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团队发表论文称,宫颈癌孕妇在阴道分娩时,新生儿可能吸入肿瘤细胞,导致罹患肺部肿瘤。研究人员在对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常规下一代测序时,意外发现有两例儿童肺癌病例,分别为23个月和6岁的男孩。研究发现,两名男孩的母亲生产前宫颈细胞学检查为阴性,在生产后被診断出宫颈癌,而两个男孩的肿瘤与母亲的肿瘤共享多个体细胞突变、HPV基因组和SNP等位基因,这一事实证明了母婴间肿瘤细胞的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其他罕见的癌症母婴传播病例中,后代出现脑、骨、肝、肺和软组织的多发性扩散性转移,这些转移与胎盘血源性转移一致。然而在这两个病例中,肿瘤仅见于肺部并局限于支气管,这很可能证明肿瘤细胞存在于羊水、分泌物或宫颈的血液中,并在阴道分娩时被婴儿吸入。
在大气压、风、洋流以及地核运动等变化的影响下,地球的自转时间一直都略有波动。2020年,人类度过了自1960年有记录以来最“快”的28天,其一天时间,也就是地球绕轴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比平均用时要快1毫秒左右。这种时间波动虽然微乎其微,但对计时来说是一个大麻烦。国际上使用超级精确的原子钟来调校协调世界时(UTC),各地则根据UTC来校准当地时间。由于存在天文时间与原子时间的偏差问题,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闰秒”对协调世界时进行调整,以抵消偏差。上一次加入闰秒的时间是在2016年末。近几年的观测发现,地球自转正在加快。2020年7月19日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比平均用时86400秒快了1.4602毫秒,创造了最短天文日纪录。科学家开始讨论引入“负闰秒”的机制,即每隔一段时间减少一个闰秒。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大猩猩也未能幸免。美国加州圣迭戈野生动物园内的几只西部低地大猩猩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有的已经出现咳嗽等症状。据称,它们可能是被动物园的野生动物护理团队传染上的,因为团队中此前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动物也可能感染新冠病毒,但这是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自然传播至类人猿的案例。猿类和人类有着极高的基因相似度(98%),导致它们容易感染人类的病毒和细菌。人们也担心,那些能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可能形成病毒池,病毒在其中变异、进化,最后变得更强,甚至传染给人类。
澳大利亚一项新研究发现,过多摄入碳酸饮料和快餐食品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问题。这项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2009—2016年的全球校园健康调查。这项调查涵盖了东南亚、非洲、南美洲和东地中海部分地区64个高、中、低收入国家的17.5万名年龄12~15岁的学生。研究发现,每天喝3杯以上碳酸饮料的青少年比每天只喝一杯的同龄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要高出55%;每周有4天以上吃快餐食品的男性青少年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比每周只吃一次快餐的男性青少年要高出55%,在女性青少年中,这一数字为49%。
同情心是一种分享他人感受或情绪的能力。人类会产生同情心,那么动物呢?怎样才能观察到动物是否产生同情心呢?美国一项研究以小鼠为模型,绘制出小鼠在看到同伴处于痛苦时产生同情心反应的相互关联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诱导小鼠产生三种不同的情绪状态:电击引起恐惧,化学注射引起疼痛,吗啡缓解疼痛。然后,将经历这些情绪的小鼠交由其他小鼠观察。在所有的观察小鼠中,一个叫作前扣带皮层(ACC)的大脑区域都是活跃的。但是其他的大脑模式会随着观察者所看到的情绪而变化:观察者看到并感受同伴的恐惧时,ACC神经元与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区域进行交流,从而介导了恐惧的社会性转移;在观察到同伴的疼痛和疼痛缓解时,ACC神经元则与伏隔核(NAc)的大脑区域进行交流,这对疼痛和疼痛缓解的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睡眠是保持大脑正常运转的关键,那么,没有大脑是不是就不需要睡眠了呢?日本一项关于动物睡眠进化起源的研究发现,动物在获得大脑之前就已经有了睡眠需求。只有几厘米长的水螅有着丰富的神经网络,但是很分散,缺乏与大脑相关的集中。通常使用的基于脑电波对睡眠的监测,在这种小而无脑的动物身上并不适用。研究人员使用一个影像系统跟踪水螅的运动,以其运动的减少作为睡眠特征,从而确定水螅何时处于睡眠状态。研究人员发现,与人类每24小时出现一次睡眠状态不同,水螅处于一个每4小时产生活跃和类似睡眠状态的循环中。如果忽视掉水螅没有大脑的话,其在分子及基因水平上与睡眠调节相关的因素和有大脑的动物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把水螅暴露在褪黑素(一种常用的睡眠辅助剂)下,可适度增加其睡眠量和频率,而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另一种与许多动物睡眠活动有关的化学物质)则可大大增加水螅的睡眠活动。另一方面,能引起许多动物兴奋的多巴胺,却会促进水螅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