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 贾孝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当前,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外来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待传统文化缺乏辩证意识、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客观对待外来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种类多、范围广。“中华”“优秀”和“传统”三个词语分别是从地域、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时空跨度三个方面对文化作出的分类。
从地域方面来说,文化可分为中华文化和外国文化。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代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思想、语言和文字,其二为古代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三为人们在茶余饭后创造的书法艺术、音乐杂技、棋类、民俗等。文化是有好与坏、对与错之分的,好的、对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秀文化,是从泥沙俱下的文化大观园中舍弃糟粕而保存下来的精华,是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
传统文化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历史继承性、阶级性和民族性。能够在无意识中影响人们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特性[1],就是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可以表现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牵引力。而落后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会产生一种与社会前进方向相反的力量,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此外,传统文化也具有相对性,它与现在相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之前就已经发生或者存在的文化,它在我们谈论之前就已经出现,因此,传统文化就是过去已经有的、历史沿传下来的文化。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过去已经有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展现人类和社会文明,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今天仍然适用,并且能够证实社会发展规律。
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也正是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见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国家的发展历程,所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当时处于迷茫时期的中国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民贵君轻”与“群众路线”、“和合”思想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天人合一”与“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与现阶段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表现,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运用。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而深刻地涵盖了我国发展至今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引,才使国家变得更强大,因此我们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承认其他文化的优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突出的地位,让我们更相信自己的文化。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等相繼传入我国,也并未取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以包容的态度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并丰富自己的内容,使自己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优点,让中华儿女信心满满。
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面临的问题
2.1 外来文化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现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计算机、互联网以及5G网络等新兴技术在文化领域迅速渗透,文化交流传播在各个国家更加快速,形成了世界文化繁荣兴盛的场景。但在文化交流传播的同时,外来文化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思想理念和为人处事的方式,比如我们在打招呼时会突然说出一个英文单词替代汉语[3]。一些人对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不会包饺子,并且认为京剧、皮影、古建筑等传统艺术枯燥无聊,但盲目追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追求他们认为很新潮的生活。此外,一些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尚未形成时期,对外来文化不分优劣全盘接受,盲目地追随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化断层。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通过互联网传播他们的思想文化,加强文化渗透,这也可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2.2 对待传统文化缺乏辩证意识
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采用辩证的方法,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传统文化,切不可片面看待[4]。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产生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由于其产生的时代具有特殊性、保守性,其受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当前时代要求存在差别,所以说当时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看来是有历史局限性的,需要我们有选择地接受和学习。如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全面充分地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5],分清楚哪些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化,哪些是落后腐朽的文化,并使那些优秀的文化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不能盲目地直接照搬传统文化,而是要辩证地去看待,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学会吸收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发挥更大的价值。
2.3 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夏、商开始延续至今,我们常说的农历就是从夏历传承过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文化传统能够持久发力,持续不断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的传统特性,即它产生于距离我们比较久远的年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致使我们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只能够通过书本、影视、杂志等感受其丰富的内涵。这种脱离实践的间接学习方式[6],不利于学生快乐地参与其中,也很难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或多或少会影响我们的认识程度,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仅通过自身的学习而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力量,很难深刻地领悟传统文化。此外,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其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具体的结构形式,致使学习传统文化缺乏技巧,学习效率有待提升。
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的实现路径
3.1 客观对待外来文化
全球化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紧密,中国也不例外,正在积极融入这个世界中。因此,我们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不能迷失自己[7],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以世界为国家发展的主心轴,按照自己的思想、路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是全球化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能阻碍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能做的只有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舍弃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落后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观园中,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外来文化为我所用。这里所说的吸取精华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8],不是崇洋媚外,不是肯定外国的一切文化,否定本国的传统文化,而是客观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舍弃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落后文化也不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而是合理地學习西方的优秀文化,使国内外的优秀文化联系起来,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不竭的动力。此外,国家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限制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因此,我国要规范文化市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3.2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其精华成分,传承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现阶段发展目标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留在新时代,与时代并行,并充分发挥其价值,丰富我国文化的内容,增强文化自信。从古至今,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包括达则兼济天下的深厚爱国情怀,尊重教师和遵守道德的尊师重道之情,以和为善、包容万物的和善包容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工匠精神,俭以养德的勤俭持家之德等。还有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祖国争光,保卫着我们的祖国,他们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走出国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文化、文明成果,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戏剧、民间技艺、八大菜系、四书五经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世界人民投来了欣赏的目光,为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的传播提供了路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抗击疫情,捐钱、捐物资、提供医疗援助等善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责任担当,也在无形之中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也只有人民群众能够担负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言行举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3.3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活动、课外实践等,其中学校教学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学校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9]。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寻找生活素材,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敢于想象,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与日常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汉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将单个汉字符号与日常生活中的形象、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记忆,如此,教师的教学成效,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度都会得到提升。让学生认识到汉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的关系应紧密联系起来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汉字的有用性。
其次,要改进教学的方法。我们要给学生提一些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抑或和班级同学合作学习,从而让他们勇于探究学习方式,采用良好的协作学习方法,并学会自主思索,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注意合理分组,形成健康的分组文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倡“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最后,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和认知发展规律、动机规律、注意规律、遗忘规律等,合理开展教学活动。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来说都至关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与自豪感,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苗青.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J].科学咨询,2021(2):154-155.
[2] 何晓晴.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决策探索,2020(6):84.
[3] 冯杨.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及意义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4] 王忠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文化自信[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59-60.
[5] 王楠.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9.
[6] 赵渊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N].人民日报,2021-11-12(009).
[7] 温雪婕,李景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三维探析[J].今古文创,2021(43):127-128.
[8] 盛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N].中国文化报,2021-11-10(003).
[9] 沈湘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成为先行者[N].人民政协报,2021-11-10(009).
作者简介:王馨(199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贾孝敏(1977—),女,贵州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07850190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