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臣 宋兴 林琳
摘要:随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关键因素。我国众多方针政策也都充分肯定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重要历史交汇时期,对于文化产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文章首先阐述非遗文化衍生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接着分析新媒体时代手工艺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提出借助新媒體时代短视频的优势传播手工技艺的举措。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手工艺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0 引言
作为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后,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情感纽带。从某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底蕴,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直观体现。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文化衍生创新发展的研究,尤其是手工技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非遗衍生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
1.1 非遗衍生的创新发展研究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非遗衍生创新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度总结,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1]。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各种侵略、压迫与动荡下仍然生生不息,正是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与发展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非遗的传播依托时代的发展,其技艺价值和商业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大放异彩。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化特色,传达底蕴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非遗依托新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市场发展的产物,这标志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向了视频类阅读,短视频在当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非遗相关的短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2 非遗衍生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来说,非遗衍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非遗衍生创新发展,不仅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中立足的底气,更能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新媒体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拓展全新的路径[2]。
1.3 非遗衍生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传统曲艺、手工技艺等都涉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并承担着服务社会、推动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短视频平台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传统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还可以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手工艺品生产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对非遗衍生创新发展的研究,可以与实际情况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平台的特征
2.1 自由性与趣味性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具有自由性与趣味性的特征[2]。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短视频创作,在现代化的新形势下研究非遗传承的前景,能够使创作内容更加直观高效,有利于提取其文化内涵。
空间与时间上的自由是自由性的主要表现。短视频平台的信息传播可以有效打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智能移动设备与互联网,就可以将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通过短视频展示给受众,人们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及时了解感兴趣的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信息。另外,短视频平台的自由性还体现在人们可以循环、反复观看自己喜欢的视频,并通过评论、留言等方式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进行关于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交流,互相分享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手工技艺从业者也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学习新的手工技艺。新媒体平台受众广泛,通过短视频传播手工技艺,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可以有效扩大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新媒体平台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内容多种多样,技术迭代较快,制作成本可控,或将成为未来社会中信息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占有这个市场,就能占有竞争优势,传播推广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趣味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相应的内容,短视频平台也会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不同用户的喜好,从而为用户推送更具针对性的内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来说,短视频平台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为用户推送其想要观看的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视频,从而提高手工艺品的销量,也能进一步提高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
2.2 双向互动性
与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平台进行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即具有双向互动性。这种双向互动性体现在用户使用短视频平台观看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类视频时,可以进行双向交流,手工技艺从业者与手工艺品消费者能够在线交流,咨询相关的手工技艺信息,或是建议手工技艺从业者制作更多观众感兴趣的短视频,抑或定制个性化的手工艺品等,进一步加强手工技艺从业者与手工艺品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短视频平台就像一面镜子,是对当下要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写照,在新媒体日渐盛行的今天,利用好新兴媒体平台传承非遗文化,对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创新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品面临的机遇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衍生的创新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不仅是手工技艺传播的最佳手段,而且也为手工技艺、手工艺品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手工艺品类非遗保护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去面对面化;二是活态化;三是活化利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手工艺品类非遗的保护是难度最大的,很多手工艺品类非遗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3.1.1 新媒體为手工技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传播手段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传播主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手工技艺从业者口口相传或师徒传承,这种传统的传播手段效率较低,并且手工艺品的展示都是静态的,因此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发展较为困难。但新媒体的出现为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手工技艺从业者通过短视频平台将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动态化、立体化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示给人们,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传播方式的劣势,真正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3]。
3.1.2 新媒体使手工艺品有了更多的传承途径与融入现代生活的途径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人们对手工技艺的认知非常有限,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不仅增加了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曝光度,更开创了“即看即买”的销售模式,让人们在浏览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短视频时便可以点击链接购买手工艺品,直接促进了手工艺品的销售[4]。另外,新媒体时代的手工艺品也愈加趋于个性化与定制化,消费者可以直接与手工技艺从业者互动,定制个性化的手工艺品。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实现了良好的融合。
3.2 新媒体时代手工艺品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3.2.1 新媒体带来的多元文化对手工艺品造成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不断输入,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加之新兴文化的不断发展,也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人们对手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小。这种情况下,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使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对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 新媒体时代手工技艺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在新媒体时代,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由于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周期较长,但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较快,缺乏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许多年轻人对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面,很少也不愿主动关注或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导致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5]。
4 借助新媒体时代短视频的优势传播手工技艺的举措
4.1 有效丰富短视频内容,做好手工技艺宣传推广工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并自发地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工具的优势,利用短视频平台展现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和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受众群体的规模,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6]。由于新媒体时代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即人们浏览短视频的时间有限,因此在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与精彩程度,利用有限的时间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用户,加深人们对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象,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4.2 注重用户体验,进一步提高手工技艺的影响力
为了增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短视频平台管理者须在提高平台视频内容质量的同时,提高平台的规范化程度,逐渐提升广大用户的体验。以手工技艺为例,在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时,为了让更多观众认识到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的特点,让手工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就需要优先为观众推送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手工技艺与手工艺品视频。手工技艺传播方式的转型,无疑是当前手工技艺再生的破局之路。但是在传播中要给予非遗尊重与重视,要传播优质的非遗文化,优化传播方式,结合非遗本身的特点以及传播困境,打造精品特色短视频。互联网新生态无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商业领域也要注重对非遗进行市场营销,拓展新领域,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核一定要落实,生产一定要把控”。
另外,短视频平台管理者还应注重用户与视频制作者之间沟通渠道的建设,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制作者搭建一个畅通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享与制作中,增强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力。
5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若想实现对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就必须厘清新媒体时代非遗创新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合理使用新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尝试通过双重叙事视角,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创作,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实现我国整体文化软实力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齐彬.“非遗”短视频传播策略及其文化审视[J].新闻战线,2020(7):97-99.
[2] 高硕.新型文化业态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新生:以非遗短视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0(5):62-65.
[3] 王雪.短视频平台中非遗传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研究[J].决策探索,2020(8):84-86.
[4] 于兴武.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技巧: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J].声屏世界,2020(12):54-55.
[5] 赵乃尧,孙文涛,赵雨暄,等.津派非遗文化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75-76.
[6] 郑思思,褚乐阳,谭悦,等.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3):24-25,115.
作者简介:陈臣(1985—),男,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宋兴(2001—),女,辽宁凌海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林琳(1987—),女,辽宁朝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统文化。
3472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