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传播策略

2021-03-13 23:23吕佳敏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传播策略

摘要:《觉醒年代》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代表文本,其传播策略可圈可点。其中,该剧注重受众需求,增强受众黏性,打破刻板成见,运用年轻和细节化的传播方式,提升视听品质,实现精品传播,为扩大影响力奠定了基础。探究其传播策略,对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传播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關键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所谓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指以中国历史上真实的革命事件和人物为创作素材的电视剧[1]。在国内电视剧生产中,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一直不乏优秀文本,如《恰同学少年》(2007)、《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和《伟大的转折》(2019)等等。2021年,随着《觉醒年代》的热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长廊中又增添了新的艺术精品。

《觉醒年代》讲述了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和他们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觉醒年代》以优良的传播策略,开拓了影视创作新思路,为后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觉醒年代》运用多样化和精品化的视听传播机制,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创造文化意义,为影视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1 注重受众需求,增强受众黏性

《觉醒年代》在传播策略符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引发历史情怀和人文情怀的情绪共振,并且促进受众思考,提升话题度,提高受众黏度和关注度。

1.1 满足受众需求,引发情绪共振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受众不需要夸张且超乎常理的抗日神剧,而是需要真实的历史剧,希望在故事讲述中感悟历史、思考历史。《觉醒年代》还原了在北洋政府乃至民国政府统治下的社会情形,百姓卖儿卖女、跪地求人施舍救命钱,能勾起老一辈人对历史的回忆。《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鲜活的人物,如刚烈但不失风趣的陈独秀、温暖质朴的李大钊、深爱学生又多谋善虑的蔡元培等。电视剧描绘了革命者探索未来道路时真诚又不失欢乐的场景,能使年轻一代对历史人物产生新的认知。《觉醒年代》与老一辈人和年轻人息息相关,能满足不同时代的人的求知需求和娱乐需求。

情绪共振则是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大规模的情感震荡从而使不同个体之间有共同的情感基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社会效应[3]。《觉醒年代》虽然是历史剧,但是不乏细腻的情感,譬如陈独秀与陈乔年、陈延年父子之间从相互抵触到和解;李大钊敬重妻子称其为“姐姐”,而妻子也称他为“憨坨”,他们真挚的夫妻情打动了观众的心。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的朋友情也真实可感,在新文化运动中,革新派与复古派虽然在学术上相互争辩,但是在国家民族大义上能够同仇敌忾,最终成为相互赏识的朋友。《觉醒年代》中细腻的父子情、夫妻情和朋友情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唤起了受众的人文情愫;剧中革新派与复古派共同对抗敌人的行为,激发了受众的历史情怀和家国情怀。

1.2 促进受众思考,增强受众黏性

《觉醒年代》在传播策略上促进受众思考。一开始将辜鸿铭塑造为不屑于接受革新派新思想的保皇派,但在后续的剧情中,辜鸿铭又能够看透文化本质,保有文化自信。剧中辜鸿铭言:“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这引发观众思考国人温良的品质——有担当有责任,不是怯懦,而是包容和智慧、自立和自强。革命知识分子的觉醒能引发受众思考,他们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强权,敢于斗争。他们的觉醒和坚持带动了民众思想的开化,开启了民智。《觉醒年代》讲述革命时代的故事,同时促进受众体悟历史文化,这个过程也是现代文化觉醒的过程。《觉醒年代》不仅表达了新文化和旧文化的不同,更联系了现实,旨在激发受众思考。

《觉醒年代》在传播策略上增强受众的黏性,提高受众对剧情的持久关注度。剧中台词经典有趣,如“根本无药可救”“鲁迅先生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就不能歇息一下吗”,能吸引受众并引发受众思考,因而被制作成生动有趣的表情包。这类表情包在话题社交语境中充分借助热播剧的热度达成了极佳的娱乐效果,增强了话题的娱乐性,尤其促进了此剧在年轻群体中传播,提高了年轻受众对剧集的讨论度和持久关注度。又譬如剧中经典台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事”引发全民思考,增强受众黏性。应该完善与受众之间的反馈机制,让受众参与到剧集中,这样剧集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要[4],从而促进同类题材剧了解受众的需求,实现双向互动,共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发展。

2 打破刻板成见,关注独特视角

《觉醒年代》在传播策略上摒弃了说教性和枯燥性,打破刻板成见,关注影视剧的网感,开创新颖的传播思路,深耕细节讲好历史故事。

2.1 摒弃枯燥说教,打破刻板成见

所谓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2]。以往人们谈及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脑海中自然联想到“说教”一词,这便是长久以来这类作品在观众脑海中形成的固定认知,但对部分优秀作品而言,也是某种刻板印象。《觉醒年代》一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说教性和枯燥性的惯有问题,削弱了革命人物的距离感和隔阂感。剧中李大钊朴实善良,他原本答应孩子吃涮羊肉,却因临时救济学生而取消了这一计划,最终赵先生送来李大钊的工资使一家人如愿。剧中描绘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李大钊温暖的人格底色,能够拉近角色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离不开历史,对某段历史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我们对历史剧中人物理解的深浅[5]。《觉醒年代》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又立体饱满的人物,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剧中陈独秀敢说敢为又幽默风趣,观众对他的印象不再是历史书上严肃且高高在上的革命人物,他敢于接受蔡元培北大任教的推荐,不计较学生故意造谣自己叛国,也会打趣说自己属兔,不吃野兔子,他还在组织《新青年》第一次会议时,幽默地拒绝同仁的请客调侃。该剧全方位地塑造了复杂多变的陈独秀,不仅仅展现了他勇敢革命的一面,而且还在开场展现了他落魄、蓬头垢面的模样,通过对其坎坷心路的展现,唤起受众的共鸣,打破了受众对陈独秀简单扁平和脸谱化的刻板认识。

2.2 关注年轻视角,开创独特思路

《觉醒年代》注重年轻群体的市场,具有从让受众被动接受到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传播意识。譬如剧中台词“他也配”“干不了,谢谢”等,符合现代网络语言特点和年轻人的用语习惯,紧跟时代潮流。幽默的语言暗含讽刺,陈独秀在回国的船上说道:“我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礼义廉,因为无耻啊。”从受众的使用习惯出发,创作年轻的作品为年轻受众服务,消弭了历史人物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距离。

《觉醒年代》在讲述宏大历史事件时注重细节,从而使受众更具代入感和沉浸感。在叙事段落的铺陈中,一些细节性的抒情段落往往能够引发更强烈的情感共鸣[6]。剧中陈延年在码头打工休息时,啃着发霉的馒头,喝着接来的水,水中有一只蚂蚁在挣扎。镜头特写蚂蚁,好似在表达芸芸众生如蚂蚁般渺小,陈延年将蚂蚁捞出放到地上,这一细节性的动作刻画出陈延年对生命的爱惜与尊重。从观众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打开一个小的切口,通过时局中相关人士的表现,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景象。剧中在表现中英关系时,并没有强调所签署文件的不平等,而是从北大解聘克德莱一事切入,表现时代特征。作品思路独特、细节生动,不但让受众见史见人,更让人物有情有性,让历史叙事有厚度又有温度。

3 提升视听品质,实现精品传播

《觉醒年代》的传播策略还体现为提升视听品质,营造和谐统一的色彩画面与光影效果。浑厚高昂的音乐与搞怪音效的结合,隐喻和象征镜头符号的运用,推动了精品传播的实现。

3.1 深沉色彩与通透光影,营造和谐统一之美

《觉醒年代》画面色彩深沉,营造了和谐统一之美。剧中环境布景大多为深沉的棕黄色,革命人物开会、辩论等场景的颜色多呈暗棕色,以表现讨论的正式感,配有绿色背景增强画面的舒适感,不会让讨论显得过于凝重。多重色彩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拓展了画面空间,触动了观众的视觉神经,丰富了观众的视觉感知。剧中人物服饰的色彩偏深蓝色系、深棕色系和深黑色系,面料呈褶旧感和水洗感,加重了历史感和怀旧感。服饰色彩和面料也是身份和形象的表征,开篇陈延年和陈乔年身着浅旧蓝色系步褂,表明他们打杂工的身份;而他们的姨妈君曼身着素雅的深蓝色绸裙,体现了其温柔贤惠的特点。

电视剧采用丰富的视听手段,增强了节目的艺术美感,显示了增强文化自信的初衷与锐意变革的诚意[7]。剧中周树人创作《狂人日记》时,一抹金黄色的光从斜上方照射在他的脸上,使画面通透又富有美感,暗示《狂人日记》顺利完成的曙光。随后镜头转向他写下的“鲁迅”二字,画面中一抹柔和的黄色光影将其照亮,用光影艺术化地表达了《狂人日记》的创作完成和新文化思想的延伸。毛泽东初次进入北大时,逆光和大幅度仰拍也凸显了其伟岸的形象。

3.2 浑厚音乐和搞怪音效,贴合整体基调

配乐的奇妙之处在于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沉浸在剧中,体悟剧中人物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觉醒年代》片头曲和片尾曲以纯音乐制作,浑厚悠远,符合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基调,能够将观众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并且使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剧中陈独秀和同仁一起讨论办刊事项,高昂的音乐背景暗示他们办刊的热情,后面接有他们闲谈的轻松配乐,高昂和轻松的配乐交融使整体剧情节奏收放自如。

《觉醒年代》的音效处理十分细致,这也提升了电视剧的品质,能更好地推进其传播。陈独秀等人邀约辜鸿铭协助外交谈判,辜鸿铭进食前帽子掉落等段落,都配以搞怪的音效增强娱乐感,同时刻画辜鸿铭可爱的一面,使剧情更具趣味性。

3.3 蒙太奇手法,传达隐喻和象征

蒙太奇手法用不同的镜头组接方式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受。后期制作是整个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兼具技术性、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工作[8]。《觉醒年代》后期剪辑运用隐喻和象征的镜头符号,艺术化地传达深层意义。长大后的陈延年和陈乔年昂首阔步地向前走,突然脚镣声响起,镜头剪切回到1919年离别时两个面容干净的少年回头的场景,然后交替剪辑监狱里牺牲前的少年回头,他们勇敢无畏、视死如归。另外,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在陈独秀的食物中放了一只青蛙,陈独秀将这只青蛙远远地扔进了水缸,青蛙跳入水缸又跃上来,隐喻井底之蛙的时代已经终结,表明革命者有了超前的思想。

《觉醒年代》需要展现大量社会背景、情感倾向、思想流变,这种抽象又宏大的镜头在电视剧的拍摄中具有局限性,因此,电视剧使用隐喻的手法,通过事物的一部分或一个构成要素,乃至一个更为复杂的整体,实现以小见大的效果[9]。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同行经过水坑之地时,镜头特写陈独秀踩着砖头过水坑,象征着他们之前付出的努力是在为革命铺设道路。

4 結语

《觉醒年代》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程,深耕细节,尊重客观事实,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讲故事。其在传播策略上将受众看作用户,服务用户,满足了年轻群体的求知和娱乐需求,细腻地展现了一群性格鲜明、立体饱满的人物。同时,它注重提升视听品质,精雕细琢,以匠心打磨镜头语言,增强了艺术质感,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优秀范本,为今后同类题材剧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传播策略上可以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多样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健.视听节目类型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8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65,248.

[3] 张欢.对社会题材类电影引起情绪共振的思考: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东南传播,2019(2):43-45.

[4] 毛子钰.使用与满足视角下的文化真人秀节目研究[J].汉字文化,2020(7):176-178.

[5] 吴一唯.《大明王朝1566》传播失利的原因[J].艺海,2020(4):62-63.

[6] 梁轩赫.当代生态纪录片《王朝》的叙事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9(30):98-99.

[7] 安晓燕.《一路书香》的叙事创新与问题审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1):103-105.

[8] 安晓燕.浅论综艺节目后期制作的角色功能转变及其存在问题[J].中国电视,2019(7):21-25.

[9] 彭楠.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的隐喻机制探究[J].艺术科技,2021,34(15):38-39.

作者简介:吕佳敏(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指导老师:安晓燕

3424501908233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传播策略
《觉醒年代》开启主旋律剧新语境
从“觉醒年代”汲取奋进力量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