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沁辰 丁山
摘要:文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整合国内外生态景观设计现状,对其发展进程和设计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以生态修复为生态景观的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对生态修复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同时,探究生态修复以及生态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和理论。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1 “生态可持续”理念
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广为流传,环境保护的绿色设计、生态景观也渐渐受到了重视。而对于政府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经济水平稳步上升,人们不再满足于生存的需要,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打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成了当代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
1.2 不可小觑的生态污染现状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与科技得到了不小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然而,环境保护这部分内容在近几年才得到重视。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也不胜其扰。我国一到冬天,雾霾情况就很严重,灰尘四起,PM2.5对人体的呼吸道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危害。除此之外,其他方面也有或多或少的污染,比如当初为了增加物种多样性而引入的水葫芦,但忽视了其是否适合我国的水质,以至于出现了水葫芦疯长的情况。
不仅是中国,国际生态问题也十分严重。全球变暖问题不断加剧,海平面上升,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出现使西方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人们却忽视了蒸汽机对大气的危害,而工业化速度最快的伦敦也因污染得名“世界雾都”。
2 生态景观的发展进程
2.1 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
生态设计这一理念在国际上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对它最早的探索并不是景观设计而是产品设计。比如大家熟知的“3R原则”,就是强调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把材料循环利用的属性纳入考虑范围,减少废物排放,以此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而景观包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它强调人体内部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洽性,也就是传统道家思想所说的“天人合一”[1]。
2.2 国内外生态景观的現状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往往会根据场地的特性和生态系统现状,保护并沿用现有的生态模式,同时贯彻环境保护理念,做到“生态优先”。全球气候变暖使人们对生态学的认识加深,西方国家在生态景观方面的探索普遍经历了排斥、迷茫、尝试、接受等阶段,在原本的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在生态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2]。举个例子,新加坡的榜鹅水道公园就通过栽植绿色植物的生态浮床净化水体,并且在园内栽植红树林也是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为了保障生态环境,使水体流动且干净,设计师还在水道两侧增设了排水沟,使雨水通过地表径流流入水道前就能得到净化。
相较于国外,国内的生态景观则更聚焦于生态修复这一模块,比如江苏宿迁的马陵河生态修复,就是运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以自然净化的方式,保持生态基流,拓宽河道水面,新建沿河公园。而对于生态修复这部分的具体研究,文章之后会有所阐述。
2.3 生态景观设计的价值
可持续的生态景观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景观设计的逐步发展,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要求也渐渐提高[3]。对打造生态景观来说,最主要的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要在关注自然的同时,运用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结合当地生态系统,适当运用可再生能源,将可持续原则和生态性原则贯彻于整个景观设计过程之中。现代景观设计讲究因地制宜,注重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注重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关系,并在生态系统的循环统一方面加以关注。在可持续生态景观中,不仅要对人文环境加以关注,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不可忽视,要在根本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3 可持续性景观的基础——生态修复
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将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手段作为切入点,再通过多方面技术措施的共同作用,优化场地的生态系统,使其在降低改造成本的同时,更适合打造生态型景观,呈现出更好的效果。在构建可持续生态景观的整个过程中,生态修复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其必要性不可小觑[5]。
3.1 生态修复所要遵循的原则
一般来说,可持续性景观设计旨在保护环境,而作为可持续景观基础的生态修复,需要在场地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更适应后期生态系统的构造,因此其要遵循的原则也比一般设计更多、更严格、更具有针对性。
3.1.1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的地块往往有着不同的自然条件,对景观的影响也大不相同,包括但不限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等,生态修复要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设计中要适当增加弹性设计,充分了解当地生态条件,制定出最合适的修复方案,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做到“以生态修复生态”[6]。同时,要对周边地块性质加以了解,根据当地的生态结构,选用合适的乔灌花草,保障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有机结合、合理配置。选用当地植物,既便于存活又能降低成本,从而争取投入相对小的人力、财力,换取相对大的生态效益,既能体现生态价值,又能体现社会价值。
3.1.2 自然修复和人为措施相结合原则
生态修复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原则上的,生态的破坏产生于人类大肆的经济社会活动,因此,想要进行生态修复,就要避免对大自然进行肆无忌惮的索取,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伤害,让大自然自我修复。同时,人类可以采取一些促进大自然自我修复的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能源替代,生态移民等[7]。要尊重自然规律,注意自然生态机能,将自然修复和人工措施合理结合,形成新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3.1.3 可行性原则
在生态修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从成本、技术、社会接受度等多个方面出发,制定切实完备的生态修复方案。除了经济层面和技术层面的承受度外,社会公众的承受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景观是为人服务的,修复的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因此,生态修复措施必须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符合大众意愿的基础之上进行,这也是生态修复可行性原则的体现。
3.2 生態修复的主要措施和成果
3.2.1 制定合适的植物策略
利用植物天然的光合作用净化湖水水质,可以达到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目的。而在生态系统中,下凹式绿地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相比于花坛的雨水贮存,下凹式绿地是利用开敞空间对雨水进行承接来防止径流外排的,与此同时,铺满绿植的绿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地表径流的污染元素进入河内。因此,根据地形地貌制定相应的植物策略也是至关重要的。
3.2.2 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
在某些城市公园设计中,会利用道路两旁的下凹式绿地、水面的生态浮岛等构建清水型生态系统。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师法自然、大道无痕”为核心思想,在通过控制地表水的水质达到水生态系统修复的目的的同时,利用人工辅助等方式,恢复湖面生态,维护湖水生态多样性[8]。
4 实现绿色循环的生态可持续
4.1 加强景观中循环系统的设计
4.1.1 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可持续景观中,能体现其生态意义的一个大点就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在景观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太阳能和风能。如今,许多场地中都会增设太阳能照明系统,通过太阳能光伏板与周边景观相结合,达到场地内景观相呼应的效果。并且可利用太阳能光源增加景观的循环性,满足循环景观的需求[9]。另外,有相当一部分的生态景观会将风车置于场地内,这能在增强景观独特观赏性的同时,利用风能资源完善场地内的生态循环系统,实现景观可持续。
4.1.2 对于人工湿地的打造
出于对生态循环系统的考虑,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人工湿地的应用越来越多。人工湿地是一个综合的生物系统,能在利用植物降解水体的有害物质、控制水质污染程度的同时,为水体输送氧气,增强水体活性。相较于其他地块,人工湿地的建造和运行成本低,不仅可以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还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因此,在构建可持续生态景观的过程中,人工湿地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人工湿地的表现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和全面化。
另外,善于利用场地内的多用途地块也是生态景观循环性的一种体现,这既使场地具有观赏、娱乐、休憩的功能,又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内部循环。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过渡带常用的雨水径流地也可达到一部分这样的效果,它在功能上可满足面源污染沉淀过滤的需要。当暴雨侵袭时,超负荷的管道雨水流入溢流池,再通过相对应的硬质景观过滤入河,周边搭配多色湿生植物,其所形成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
4.2 融入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
4.2.1 在软质景观中体现生态理念
在软质景观中体现生态理念即利用场地内的自然元素,包括植物配置、水面湖泊等体现环境保护的生态理念。例如,在场地与外界主干道的交界处,可以多选用防尘降噪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将场地与外界自然地分隔开,保持场地的独立性,还可以保证场地的空气质量。如果场地周边紧邻居住区,还可选用防火植物,如日本珊瑚树,以保证其安全性。在生态可持续方面,可适当配置场地雨水生物净化区,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土壤的下渗作用,配合高大乔木的树冠截流使场地内的水分形成一个闭环。在道路两旁也可设置植草沟,促进雨水的沉淀下渗,也可以利用周边的小灌木形成一个草地过滤带,增强地表径流。简而言之,利用软质景观体现生态就是通过树木的循环系统、草地的下渗功能,在提高用地美观性的同时减少碳排放量[10]。
4.2.2 在硬质景观中体现生态理念
与软质景观相对的就是硬质景观,其往往指的是场地内的造景要素,如地面铺装、小品材质等等。在一般的海绵城市的构造中,为了完善雨水循环系统,在铺装方面往往会采用透水砖,并且在道路两旁会用鹅卵石收边以达到渗水的效果。透水铺装下方都设有几层碎石垫层和排水管道,这能在夯实路基的同时加速道路渗水,以防在暴雨天气出现路面积水的情况。而雨水生物净化区下方都设有碎石基层,以加快雨水径流。在铺装面积较大区域,应避免采用水泥或花岗岩铺装,而是用植草砖替代,这有利于水分小循环,也能适当降低地面温度。
与此同时,场地内的精神堡垒和景观小品要传播保护生态的理念,取材也应尽量做到因地制宜,避免浪费。例如,在北方城市,雕塑小品可以采用冰雕,美观又特别,能够吸引外来游人观赏;而沿海城市则可选用沙雕,重塑方便,可以保持景观新鲜感,不会造成审美疲劳。
4.2.3 对构造材料进行一定的选择
在可持续性的生态景观中,对构造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小视,不同的材料组建出的景观会形成不同的观感效果,同时,不同的材料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打造景观构筑物时,应尽量选用低碳环保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这也降低了构筑物的构造成本,兼顾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效益,对环境保护大有裨益。为了满足生态需求,选用材料时可多考虑轻便、可回收的原生材料,木质材料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混凝土,并且木结构设计最后做出的景观效果也不俗。
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就擅长用木头这一质朴的材料诠释自然的恬静与韵味,比如他的著名作品之一,以竹子为原材料建成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就将中国建筑传统的含蓄和内敛的造型风格融入了日本建筑有层次的空间感和艺术骨架中,具有独特的东方气息。绿竹的运用使这一建筑颇有禅意,使其与周边郁郁葱葱的环境和谐统一,并且成为自然景观中的亮点,充满灵气。
5 结语
如今,垃圾分类的大力推行,是全社会在传播绿色低碳环保理念的表现,因此景观设计方面也应该注重生态性和可持续性,打造人文、城市、自然等多方面和谐平衡的生态发展体系,是未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可持续性生态景观,既迎合了当代设计潮流,又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并且为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菊.关于垃圾分类的设计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9):93.
[2] 郝凝辉.摇篮之前:以设计思维构建有弹性可再生的闭环方案[J].美术观察,2020(9):19-21.
[3] 俞佳.生态思维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浅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0):135-136.
[4] 成明,熊瑶.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5] 李明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低碳环保意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2):288.
[6] 黄斌.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渗透低碳环保意识[J].现代园艺,2014(22):108.
[7] 侯杰.城市设计中的人文性与地域性:以2009年ASLA获奖作品“循环景观”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6):120-122.
[8] 林晶莹.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砖瓦,2020(9):74-75.
[9] 任文贵.闽东地区养生度假区生态可持续景观设计[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0.
[10] 林鸽.探究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智能城市,2020,6(8):49-50.
作者简介:于沁辰(199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368850033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