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易传》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六十四卦代表着社会政治秩序的不同状态,书中观点精辟有据,尤其是对兴衰治乱的历史规律阐述极为深刻。其中贯穿了中正治国的核心理念,然后由此展开为为政之德、施政要方、通时之变等内容,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
[关键词] 《易传》;《象传》;为政;国家治理;兴衰治乱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1)03-0033-08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至高的地位,被称为“群经之首、六艺之原”。清代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然也离不了《易经》,尤其是孔子晚年好易,读易韦编三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体悟到很多治国之道,进而与其弟子完成《易传》一书,是儒家修齐治平、开物成务所必须精读的元典。由于《易传》中的治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我们主要以《易传》中的《象传》为例,来分析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思想。
一、中道治国
中道治国是《易传》中的核心治国理念。中道就是中正之道,何为中正之道?中就是中间、中央、中心。任何事物在时空中运行,从三维空间来说,它有一个中心;从一维时间来说,中就是现在,过去、将来都没有现在重要,现在就是时间的中心。后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就不仅有时空中心的意味,还引申为得当、适度、适中。然而居中并不一定就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还必须“正”,既中且正才能统领万物。“正”就是符合规律,端正、正确之意。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在儒家看来治理国家的社会规律就是施行仁政。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2]。治国之道不仅要以德治国,还要制民之产,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中”“正”“中正”诸词在《象传》中多次出现,《象传上·需》有“酒食贞吉,以中正也”,《象传上·讼》有“讼元吉,以中正也”,《象传上·师》有“长子帅师,以中行也”,《象传上·比》有“显比之吉,位正中也”, 《象传上·泰》有“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象傳上·豫》有“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象传上·蛊》有“干母之蛊,得中道也”,《象传上·临》有“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象传上·离》有“黄离元吉,得中道也”,《象传下·晋》有“受兹介福,以中正也”,《象传下·姤》有“九五含章,中正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而言之,在每一卦的爻辞之中,二爻、五爻的爻辞中多以“中正”来加以评论,因为盖以周易的爻位来说,一卦六爻,第二爻为下卦之中位,第五爻为上卦之中位,爻居中位,是为居中,象征核心与尊位。居中之位怎样才可以为正?又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况是九五和六二称为中正,按照六爻的划分,一三五爻为阳位,尤其是五为君位,故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二四六为阴位,二又为臣位,所以九五、六二象征君臣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出现政治危机,处于蹇难之时,君臣各当其位,各履其正,就能和衷共济,渡过难关。以蹇卦为例,蹇卦为艮下坎上,山上有水,前进不便,但是由于六二、九五,既中且正,相互应和,各司其责,就能克服困难,渡过艰难。另一种情况是虽然二、五两爻之刚中与柔中互换,出现九二与六五这两种错位情形,但是六五柔中之君与九二刚中之臣能够和谐相处,亦算是中正之象,比如历史上唐太宗与魏征、伊尹与太甲,皆是如此。其关键在于六五之君处于尊位,不忌刚长,委贤任能,周易中临卦即是典型,其中的六五象征君主必须以仁为本,方可君临天下,所以《象传》上对于六五爻的解释是“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九二之臣虽有贤德,但是没有龙战于野之野心,这种权力结构仍然可以算是得中之正。后者如曾国藩亦是,知道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功高震主,乃自居其下,自削兵权,亦无咎也。
以上是从象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中正的理论。而从义理学的角度解读,作为官员或者统治者来说,要想保住其位,必须要反身修德,有德才有位,君子唯有志向和行为都很正派,才能保民无疆。那么究竟应该具有哪些政治智慧呢?笔者从为政之德与施政要方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二、为政之德
为政之德就是要修养从政的基本品德。在《象传》的六十四卦中,基本上每一卦都有一句概括性的话,如乾卦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些则是先王应该怎样,如观卦为“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实际上这里的君子和王虽然意义上有差别,但是从为政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虽然在孔子那里,君子主要是指道德高尚之人,主要从道德的层面来界定君子,但是君子原始的意义其实是指地位高贵,是君王之子的意思,如《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在《象传》中之所以有关君子的论述对于为政具有普遍意义,乃是因为儒家之政治理想就是推行德政,就是要修君子之德,才有为政的资格。
总体来说,乾坤二卦概括了整个君子之德,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总原则。《象传》对乾卦的解释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思是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利益众生,无所不正。君子应该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不停地奋斗下去。然而此奋斗不息仅仅是指个人在工作或者学业方面之精神,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则必须善知进退,方能持久自强不息,否则很可能被枪打出头鸟,越有才越遭嫉妒与迫害。盖乾卦六爻,皆为阳爻,然初九到九三,为客卦,为地爻向人爻之变化,暗指个人虽然进取,虽然有才,但是地位低下,所以必须潜龙勿用,必须夕惕若厉,小心谨慎,作为群众的领导者,不骄傲;作为别人的下属,不忧忿,当进则进,当止则止,始能无过而长进。而四五六爻象征伟人身居高位,大展宏图,然而亦必须保持如临深渊之心态,因为下面之三爻,亦即是群众之基础,如果脱离群众,那么面对的就是万丈深渊,而如果身居高位,保持九四、上九应该有的刚中之柔,谦虚精神,与群众打成一片,则无咎也。其中尤其是上九的亢龙有悔,喻示达到九五之尊的首领如果过分强势,则物极必反,会乐极生悲,因此居高必须思危,必须与部属平等相处,方能和衷共济,吉祥如意。所以《象传》上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虽居首、不居功,方可长久。
如果乾卦代表积极进取之工作精神,要人自强而不逞强,那么坤卦则直接讲为人处世之心态素质,涵容万物方能生生不已。《象传》对坤卦的解释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应该效法大地胸怀宽广,包容万物,才会花团锦绣,欣欣向荣,也象征处于臣位的下属必须具备坤德方能与刚健有为的上级相得益彰,共创事业。然而坤德也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和胸怀,而是要坚持大地直、方、大的特性,方能不习无不利。直就是正直、真诚的意思;方乃是端正、方正之意,就是要坚持正义;大乃是宽广、包容之意,因此君子只有具备真诚、端正、宽容的品质,做任何事情才能顺畅无难。《象传》指出,由于坤德具有含章可贞、黄裳元吉的品性,即居功而不傲的谦逊品质,最适合于辅佐王事,“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用今天的话来说最适合于当公务员。其中的上六也警示,如果阴盛之极,想与阳争夺大位,其结果是龙战于野,两败俱伤。所以这里亦引出君子无往而不利的第三个重要品质就是谦逊。易经中只有谦卦六爻非吉则利,我们常说谦受益,谦虚可以百事顺利,也只有君子才能将谦虚的美德保持始终,哪怕是遇见大河一样的危险,以谦逊之心来处理,都会吉祥如意。《象传》上讲,谦谦君子,不论是处于卑微的地位,“卑以自牧也”,还是鸣谦(很有名望但依然谦虚)、劳谦(功劳很大仍然谦虚),都会无往而不利,万民都服从他,甚至于以谦下之名出兵讨伐他国,都不会出现凶险。因此可以说谦逊乃是君子所必备的美德,然而按照中正之道,谦虚并不是不坚持原则的乡愿和老好人,而是在坚持中正的基础上实行公平正义,《象传》上解释为“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是君子要象高山隐藏于大地之中,才高德美而不外露,但是在做事方面需要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使得社会能够公正和谐。这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中和之道在易经中的体现。
君子光有良好的美德也不能治理好国家,还必须有相应的才能才行。《象传》之中有两卦都特别强调君子不仅要有道德,还必须广泛加强知识的学习,才能胜任各项事业。其中一个就是屯卦,屯卦象征事业初创,初创事业需要才能。《象传》上解释为“君子以经纶”,何为经纶?原意为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后人常以经纶来指代治理国家,其本意就是有才学才能治理好国家。另外一卦就是大蓄卦,《象传》对大蓄的注解为“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贤往行,以畜其德”。卦象为天在山中,象征应该大量的畜养积聚,才能建立功业。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必须养贤蓄德,才有大量的人才为政府所用,国家才會兴旺发达;对于个人来说,只有一点一滴地坚持知识的积累和道德的修养,厚积薄发,量变引起质变,最后达到上九“何天之衢”的境界,唯有才德蓄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背负青天鹏程万里,学有所成才能畅通无阻,建立丰功伟业。
关于君子的个人修身还有很多,勇敢和恒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品德。以大过卦为例,《象传》注解为“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因为此卦阳多阴少,就象栋梁承受重压向下弯曲,喻示充满危机,但是如果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符合中正之道,就应该效法栋梁的独立特行、无所畏惧精神,团结一切力量,求得事业突破,即使时机不成熟,不得已遁世隐名,也不必自寻苦恼;但是处大过之情境,不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做大事业必须有人支持、辅佐,借助周围的力量才能成功。再看恒卦,《象传》注解为“君子以立不易方”,君子应当树立自己的志向,坚持守恒持久之心,才能获得成功,如果朝三暮四,反复无常,是很难成功的,只有从一而终,才能获得吉祥,然而坚持恒心的前提一定是知常才能守恒,顺应规律,尤其是恒其德,才不会演变成固执。《象传》中论述个人之德的卦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之所以举出以上诸卦,乃是看出后来孔子所提倡的“智仁勇”三达德,其实与《易经》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达德、五达道乃是《中庸》谈修身的重要内容,而修身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三、施政要方
《象传》中有很多卦直接涉及到具体的国家治理,其思想和举措都通过儒家的实践影响了传统社会。这里本文也将其进行简单分类。
一是重教化。在《易传》中,蒙卦、坎卦与临卦都与教育相关。《蒙》卦是直接谈启蒙教育的卦,《象传》中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泉水从山下出来,要想获得甘泉,必须设法找到泉水的位置,君子必须行动果断,进行用启蒙教育进行开通,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德。接着指出,启蒙教育必须坚守正道,要用树立正面典型的方法,使得孩子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才能治家,才能做大事,对于有些蛮横无理,不遵守正道的童蒙,应采取适当的惩罚,使得他们从小懂得要遵守社会的一般准则,以保持良好的秩序,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临卦本来是讲君王如何君临天下,如何治理国家的卦,其中也谈到了教育,《象传》上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泽上有地,地居高而临下,象征督导,君子应该费心教导人民,并以其宽容、豁达、利他、中正的美德来保护人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象传》提倡的用教化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与孔子所说的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是一脉相承的。坎卦本来是讲如何渡过险难之境,《象传》中解释说:“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结合其九五爻“坎不盈,祇既平”的爻辞,意思是国家处在艰难时期,领袖人物坚持不懈地努力,反复不间断地推进教育事业,才能走出困境。因为坎卦象征险难异常,不能轻举妄动,尤其是才疏力弱之辈,妄动只会越陷越深,只有静下心来,加强教育,集蓄人才,小心谨慎,众人合力,才能渡过难关。
二是慎刑罚。《象传》之中有九个卦直接提到了要采取措施来治理社会中的犯罪和不良现象,贯穿了惩恶扬善、慎用刑罚和宽以待民的思想。《象传上·大有》中提出“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君子应该象天上的太阳照耀万物,万物才有收成一样,要阻止邪恶,颂扬一切善行,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以保护万物性命。接着又进行解释:君子不过分聚敛钱财,而小人只顾敛财,不顾他人,而这种小人如果担任重要职务,必然对社会带来危害,所以《象传下·遯》中也说“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君子应该象山上的天一样,与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傲然不可侵犯的态度截然划清彼此的界限,保持对小人的威慑感。而对于那些违法乱纪的小人,则必须进行惩罚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因此《象传上·噬嗑》中说“先王以明罚勅法”,应该象雷电交击那样,对罪犯采用刑罚,使其改正,然而刑罚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其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对于那些真心悔改的,要采取宽大的政策,这就是《象传下·解》中所说“君子以赦过宥罪”,就像春天雷雨之下,万物生长那样,对于那些愿意解脱和新生的,要进行赦免和宽恕,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3]。同样的表述还见于中孚与旅卦,《象传下·中孚》中说“君子以议狱缓死”,君子应当效法“中孚”之象,诚信教化,慎重地议论刑法讼狱,宽缓死刑。《象传下·旅》中说“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有些人犯错是因为颠沛流离、生活所迫而致,君子观此应谨慎使用刑罚,明断决狱。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刑罚的真正目的还是在保护人民,保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与法家的严酷是有本质区别的。
三是观民风。治理国家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民情,体察民情、观察民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象传上·观》中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就像风吹拂大地遍及万物一样,君王应该视察四方,采集民风民俗,用教育来感化民众,考察民情之后完善政治。领导者必须首先用自己的高尚品德感化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由衷信仰,才能了解到老百姓的真实心声,要经常考察国家的风俗人情,了解百姓的疾苦,作为检验自己政绩的根据,作为制定施政方案的基石,合理的付诸实施,不合适的马上废除。在先秦时代,不仅每年有拿着木铎的采风人到民间采风,象《诗经》的《国风》便是采风的典范;还有专门接待上访的“诽谤之木”“欲谏之鼓”;也有专门的监察官员,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去,才能真正了解到民众的真实情况。对于不合适的制度政策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革卦和蛊卦的中心思想,《象传下·革》中讲“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大水可以使火熄灭;大火也可以使水蒸发,必须根据盈虚转化等变革的规律,革除旧的事物,让新生的事物得以成长,变革必须要多次研究,周密考虑,志向坚定,得到群众的充分理解、信任和支持,才能最终取得成功。而《象传下·鼎》讲“君子以正位凝命”,君子必须自我端正、供养贤士,才能破旧立新。《象传上·蛊》中讲“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必须象山下起大风那样救弊治乱、拨乱反正、救济人民,蛊象征腐败,要革除腐败,除了事先有周密的布置之外,还必须任用贤能之士,积聚其足够的力量,才能挽救垂败的事业,未有不任用贤能而政治能够清明者。革除腐败也必须刚柔结合,对于那些改恶从善的宜中庸缓和,而对于腐败之根则必须刚毅有力,严肃整治,这样才能扶大厦于将倒,重新开创新的太平盛世。
四是厚民生。国之本在民,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象传上·无妄》中讲“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可以理解为先王遵循自然规律,尽其所能地遵循天时以养育万物的生长,对于百姓来说亦要让他们像草木繁盛那样,繁殖后代,安居乐业。《象传下·夬》更是讲到“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夬卦的本意是发动民众,进行正确的决断,才能消除邪恶,这里的意思是应该自觉地向下层民众广施恩惠,否则如果高高在上,不施恩德,就会遭到忌恨,要切实给百姓好处,百姓才会拥护。《象传上·谦》中讲“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意思就是君王要善于解决社会的公正问题,损多益少,衡量各种事物,然后取长补短,使其平均,不能使得社会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当然社会的财富不完全是通过分配来解决,更重要的是要增加生产才行,《象传下·井》中说“君子以劳民劝相”,孔颖达注疏:“君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则此养而不穷也。”[4]意思是君王要不辞劳苦,劝勉百姓互相帮助,努力劳作,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是别尊卑。儒家向来注重礼教,尤其是其中的尊卑、名分,认为只有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才不会有非分之想,才能保持社会的秩序。此类卦也较多,我们仅以履卦来说明,《象传上·履》中讲“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卦象为上有天,下有泽,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沼泽中去。如何才能在社会的沼泽中安全行走呢?那就是依礼而行,君子要深明大义,分清上下尊卑名分,坚定百姓的意志,遵循礼仪而行,必然秩序井然。古代社会有一套详细的礼教等级,阶层分有公、卿、大夫、士,按其功绩才能赐于爵位,农、工、商按身份限制其财富,唯有大家都安分守纪,国家才能太平无事。
四、通时之变
整个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体现出阴阳两种势力错综交织而矛盾运动变化的过程。每一卦皆代表一种“时”,有些又称之为“时运”“时义”;有时候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正面势力上升;有时候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反面势力上升,在社会政治秩序上就体现为一种治乱兴衰社会发展规律。面对兴衰治乱的不同时期,如何能够持盈保泰?如何能够拨乱反正、摆脱困境、变无序为有序?整个《易传》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只要掌握了其规律,就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得之者身安,失之者身危。尤其是处于蹇困时期,能够逢凶化吉,能够找到出路。唐代孔颖达对周易的六十四卦所代表的“时”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四类,“然时运虽多,大体不出四种者。一者治时,颐养之世是也;二者乱时,大过之世是也;三者离散之时,解缓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时,革变之世是也”(《周易正义·豫卦》)。认为只要按照这四种划分,摸索出其中的适时之策,就可以用来指导实际的政治决策,可以少犯错误,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按照孔颖达对易经时义的划分,六十四卦基本上可以划分为这四类。“治时”指的是阴阳协调、社会和谐之状态,如颐卦,象征平时藏富于民,关键时刻又取之于民,君王坚守正道,颐养人民,国家安泰。“乱时”指阴阳有一方占了优势,因而破坏了社会整体之和谐而出现某种危机,如大过卦,象征过分阳刚,大得過度,栋梁难支,危机四伏,需要谨慎小心、团结众人,才能渡过难关,倘若刚愎自用,孤家寡人,必然危险。“离散之时”指的是矛盾暂时缓和,但是离心离德的趋势正在增长,如旅卦和涣卦,古人之旅行,多为失业、犯罪、迁徙或者不得已之事,是一种生活不安定的羁旅之世;涣卦则表示人心涣散、私欲横行之危险境地。“改易之时”则是指阴阳两大对立势力矛盾激化,难以调和,革命即将爆发之形势,最典型的就是革卦,任何政治都有盛极而衰、矛盾激化之时,必须审时度势、依靠群众,才能变革成功。
《易传·系辞传》中讲:“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可以说整个《易传》都包含着对时运的忧患,因而思考其出路,进而达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目的。那么如何掌握好变中之机,把握其规律,进而做到游刃有余,趋吉避凶?笔者以《象传》中的泰、否、剥、复四卦为例,来说明在治乱兴衰之中,如何才能依道而行。
泰卦为上地下天,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象征上下相交,政通人和,天下大治。对于这种大治之时,《象传上·泰》中讲,“拔茅征吉,志在外也”,拔起一把茅草,发现其生长茂盛的原因在于其根系紧紧缠在一起,象征统治者应该团结大众,事业才会发达。“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说的是君王要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坚持正道而行,才能够带领大家同舟共济,一同前行。“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借帝乙归妹的典故,说明君王应该注意与贤德有才能的人保持密切联系,喻示要知人善任,这样就能够继续保持国泰民安。但是阴阳运动总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无往不复,天地际也”,就象没有往就没有来一样,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对立与相互转化的进程之中,如果“翩翩不富”“不戒以孚”“城复于隍”,巧言欺人,不讲诚信,甚至对外发动战争,以致出现国家亏空,那么就会盛极而衰、泰极否来,所以越是在国泰民安之时,越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才能持盈保泰。
否卦卦象为天在上,地在下,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象征贤路闭塞,上下不交,否结不通,社会政治就处于乱世。在此情况下,《象传上·否》上讲“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小人当道,君子势消,君子应该收敛自己,俭朴自处,不可追求荣华富贵,以免遭到小人嫉妒与陷害。不仅如此,还有学会“包羞”,学会忍受耻辱,学会潜隐,学会变通。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在此情况下,君子也不是完全不作为,在避敌锋芒的情况下,也要“拔茅贞吉”,要团结同志,积蓄力量,但是不能轻举妄动,要达到“有命无咎”,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奋起拨乱,一举成功,结束否塞不通的局面,在否极泰来的时候,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勿蹈覆辙。
剥卦上山下地,五阴爻在下,一阳爻在上,五柔之阴爻势力旺盛,一刚之阳爻势力甚微,象征高山受侵蚀而风化,正在不断剥落,柔在改变刚,是衰世的象征。《象传上·剥》中讲“上以厚下安宅”,位居在上的人看到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基础,使它更加厚实,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住所而不至发生危险。衰世跟乱世的区别在于力量消长的程度不同,衰世主要是腐败在慢慢侵蚀肌体,还没有达到乱世邪恶势力完全占据主导的程度,因此防微杜渐、审慎改革,是可以扭转局势的。“剥床以足”,用床脚开始剥落喻示基础开始遭到毁坏,这时候就应该及时注意,加以修补。“剥床以辨”,以床板遭到剥坏,喻示腐败进一步加深,如果继续忽视,则危险必然到来。“剥之无咎,失上下也”,意思是床虽然剥落,但还可以支撑一时,这时候再不采取措施,就会直接达到“剥床以肤,切近灾也”的凶险状态,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否卦的乱世状态了。“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意思是在这种政治及其腐败之时,如果有一位有才德的领袖人物出现,推行改革,则人民还可以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而如果继续让小人得势,那么最后连起码的茅庐也会失去。由此可见,在承平日久、腐败日生的时候,有一位贤德的领导人来实行改革,终止腐败,使得社会重新恢复和谐是何等重要。
复卦卦象为雷在地中,虽然五阴爻在上,但是初爻为阳爻,象征一阳来复,刚者复还,为社会政治秩序之中兴局面,用今天的话来说乃是民族复兴之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复兴呢?《象传上·复》中讲到了三个要素,“不远之复,以修身也”,首先就是要修身,提升自我的品德和才能,尤其是要善于闻过就改,不要等到错误之极再来改正;其次就是“休复之吉,以下仁也”,要广求贤德之士来帮助自己,才能慢慢恢复正道。再次是“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在正义恢复而又力量不足的过程中,哪怕别人放弃,也要独善其身回归正道,坚定信念,不能放弃,只要真心实意坚持返回正道,无怨无悔,最终一定会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大家实现复兴伟业。但是如果犯了错误,却仍然执迷不悟,刚愎自用,“迷复之凶,反君道也”,那么就会复兴无望。
在当代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易传》以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实践理性智慧,对于为政之中遇见的很多问题,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决之道,具有较为重要的当代价值,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山.解读周易[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 余敦康.易学今昔[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李利林]
Zhongzheng Tongbian: State Governance Thoughts in "The Yi Zhuan· Xiang Zhuan"
YANG Huaxiang
Abstract: "The Book of Changes" contains a wealth of national governance thoughts.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represent different states of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e views in the book are incisive and well-founded, especially the historical laws govern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chaos. It runs through the core concept of Zhongzheng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then expands from it to content such as morality in governance, important parties in governance, and changes over time, providing experience and wisdom enlightenment for today's governance of the country.
Keywords: "Yi Zhuan"; "Xiang Zhuan"; politics; state governance; rise and fall
[收稿日期] 2020-11-08
[作者簡介] 杨华祥(1975-),男,土家族,湖北咸丰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国家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