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斌
万安,自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设镇开始,宋熙宁四年(1071年)改镇设县,至今已逾千年。千年风雨滋养了这座赣南小城,这里山清水秀,层峦耸翠,吸引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千古绝唱;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由宋至清,有进士132人、举人470余名;这里汲古之精华,展今之新彩,民间艺术在这片沃土上蓬勃生长,民俗文化在山水间绽放异彩。
万安,因水而生,因水而盛,母亲河赣江越过重山关锁通江达海。大山与激流哺育了淳朴善良而自强不息的万安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比如慷慨激昂的十八滩号子、起伏跌宕的唱船之歌、欢庆元宵的儿郎灯会……凭借这些千年流传的民间艺术,万安赢得了“中国唱船文化之乡”“儿郎文化之乡”的美誉。在万安民间艺术的宝库里,还有一颗璀璨的明珠——万安农民画。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源头之独具特色。中国民间绘画多起源于唐宋两朝的寺庙壁画、彩绘、木雕,而万安民间绘画主要源于宋朝以来的祭祀画,目前留存下来的《手绘元宵图》《诸天大圣图》《九皇图》,均反映的是万安赣江十八滩文化中的“元宵唱船”“装儿郎”“做九皇”等民间祭祀活动,表现滩师、船工、渔民祈福的场景,代表了一种美好愿景。元明两朝,万安民间工匠又将民间绘画引入生活,绘制了大量色彩斑斓的门神年画、神案等木器漆画、民居檐画。至清朝和民国时期,万安民间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实现了国画与民间绘画的互鉴交融。深厚的文化积淀让万安民间绘画在任何时代都不甘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江苏邳州农民画的出现、上海金山农民画的推广,万安的民间艺人以其敏锐的眼光,自觉汲取各方营养,糅入本土绘画,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万安农民画。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艺术风格之别具一格。中国农民画总体艺术特色是构图上求全求满,形象夸张,色彩浓烈,想象丰富,以反映农村风俗和日常生活为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当代万安农民画除具有这些特色外,还有其独特之处:一是突出红色主题,在描绘“三农”,讴歌农村新生活、农民新气象的基础上,注重融入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代表作品有《岭上开满映山红》《老红军话当年》;二是创新表现手法,巧妙融入中国画元素,人物造型不求过分夸张变形,介于写实与抽象之间,画面秀丽柔和,代表作品有《山村姑娘》《醉美家乡》;三是色彩特别艳丽,以大青大蓝和大红大绿为主色调,利用绚烂的色彩语言,强调对比差异,体现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代表作品如《绿色家园》《归》。
万安农民画之璀璨,在于其发展壮大之独辟蹊径。1988年,全国已有51个在农民画创作上取得显著成就的市、县(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画乡”。彼时,万安农民画还名不见经传。但是,进入21世纪,万安农民画声名鹊起。2000年,万安农民画在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上获二、三等奖;2001年,万安县选送6幅农民画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农民画艺术节,其中,1幅获二等奖、3幅获三等奖、1幅获优秀奖;2003年,万安县3幅农民画作品入选人民画报社和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一书;2011年,万安农民画作品入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三地书画展。万安农民画,开始成为中国农民画舞台上的新星。
2013年,万安农民画又迎来了新的春天,万安县委县政府把农民画作为打造“文化万安”的突破口,推动农民画与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在高陂镇田北村精心打造了一个創作、展示、培训、写生、销售、休闲旅游“六位一体”的农民画村,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农民画家,不断壮大农民画人才队伍,逐步培育农民画产业链。异军突起的万安农民画,焕发出磅礴的力量。
2014年1月,万安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农民画之乡”;2015年,田北画苑被授予全国首个中国农民画精品展示馆。2014—2019年,万安田北农民画村先后承办4次全国农民画展,其中,2019年9月的“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作品数量与质量都大幅提高,万安农民画家共同创作的农民画百米长卷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2019年11月,万安28幅农民画在民族文化宫、北师大、首都师大、北京交大附中巡展,极大地增强了万安农民画的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万安县农民画作者共创作精品1200余幅,其中300余幅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和展览,80余幅获市级以上奖项,50余幅被省内外报刊登载。其中,《有爱才有福》等作品先后在联合国总部和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乡)展出,万安农民画逐步走出国门,有力唱响了“文化万安”品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时代,万安农民画必将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