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信息网络与咨询处,山东 青岛 26607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民持续性增收已成为我国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产自特定区域,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农产品,其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取决于产地特有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1]地理标志农产品因特定地域、特殊品质、人文内涵等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丰富多样的品种类型。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扎根于乡域、县域,依靠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壮大,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发力点。
从2017年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地理标志农产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系列重大部署中,保护和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被列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质量兴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富民乡村产业、绿色农业的重要内容。[2]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产业,打造“乡字号”“土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品牌等措施的出台,充分表明地理标志农产品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优质品质不仅得益于水土、气候、湿度、经纬度等自然因素,还得益于地域历史、人文、传承等农耕文化因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农业经济和文化水平。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相距5500多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度到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地貌和气候多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出了众多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引擎。
1.有效提升品牌价值和质量。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既是产品的“名片”,也是地方向外推介的“宣传单”。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 2020年11月,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87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333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6015件。[3]如广东省重点打造的“粤字号”特优农产品品牌价值榜中,有26项“国字号”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价值合计约1186.8亿元,平均值45.65亿元。[4]
2.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通过资源优势打造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链,进而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青岛的“网红蓝莓”——宝山蓝莓,从2000年开始实施标准化种植,2018年底种植面积已达9.6万亩,年产值达11.67亿元。蓝莓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扩大还带动了当地餐饮、物流、加工出口、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3.有效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地理标志农产品的魅力不仅在于物质层面,还在于文化层面。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来说,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是在宣传农产品本身,更是在提升当地文化影响力。一般而言,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而且不少产品历史久远,有着悠久的传承、积淀和生产史。比如:我国的茶文化始于神农,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因茶种、风土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多种特色。
目前,各省份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数量中,山东省最多,有344个。四川、湖北、山西、黑龙江、广西、河南等地的数量也都在100个以上。而另外一些地区,如河北、海南、吉林、西藏等拥有的数量都在50个以下。海南年平均气温22~27℃,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非常适合生物生长繁殖,但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仅有39个。山东省内,济南、青岛、临沂、威海、潍坊、济宁6市共229个,占总数的66.6%,其他地市的数量和占总数的33.4%,差距较大,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山东省2008—2020年各地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统计表
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打开市场、站稳市场至关重要。[5]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晚,不少农户缺乏品牌意识和经验。一些行业协会对当地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品牌培育、品牌营销认识不足,更重视登记数量,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前期的申请注册环节,而忽视了后期的推广宣传和质量管理。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化发展规模小、速度慢,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对农产品效益和影响的发挥造成了一定影响。
对地理标志农产品消费情况的调查显示,中高收入的消费者群体普遍青睐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但不少消费者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骗。[6]消费者希望买到品质有保证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而个别企业和商户非法借用地理标志的知名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使消费者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同时,质量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力度持续加大。由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足够的认识,一些被侵权主体并不十分了解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会选择容忍,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7]
农产品的营销过程取决于营销主体、营销渠道、营销范围和营销方式。现阶段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营销主体绝大部分是农户和多层的零售商。一是农户对市场供需信息了解不够,时常出现供给过剩或供给不足的情况。二是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是从农户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零售商实力对农产品销售起决定作用,而多数零售商实力不足,造成流通环节复杂、时效较长、销售范围小、产品价格高。三是销售方式单一,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销售模式。如湖北某地硒马铃薯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的份额不到10%,产品营销过于依赖商超、农贸市场等传统销售渠道,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8]
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是科学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开发人文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区域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发展整体布局[9],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提供有力保障;其次,要提供政策扶持,加强中央和地方地理标志农产品扶持政策的总结梳理和经验交流,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地出台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政策;最后,要明确发展路径,健全奖励与补贴机制,重点打造一批基础好、带动强、效益高、潜力大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基地。
地理标志资源的优劣决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要保持农产品的高品质特性,就必须重视对地域资源的管理。一是合理利用地理标志资源。在农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将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如四川某县利用所属特有的气候、土壤、地势等自然优势,采取立体循环农业运作模式,建立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到2017年底前建成有机猕猴桃核心示范基地近30hm2。[10]二是加强地理标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优质的地理资源和地理环境是地理标志农产品品质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启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增加农业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和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能力。
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塑造和品牌使用应统一规范,对品牌实行授权使用,对品牌推广保持一致性,对产品流通实行分级分渠道分层次的销售。[11]一是加大“三品一标”的认证力度,突出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文化价值。二是借助品牌推介会、农产品交易会等会展和主流媒体、农业门户网站等渠道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三是着力开发地理标志多维价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地理标志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2]如五常市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乔府大院,聚焦打造集“科技育种、基地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五常稻米”全产业链,每年接待旅游、参观、研学人员达2万余人次。
农产品质量体现了农产品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内在价值,是质量兴农的重要指标。一是发挥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地方政府要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列入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引导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健康发展。二是加大违法查处力度。定期开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专项整治等保护行动,加强市场巡查,强化市场监管执法,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集中力量查处典型的地理标志侵权违法案件,持续开展标志冒用、商标造假整治行动,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公信力。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将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管理。严格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品牌认定挂钩,维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必须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一是依靠大数据技术建设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全面及时掌握农业发展动态,制定相应的调控和管理措施,促使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子商务高效有序发展。如日照实施日照绿茶产业数据平台建设,打造日照绿茶线上销售平台。线上销售平台运营后,所覆盖的茶园片区茶农每年总计可增收3亿元,茶企增收4亿元。二是依托区块链技术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商物流模式创新。物流成本直接决定地理标志农产品电商的生存空间,而区块链技术可以打通整条产业链,保证用户信息真实可靠,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物流配送环节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注释:
①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