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皓
2020年7月10日,26岁的侯逸凡接过深圳大学的聘任书,成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这位世界国际象棋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北大学子、罗德学者、牛津大学教育硕士,被冠以“天才少女”的传奇姑娘,是怎样在人生棋盘上走出奇招的呢?
从小就迷上了国际象棋
侯逸凡出生在江苏省兴化市的一个普通家庭。4岁时,父母想让她学点特长——先送她学书法,但她横竖坐不住,没写几个字,就打翻了装墨汁的碟子,把自己弄了个大花脸。父母又给她报过二胡、舞蹈等兴趣班,可没一样能提起她的兴趣。
5岁那年,逸凡看到哥哥姐姐们玩六角星形的玻璃球跳棋,觉得好玩,就跟着学,刚学两天就上了手,将哥哥姐姐们杀得片甲不留。父母发现她对棋的悟性好,就带她到兴化市少年宫,让她在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中选一种学。逸凡看国际象棋的棋子造型立体,便伸手捏住棋盘上的“马头”,开心地说:“选这个。”
没想到,侯逸凡一下子就迷上了国际象棋,学了一年就拿到所在年龄组的全国少儿冠军。
接下来,她闯山东,进北京,转战国内外,战绩辉煌:13岁成为最年轻的女子国际象棋特级大师,15岁成为最年轻的中国棋后,16岁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侯逸凡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国际象棋比赛上,比赛之余还要进行训练,在校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为了学棋,她小学换了好几个,一二年级在江苏兴化第二实验小学,三四年级在山东济南十亩园小学,后来又转到北京体育路小学。为了让小逸凡更好地学棋,母亲办了停薪留职手续,做了陪读妈妈。为给母女俩租个像样点的房子,父亲侯雪健戒掉烟酒,将自家房屋出租,自己则寄居在亲戚家。
下棋学习两不误
逸凡热爱国际象棋,但也没放松文化课学习。
周末和比赛间隙,她都会主动找老师补习文化课,有时候下午刚从国外飞回北京,顾不上倒时差,第二天早上8点她就照常去学校上课。
所以,尽管她一直处于“半练半读”状态,但功课从没落下,还担任了班里的学习委员。
小学四年级时,她参加济南市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拿了一个二等奖。
逸凡入选国家队后,训练、比赛的任务越来越重,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参加训练,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比赛,一年对局超过150局,训练、比赛之余,除吃饭、睡觉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文化课。
2012年1月31日,在第10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上,侯逸凡击败匈牙利名将朱迪特·波尔加,打破了这位世界女子棋坛“无冕之王”20年来对战女棋手不败的神话,震惊了整个国际象棋界。
就在大家期待侯逸凡乘勝追击、再创佳绩的时候,她做出了让人意外的选择——到北京大学读书。周围有朋友提醒她:“现在正是你出成绩的黄金期,你晚几年再去北大读书,这样两头兼顾,不好吗?”侯逸凡却说:“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因为下棋而放弃过学业;同样,今后我也不会因为学业而放弃下棋。”
凭借勤奋努力,她不仅如期完成了学习任务,大学英语等成绩还在班里名列前茅,学科综评两次都是第一。在北大学习期间,她还两次夺得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称号,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四冠棋后”,真正做到了下棋与学习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走上高校讲坛的“棋后”
后来,侯逸凡获得了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公共政策专业的硕士,成为该校第一个以运动员身份申请到的罗德学者。
侯逸凡从牛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国时,偶遇了中国首位女子特级大师、深圳棋院院长刘适兰,刘院长很欣赏这位思路清晰、棋风霸气的“天才少女”,邀请她到深圳大学工作。
深圳大学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充满了创新精神,高度重视教体融合。侯逸凡认为这里是实现她抱负的理想平台,便愉快地接受了刘院长的邀请。
2020年,深圳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面向全国招收75名运动员,而招收国际象棋学生则是首次。
侯逸凡作为深大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在做好教学任务的同时,正尝试整合资源,引领学校体育专业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在世界棋盘上下好中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