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3-12 23:00葛红霞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氧气证明物质

摘要:文章确立了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方面,强调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的开端,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学科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些素养具备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能力与思维,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一、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了空气一节之后,认识了像空气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像氧气、氮气等是纯净物,形成了由物质的种类的不同,可以分成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分类观。在学完元素以后,从化学的视角继续建立由元素的种类不同可以继续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还可以继续分成氧化物和酸碱盐等的分类观。例如:在学习分子一节时,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画分子和原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首先任务一: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画出这瓶氧气。其次任务二:给氧气加压、降温后,继续画出这瓶氧气。学生建立了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空隙发生变化的观点。然后任务三:取下玻璃片以后,再画这瓶氧气。最后任务四:请画出这瓶氧气敞口放置足够长时间后,瓶中的气体。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理解了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等性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微观视角上的区别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帮助学生建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去看待物质的组成、变化、性质以及应用,从这两个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力

化学变化观与平衡思想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要观念,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思想和方法。化学的特征就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的中心含义在“化”字,化指變化、转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化学。初中学生化学变化观的形成,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建立学科观念。对于化学变化观念的形成,主要从以下几点给予关注。

1.通过具体、生动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镁条燃烧能发出耀眼的强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将铁钉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迅速变成一颗红色的“铜树”等等;学生对这些化学现象十分惊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做好这些实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逐步形成“物质是可以变化的”观点。

2.通过化学变化的实验设计,关注思维模型的构建

如:在氧气性质的教学中,对于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进行了以下的实验设计:首先提出问题:探究木炭和氧气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也就是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在实验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几步,第一步:取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第二步:用坩埚钳夹取一块木炭,学生观察并记录;第三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段时间后移开,学生观察并记录;第四步:将红热的木炭迅速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一段时间后取出剩余木炭,触摸集气瓶外壁,观察并记录现象;第五步:再次观察集气瓶;接着再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能否证明有新物质产生呢?大家猜一猜新物质是什么?怎样进行检验?那是不是你想这样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实验,向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并观察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对化学变化进行有序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构建了对于化学变化的学习从实验目的到实验过程,再到实验结论的模式。如此反复地培养与积累,“变化观念”就会逐步形成。

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在课堂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学生思考后提出三种猜想:是水、CO2,还是另有其它物质产生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来证明,课上学生都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小组合作,设计出好几种证明方法。学生不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了如何去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如何去记录实验、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要思考分析,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究实验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

新课标中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思维核心,通过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以证据为立足点,根据合理的分析、大胆的推理,推导出最后的观点。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时,帮助学生建立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思路和方法,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我是采用先往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学生发现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和水是否反应了化学反应,如何证明?证明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干扰因素是什么?怎样排除干扰因素?通过分析找到了证明有新物质产生这一证明思路,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去证明,学生思维能力很活跃,通过证据推理找到了有新物质产生是证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思路之一。通过课堂上大量的思维训练,逻辑推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生活的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化学在各大高新领域之中已占据比较重要位置,将化学融入到生活之中,加强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学生们就会明白,化学知识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形成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且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可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同时培养其综合性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情感,形成良好的化学科学素质。

北京市顺义区第三中学 葛红霞

猜你喜欢
氧气证明物质
不等式的证明与函数构型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地球上的氧气能用得完吗?
GREEN WORLD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证明我们的存在
Nesbitt不等式的十七种证明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