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派园林史略:隋唐时期

2021-03-11 08:40种宁利刘小萌
园林 2021年3期
关键词:商丘园林

种宁利 刘小萌

581—907年为中国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共历时326年,是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国富民强,也是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奠定的风景式园林艺术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而臻于全盛的局面。不论是皇(王)家园林、寺观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其造园技术和理论都得到空前的提高和升华;造园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造园史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徐地古典园林承载着优秀的地域性文化,集古建筑、历史名人、碑刻、古树名木等地域元素于一体。有气势宏伟的台、阁、祠、庙宇建筑,也有小巧玲珑的亭建筑小品;有为爱情忠贞的关盼盼,也有保家卫国的张巡等历史名人;有形象逼真的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有杏、青檀古树等,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为越来越多的后人所认识。

1 皇(王)家园林、官署园林

徐地的皇(王)家园林主要为隋炀帝时期所营造的隋都至江都行宫,但在正史中并无详细记载,仅在一些文人野史和诗词作品中有所描绘,如《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一》中所说“长阜苑内,依林傍涧,辣高跨阜,随城形置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与光汾十宫”[1]。再如李商隐在《隋宫》中所说“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2]。由于正史记述的缺乏,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史料来描述隋炀帝的江都离宫[3]。

除隋炀帝的行宫外,台在这一时期仍然是重要的园林形式。古代建台的原因源于先民对自然山岳的崇拜,徐地台主要集中在商丘地区。商丘地区地处平原,缺少山岳资源,古代王侯通过建造高大的台来显示帝王的威严[4]。台也是古代祭祀和会盟的主要场所,另外登台可居高远望,后来逐渐成为当时供帝王游乐和观赏的设施。商丘和柘城皆有“七台”之说,但商丘地区的高台与明清园林中的“台”比起来,不论在体量、高度或者功能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5]。“台”逐渐演化为中国园林的景观组成部分,对于山岳园林景观布局产生巨大的影响。隋唐时期皇(王)家园林、官署园林(8个)归纳如下:

(1)花园庄行宫,位于宿州泗洪城南花园庄遗址(符离集)。白居易《隋堤柳》:“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刘禹锡《杨柳枝词》:“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元和郡县志》:“宿州,本徐州符离县也。”元廉访佥事金元素《书宿州惠义堂》:“(宿)州是符离旧县基。”袁枚《宿州道中》诗:“雪色遥争市,河声欲入城。”明尚书李化龙《符离》:“汴水不消亡国恨,至今犹抱符离城。”《太平广记》卷339李德裕:“李德裕在中书,常饮常州惠山井泉,自毗陵至京致递铺。”《太平广记》卷220陈寨:“初南中驿路,二十里置一递铺。”《通鉴记事本末·炀帝亡隋》:“所过州县五百里内进献水陆奇珍。”

(2)滕王阁,位于滕州。《旧唐书·卷六十八·列传第十四》:“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二十二子也,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受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县。”《滕县文史资料》:“李元婴在那里(洪州)又仿建滕王阁。”滕州日报《滕州与滕王阁》[6]也有记载。

(3)任山馆,位于铜山县西南。清·顾祖禹《方舆纪要》:“在州西南三十里,唐有任山馆。自宿州趋徐必度睢水,逾任山为往来通道。庞勋大陈甲兵即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于唐咸通九年(868年):“初,朝廷闻庞勋自任山还趣宿州,遣高品康道伟赍敕书抚慰之。十一月,道伟至彭城,勋出郊迎,自任山至子城三十里,大陈甲兵,号令金鼓响震山谷。”《唐书·崔融附传》:“彦曾命都虞侯元密,伏甲任山馆击贼。”

(4)杏坛亭,位于济宁汶上。明·栗可仕修,王命新纂,清康熙五十六年补刻本,万历《汶上县志·古迹营建·园墅附》:“在思圣堂后始于唐……。”

(5)洄源亭,位于泰安东平。清·左宜似等修,卢崟等纂,《东平州志卷第二十四·古迹录序·名胜》清光绪七年刻本:“洄源亭,须昌古城西南十二里,亭址泊即洄源亭故址,考泊即小洞庭,汶济合流所经汇为巨泽,周围数十里。今安山湖其南畔也。唐东平太守苏源明有小洞庭洄源亭讲四郡太守诗并序。又有秋夜小洞庭离讲诗序,令狐楚皆刻于石为之记。”

(6)凤凰台,位于商丘柘城。清·光绪《柘城旧志》:“凤凰台在城西三十五里,上有庙,亦名宝台。台高四、五丈。”

(7)明皇台,位于商丘柘城。清·光绪《柘城旧志》:“明皇台,城东南三十里,上有寺,相传唐玄宗驻军处。”

(8)舞鹤台,位于泰山南。清·颜希深修·成城等纂,《泰安府志卷之·古迹志》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舞鹤台,泰山南四里。”

2 公共园林

隋炀帝大业元年,隋炀帝“命尚书右压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诸引河历荣泽入汁,又自大梁之东引汁水入泅达于淮。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邢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7]。自大运河的修建起,出现了堤坝(俗称隋堤)园林景观(图1)。隋唐时期的公共园林(4个)归纳如下:

1. 隋堤烟柳图(源自宋都汴京八景图)

(1)隋堤(灵璧),位于灵璧城西。清·吴嵩、顾勤墉纂修,康熙十九年《灵璧县志·古迹》:“自大梁经宿灵至泗河,长一千三百余里。两沿筑堤,植垂杨。”清·光绪《宿州志》王阮亭曰:“宿州东门道为汴堤,古隋堤也。”

(2)隋堤(永城)。明·郑礼,秦时雍纂修,《永城县志·古迹》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县治东西即汴河之故道也,隋炀帝慕扬州琼花之美欲往观之,自汴开河纳黍行舟,长一千三百里,两沿筑堤,种柳,工未竟而祚革,今其堤尚名隋堤,累被黄水充于东西止存二百里。”

(3)隋堤(夏邑),位于夏邑县南。明·郑相修,黄虎臣等纂,《夏邑县志·地理志卷第一·古迹》明嘉靖刻本:“堤三曰隋堤,县南三十里,西连汴道,东接大丘,隋炀帝所筑。”

(4)赏心亭,位于戏马台至博物馆一带。《桂苑丛谈·赏心亭》:“咸通中,丞相姑臧公拜端揆曰,自大梁移镇淮海”“自彭门乱常之后……一朝命于戏马亭西,连玉钩斜道,开辟池沼,构葺亭台,挥斤既毕……初,公构池亭毕,未有名,因名‘赏心’,诸从事以公近讳,盖赏字有尚也。”

隋唐时期也存在公共园林区域内、山林景秀处修身养性或隐逸的士人,如泰山东南的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的“竹溪六逸”遗址,体现了这一时期士人隐逸文化的风貌。唐天宝年间李白与文人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同隐竹溪,号“竹溪六逸”。遗址四周山峰围屏,溪水西流。金代安升卿题“竹溪佳境”在南崖上[8]。没有围墙的束缚,四周环绕的山作为天然屏障。一处山丘就是一处园林,大有“不设藩篱,恐风月被他拘束;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之感。

3 寺观园林、祠堂园林

隋时期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建造的寺观园林、祠堂园林很少。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为造园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佛教和道教在唐代中期发展繁荣,寺观园林遍布各地,徐地所属的徐州、宿迁、济宁、枣庄、商丘等地区的寺观园林多始建于此时,如商丘开元寺、灵台寺、民权白云寺、睢县乾明寺等。唐末由盛而衰,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时的两次灭佛运动使当时的寺观受到极大的破坏[5]。隋唐时期的寺观园林、祠堂园林(29个)归纳如下:

(1)延福寺,位于徐州。唐储嗣宗《晚眺徐州延福寺》:“杉风振旅尘,晚景藉芳茵。片水明在野,万花深见人。静依归鹤思,远惜旧山春。今日谁携手,寄坏吟白蘋。”

(2)龙泉寺,位于宿迁堰头镇。清·李德溥修、方骏谟纂,《宿迁县志卷第十五·古迹志》清同治十三年刊本:“龙泉寺,在堰头镇,唐时建”。清·吴锡麟《夜宿龙泉寺》:“新月一眉生,秋树万花眩;清艳不可名,薄暝弄奇变;仰眺翠微顶,云气出如练;其下响流泉,溅沫急飞箭;清寒扑衣冷,抖擞入西殿;龛灯耿余明,照见古佛面;幽梦落绳床,来途历重遍;习此岩壑佳,弥勒禽向羡;坐欲松根依,宿比桑下恋。”

(3)灵台寺,位于商丘梁园区周集乡苑庄村西。清·阙名撰,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归德府二·古迹·寺观》清史馆进呈抄本:“灵台寺,在商丘县城东灵台上,隋开皇二年(582年)建。”《商丘县志》记载:“灵台寺在城东灵台之上,隋开皇二年(582年)建。”

(4)孝烈将军庙,今木兰镇。明·黄钧纂修,《归德志·建置志》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孝烈将军庙营郭镇北,一名‘木兰祠’,俗称小娘子庙。”

(5)微子祠,商丘睢阳区。唐·贾至《微子庙碑颂》:“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载,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遗事,求于故老与人,则得君庙存焉。盛衰纷纶,年纪超忽,乔木老矣,灵异俨然……。”明·倪岳《重修微子庙碑》:“旧归德儒学东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来,祀殷上公微子,岁久祠坏,祀亦废缺。盖自赵宋,以王业所基建诸墓侧,后徙城内西南隅(三仁街)。国朝景泰间,知州席贵移植学东,后圯于水。天顺间知州蒋魁重建于学内之东偏,即今祠所在……。”《商丘志》:“明弘治癸丑,巡抚都御史徐恪援阏伯、比干故事,请得以春秋致祭,知州周诰因旧址拓焉。旧城既圮,嘉靖六年,提学副使萧鸣凤毁尼寺改建,在今城内西北隅。本朝康熙二十年,知府胡国佐重修。”

(6)无忧寺塔,位于商丘睢县。《睢州志》:“无忧寺在州南四十许,中有巨塔,相传为唐人所造。”

(7)大圣寺石塔,位于商丘夏邑。《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中有记载。

(8)《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位于商丘睢阳区。《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属于园林小品,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八棱石幢,石幢高2.7 m,每面宽0.5 m。上有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真笔题记,现在八关斋内。”

(9)开元寺,位于商丘睢阳区。清·叶澐主编,《商丘县志》:“清康熙四十四年刊本:开元寺在城南一里,唐名开元,宋名宝融,又名隆兴寺。”

(10)乾明寺,位于商丘睢阳区。光绪十八年《睢州志·卷之二·寺观》:“乾明寺:在旧西门外,唐贞观年间建。元至正年重建,明正统十三年修,有元碑见存。乾明寺今止存茅亭一所。”《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故址在睢县城湖(旧城)西北隅。早于清代已荒废。‘乾明落照’为古睢州八景之一。”

(11)心闷寺,位于商丘柘城。《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原名肇庆寺,位于县城西5 km处,‘心闷暮鼓’为柘城八景之一。”

(12)青铜寺,位于商丘夏邑歧河乡青铜寺村。明·郑相修、黄虎臣等纂,《夏邑县志·建置第二》明嘉靖刻本:“唐初建。”

(13)颜鲁公祠,商丘睢阳区。清·王凤生撰,《宋州从政要录》:“颜鲁公祠,在商丘县城东一里,有八关斋石幢。”

(14)孔子还乡祠,位于商丘夏邑。明·郑相修、黄虎臣等纂,《夏邑县志·地理第一·古迹》谓之唐建。据《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孔子把这个地方叫做“还乡里”,后人思而立祠以祀之,因而取名“还乡祠”。

(15)月老祠,位于商丘睢阳区。《商丘地区传统园林研究》:“位于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始建于唐朝,月老文化的发源地。”

(16)仲子庙(卫圣庙),位于曲阜市区东南约20 km南阳湖东畔鲁桥镇仲家村。《仲里志载》:“庙始建于唐,金元以后,历代有修葺。”“开元七年贺知章为任城令时创修并拨祭田千顷,供仲氏春秋祭祀。”

(17)莲台寺,位于济宁市梁山县越山南路。据《济宁山水志》中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修莲台寺碑记》:“山门南向,小路砌石而成,盘曲而上。进入寺院,有大殿两廓,规模不甚宽阔,古柏参天,青石托地,环境幽雅。寺门石柱对联云:夜杵发疏钟,闲松野草间,鹤唳一帘烟月;晚霞开宝刹,剩水残山外,牛卧三亩雨花。大殿东西有三院,东为准堤,石庭隐曲;西为接引,庭敞豁朗,饶有别趣。由角门石径北上,陡崖高丈余,阔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铜,扣之有声。坐下莲盆,则因石为之。另一院,院中有‘二层石洞’,洞内刻小佛像。”

(18)北田寺,今济宁市鱼台县罗屯镇许刘村。《鲁地园林研究》“:基高30 m,占地0.6 hm2。阁式大殿,内塑千手千眼佛。前后两院共有石碑15块,大殿左为钟楼,悬挂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铸造的大钟1口。”

(19)栖霞寺,位于济宁市鱼台县李阁镇满庄村西北约300 m处。清·徐宗干修、许翰纂,《济宁直隶州志·杂稽》清道光二十一年清咸丰九年卢朝安刻本:“唐仪奉年间建”。《鲁地园林研究》:“正殿塑如来佛和观音、文殊菩萨,前殿塑十殿阎君,庙貌壮伟,气象森严。”

(20)超化寺,位于济宁市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首。清·赵英祚纂修,《鱼台县志》清光绪十五年刻本“唐咸通年间建”。《鲁地园林研究》中有明代重修伽蓝殿碑存,载:“先时殿宇僧舍甚峻整,僧众几百,嘉靖初年,工塑伽蓝神像,建方丈三间,梵宫错落森疏,古柏傲雪凌霜。”

(21)三皇庙,济宁市金乡县X 035附近。潘守廉修,袁绍昂、唐烜纂,《济宁直隶州续志·名胜志·胜迹》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唐天宝年间建”。《鲁地园林研究》:“后殿娘置孔子肖像于其中,以颜回、子路侍坐,并先此重修的观音庙融为偏殿,周以廊垣,前设大门。庙田3~5 hm2,有道士种植管理。”

(22)永胜寺,位于山东曲阜。《鲁地园林研究》:“清末进士王廷赞游永胜寺赋诗一首《夏夕游永康寺》(即唐之永胜寺):‘永胜唐遗寺,幽探趁夕曛。花香迎客人,树影坐禅分。龙柱斜撑日,鲸钟晚度云。懒残煨芋熟,领取感情殷。’”

(23)东岳庙,位于山东济宁。《鲁地园林研究》:“主人释氏元亮,民国初期仍有正殿三楹,塑如来佛、八大金刚和十八伽蓝,东有岳楼为主持禅房,两廊塑罗汉、菩萨,中门为亭式彩色雕龙过厅,构成前后两大院。前院甬道两侧为左右跨元,左为香积厨,右为僧舍,前有山门,内塑金刚;门前有3 m宽石阶38级,阶下东侧有阎王殿3楹。”

(24)古南池,位于济宁市城南王母阁路西侧。《济宁直隶州续志·名胜志·胜迹》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唐初建”。《鲁地园林研究》:“位于济宁市中区南辛庄乡王母阁路西侧,池周二、三里许,内有王母阁,晚凉亭,李白、杜甫、贺知章、任城许主簿四公祠等建筑。大诗人杜甫游山东期间,与任城许主簿南池留下‘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归青毡’等著名诗篇。”

(25)普照寺,位于济宁峄县。《济宁直隶州续志·名胜志·胜迹》民国十六年铅印本“唐后期建”。《鲁地园林研究》:“又名普照禅院,是昔日峄县最大的佛教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普照寺于金大定年间曾扩建重修,明万历年间规模较宏大。寺庙占地百余亩,规模宏伟,气宇非凡。当时寺庙坐北朝南,数层台阶,浅入巨龙河底,河水潺潺,水波清涟,芳草披岸,烟柳拂堤,僧侣常在河滩上健身练拳。院内方砖铺地,古木参天,几十通碑碣林立其中。现仅存正堂三间大殿。”

(26)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图2),位于曲阜小雪办武家村。《济宁文物古迹》[9]:“曲阜九龙山摩崖石刻位于曲阜小雪镇武家村东的山上,唐代雕刻,距今1 300年。于2006年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 九龙山摩崖造像石刻

(27)青檀寺,位于枣庄峄城区楚山、汉山峡谷之间。清·王振录、周凤鸣修、王宝田纂,《峄县志·山川卷》:“城西七里曰青檀山,亦名云峰山,旧有云峰寺,唐时立,今圮。与汉王山对峙,高峻相亚。青檀寺在北岩下,为邑八景之一‘青檀秋色’。檀皆生石上,枝干盘曲如虬龙,数百年物也。寺后为‘金界’楼,世传岳武穆曾驻兵于此,不可考……。”

(28)龙泉塔,位于滕州城东郊。清·王庸立、黄来麟纂修,《滕县志·浮屠峙玉》[10]:“久随韦肇映题名,卓立龙泉奠此氓。翠挹群峰齐毓秀,影浮七级独含清。凌云更作孥云势,就日应同捧日情。风过金铃音凫凫,顿教俗耳洗琶筝。”

(29)空杏寺,位于泰安肥城。清·凌绂曾修、邵承照纂,《肥城县志卷之二·古迹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空杏寺,在城南三十里,旧志曰据碑记,后唐有一衲子来居于此,植杏一株于中庭,杏熟而核自落,还复合之,颗颗圆成因名。”

园林建筑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对寺观园林、祠堂园林的建筑考察,从中可逆推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徐地园林史。

4 私家园林

隋唐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升华,园林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世者的避世希望,文人士大夫几乎都刻意经营自己的园林。中唐以后,这种“隐于园”的隐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普遍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的圈子,这直接刺激私家园林的普及和发展。人们都把理想寄托于园林,把感情倾注于园林,凭借近在咫尺的园林而尽享隐逸的乐趣。隋唐时期的私家园林(3个)归纳如下:

(1)燕子楼园(图3),园主关盼盼,今徐州云龙公园内。清·阙名撰,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徐州府二·古迹》清史馆进呈抄本:“在铜山县西北隅。唐贞元中,尚书张建封镇徐州,筑此楼以居爱妾盼盼。建封卒,盼盼楼居十五年,不嫁。不食而卒。”

3. 燕子楼园(原小影 摄)

(2)阳春亭园,园主薛能,位于唐代城墙东南角。明·梅守德修、任子龙纂,明嘉靖间刊本明嘉靖《徐州志》[11]:“快哉亭,在城东南,宋熙宁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薛能《雕堂》:“丈室久多病,小园晴独游。鸣蛩孤烛雨,啅雀一篱秋。圣主恩难谢,生灵志亦忧。他年谁识我,心迹在徐州。”

(3)子亭。《旧唐书·崔融附彦曾传》(五代后晋,刘昫):“徐有子亭,下潴水为沱,彦曾导清河灌之,镌石龙首注溜,蔽以屋。徐人谓:屋覆龙于文为庞。”

5 讨论

对于隋唐时期区域园林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专著,且古代的史书、方志、类书、笔记也有相关的很多记载,但对于该时期徐地园林的论述记载属凤毛麟角,也不系统,大多数记载过于笼统,缺少准确描绘和形象资料,现只能通过已有史书、方志、考古、相关论文等多种资料互相结合,进行互证。通过调查研究、搜索和对比,发现该时期史志资料比较完整的徐地园林区域有徐州、商丘和济宁,其他地区相对较为匮乏。另外从一些文人的诗词里也能获得一些园林信息。

隋唐时期徐地园林分布于隋运河商丘以东流域,北至泰山以南,包含商丘局部、临沂、曲阜、济宁、枣庄、宿州等地。相较于盛唐时期园林发展的壮观景象,徐地园林的发展由于处在中唐及没落的唐后期,受政治、经济及国力的影响,明显滞后于大趋势的古典园林的发展,但却属于本区域园林世俗化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徐地园林的主要特点:

(1)“万国衣冠拜冕旒”[12]泱泱大国气概的皇(王)家园林、公卿贵戚的官署园林已经向精神享受型方向发展,注重雅致。

(2)从泰山东南的徂徕山西南麓乳山下的“竹溪六逸”遗址可以看出,徐地园林诗画情趣已经开始形成,文人园林开始兴起,同时有所创新。

(3)数量可观、宗教世俗化的寺观园林,不仅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也相应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寺观园林不仅在城市兴建,而且也在郊野兴建。

(4)园林发展已从帝王显贵向平民发展,出现了官民共享的景象。私家园林的园主多为归隐的官宦。

猜你喜欢
商丘园林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商丘之旅
清代园林初探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