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的现状、热点
——基于中国知网2000—2020年期刊文献的统计分析

2021-03-11 12:30李宗山邓晓丽骆泓玮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逻辑院校高职

李宗山,邓晓丽,骆泓玮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现代信息技术学院,武汉 430205)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无论在认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有许多问题亟需深入研讨。[1]目前,高职专业群建设学术圈已经基本形成,研究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2],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为更好地探寻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的现状及走向,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高职专业群”为主题,检索2000—2020年知网期刊相关文献3000篇,剔除会议纪要、书评、期刊目录以及既无作者也无关键词等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检索结果后,获得有效文献2509篇,随后通过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表现主题内容、具有关键作用的规范化单词或术语。共词分析以关键词为对象,并在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构建共词矩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以图形的形式直观展示,同时对分析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归纳,判断领域主题间的关系,进而展现研究领域的热点。

一、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文献分布

年代分布方面,2000—2005年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还比较少,每年的发文量基本都是个位数。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提出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在政策的推动下,研究成果开始明显增加,基金项目占比的提升尤其体现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专业群建设的重视。2014—2018年,年均发文量更是达到200篇左右。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率先发展。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开始向纵深挖掘,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20年发文量高达522篇。期刊分布方面,597种期刊刊发了高职专业群建设方面的文献,刊均4.2篇。其中,有8种期刊刊发的文献数量超过45篇,合计509篇,占总量的20.29%,显示研究成果相对集中。4种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和《职教论坛》),合计刊发相关论文320篇,表明专业群建设研究已经成为高职领域的研究热点。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运行计量可视化分析数据,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图谱中圆圈代表节点,其大小表示词频的高低,频次越高,则节点越大。节点的位置反映出中心度,中心度越高,说明节点受到的关注越多。由图1可以看出,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包括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岗位群、区域经济、专业建设、教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聚类;岗位群、职业岗位群、课程群、课程群设计形成了专业群聚类;院校建设、高职专业建设、产业集群、岗位群、区域经济、特色专业形成了高职专业群聚类。以此类推,层层聚焦,从侧面勾勒出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路径研究、案例研究三个方面。

图1 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一)高职专业群建设理论研究

何为专业群、为什么要建设专业群、怎么建设专业群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学者们研究的起点,形成了高职专业群建设理论研究聚类。学界通过专业群、专业设置、内涵建设、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对专业群建设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变革意蕴、概念特征、组建逻辑等方面。专业群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制度设计。[3]关于专业群的概念内涵,研究者倾向于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表征,涉及核心专业的确定和相关专业的选择[4],教育性、职业性、协同性、开放性、系统性和创新性[5],新视野、新趋势和新标准[6]。随着高职教育从示范性、后示范到双高计划的持续推进,对专业群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

基于专业群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专业群组合的稳定程度、专业间的主次地位,专业群组建逻辑涵盖了区域逻辑、结构逻辑以及关系逻辑。根据区域逻辑,可以组建校内专业群和校外专业群,形成校际专业群。[7]根据结构逻辑,可以形成松散型专业群和制度化专业群。[8]根据关系逻辑,可以形成单核心引领型、双核心型、单核心辐射型、协同发展型的专业群。[9]以区域、专业、产业、结构等为主线,专业群组建逻辑又可涵盖产业逻辑、岗位逻辑和知识逻辑。产业逻辑基于产业链、产业结构组建专业群。岗位逻辑则充分体现职业分工,针对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群。知识逻辑是依据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设置专业群。整体而言,产业逻辑和岗位逻辑属于专业群组建的外部逻辑,源于产业集群理论;知识逻辑属于专业群组建的内部逻辑,源于专业是知识传播的载体。[10]为了更好地说明专业群的组建逻辑,有研究者还引入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将高职教育视作以专业群“代谢生产网络”、以“自我指涉”机制运行的自创生态系统,进而将对高职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解读视角由静态适应转向动态适应。[11]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要素措施是指高职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能够切实加以实际操作运用的方法。从图1可知,研究者主要从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实训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专业布局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从外部联系来说,专业群建设要依托区域产业集群,基于区域产业经济布局,在发展方向、地理布局、产业特色、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完成外部结构布局。[12]从内部联系来说,专业布局主要采用三种做法:一是基于实训资源和技能培训共享视角,将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相关专业形成一个专业群;二是基于教学师资资源共享视角,将专业大类的若干专业形成一个专业群;三是基于提高专业与产业适应性视角,通过对产业链人才需求的分析,形成与该产业发展需求一致的专业群。[4]

课程体系是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重构机制包括基于价值秩序的理念导向机制、基于结构秩序的市场调研机制、基于制度秩序与计划秩序的政策保障机制、基于自发秩序的多维合作机制及基于自然秩序的课程治理机制。[13]课程体系重构需要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共性与个性,围绕核心岗位工作领域构建核心课程,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14]课程资源组成一般可采用“低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采用“公共基础课+平台通识课+平台基础课+方向技能课”“基本工作任务课程+专门化方向工作任务课程+技术性学科课程”等多种形式。

实训体系是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基于课程体系独立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实践活动。完整的实践体系的建构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15]从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需求出发,专业群复合实训链由“核心能力实训链”(“主链”)和“支撑能力实训链”(“副链”)共同构成,链上的环则是具体的实训项目或模块。[16]

“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必然选择,教师队伍专业化包括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团队专业化。前者指教师要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于一体,强调知识技能兼具;后者则对适应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共享交流合作平台,建构发展性评价体系,完善激励评价制度[17];建构知识共享的产教融合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师引进和专业发展机制,推进分层分类的教师评价,形成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知识共享的“双师型”教师团队[18]。

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按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规格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构。[19]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两线并行、五位一体”的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专业设置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模式和实践模式都要聚焦人才培养目标。[20]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基于对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主题较广,包括核心专业的取舍、核心课程的建构、职业学习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等,通过直接考察研究对象建立起对研究内容的深入理解。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研究通常以某一地区为对象,比如: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对某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评价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适应性[2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可以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专业的辐射效应,带着优势找企业[22]。中观层面,研究通常以某一院校为对象,比如:以某一院校为例探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良性互动循环机制[23];建立基于“需求估计”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模型,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24]。微观层面,研究通常以某一专业或者专业大类为对象,以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或者所从事的领域为基础。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的特征和方向

(一)特征:时代性、动态性和全面性

驱动力量主要源自于政策导向,具有时代性。自2006年国家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至2010年决定继续推进,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到2019年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每一次政策文件的发布都引导着研究者立足实际,探讨如何将政策有效落地,形成研究热点。在知网上以“高职专业群”“双高计划”为主题进行期刊文献搜索,2019年有17篇文献,2020年有26篇,2021年1月至8月就已达到32篇,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演进轨迹呈现螺旋式上升态势,具有动态性。高职专业群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研究早期,研究者更为关注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25]此后,研究者陆续对专业群建设的概念、意义、原则、路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同时结合实例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运行机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专业群的组建逻辑逐步涵盖了区域、产业、专业、结构、关系等多个角度。研究内容涵盖职教系统多个层面,具有全面性。专业群建设是对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在教学模式层面涉及教育理念更新、课程体系重建、专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重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在管理模式层面涉及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评价机制调整等。专业群建设研究内容广泛,且有一定的深度。

(二)方向: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研究需要处理好行政导向与内生需求、共性目标与个性差异、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三对关系。行政导向与内生需求方面,专业群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对行政导向的积极适应,也是加强内涵发展的内在需求,主要推力不能单纯依靠政策驱动。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面向,需要加强资源整合,深化理论研究,促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依据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主动变革。共性目标与个性差异方面,专业群建设是由单个专业向专业群的转变,也是一种大范围内全员参与的全局性活动,要以明晰组建逻辑为前提,同时构建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是高职院校的共同目标。面对办学资源、办学特色、专业设置、实训条件、教师团队等方面的差异,高职院校需要在精准分析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之间相关性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已有的实际办学条件,实现各专业课程、师资、实训等资源的共享。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方面,质性研究可以为量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的框架,量化研究则可以为质性研究提供权威可靠的数据,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当前,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成果虽然较多,但一般停留在思辨层面上,量化研究还相对薄弱。整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可以清晰反映出研究的问题,使得研究有理有据,更具实践性,提高信度和效度。

猜你喜欢
逻辑院校高职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逻辑
创新的逻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