设[J].现代园艺,2016(18):98.
[4] 何理.探究永续观点在新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34):108.
作者简介:洪佳佳(1998—),女,江苏宿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可持续设计、乡村景观设计、中国传统花卉文化。
329150033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