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刊记者 泮畔
郑羽莎,女,199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机关团委书记,北京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科副科长、一级主任科员。她牵头编写了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分级分类评估标准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集团)评定标准,牵头组织了北京市首届应急管理系统典型榜样选树等活动。六年来,在她的不断推动和参与下,北京市上百个社区、近千家企业、近百个安全教育基地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消除成千上万处安全隐患;安全科普教育走进大中小学校,无数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安全技能得以提高。2020年12月6日,郑羽莎被评选为2020“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
2014年,郑羽莎毕业后进入原北京市安全监管局工作。参加工作之前,学新闻传播专业的她对安全生产工作并不了解,但每每看到新闻里报道的生产安全事故,心里总是觉得像被针扎了一样痛。
传统安全宣教形式刻板、手段简单,往往以说教式、宣贯式为主,导致接受教育的人听不懂、记不住。郑羽莎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安全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2015年,郑羽莎第一次接触“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沉浸式体验各类事故场景的教育方式让她印象深刻。戴着安全帽感受重物砸在头上的眩晕,在涉水的汽车里真实感知身边的危险,在弥漫着烟雾的通道中学习逃生知识……她发现,体验式教育让安全教育更有趣,也更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五年间,郑羽莎不遗余力地开展安全教育基地相关工作调研,与领导一起实地走访北京市内外的各大基地,了解基地情况。在调研中她发现,基地后续发展受限,缺少政策支持和标准规范,缺乏统一管理。全国各省市尚没有可借鉴的政府管理模式,郑羽莎和其团队便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20年,郑羽莎牵头开展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分类分级评估,起草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分类分级评估标准,规定基地的建设内容、运营方式等,将基地纳入统一管理,给予政策支持和后续发展动力。
这个标准成为全国第一个互动体验式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评估的地方性文件,为各地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管理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提供了“首都经验”。2020年,北京市共有32家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申请评估,22家获评首批“北京市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并创新发布“打卡护照”,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报道。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建设一个市级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现在我觉得,应该让各个基地茁壮生长,遍地开花,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能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让这些‘花儿’开得更艳、开得更久。”郑羽莎说。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90%以上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人”是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关键。郑羽莎所做的工作,就是用创建“示范企业”的方式,让每个企业建立独有的安全文化,以此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在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起步摸索阶段,评审流程尚不成熟,管理工作未成体系。2014年-2018年五年间,郑羽莎牵头起草了《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管理办法》《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评定标准》,建立专家队伍,完善培训制度,引进降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率等激励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逐步擦亮了“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牌匾,提高了荣誉的含金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切身体会到了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踊跃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中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申报企业数量逐年递增。
几年来,北京市已有市级示范企业231家,国家级26家,近千家企业主动参与,消除的安全隐患数量更是不计其数。
经过几年的探索,郑羽莎和同事们发现,同一个集团往往有一脉相承的安全文化,“集团”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领导性作用,抓住“集团”这个领头羊,就可以带动一大批子公司。2018年,郑羽莎牵头制定了《开展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集团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在企业集团层面选树安全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这项工作在全国属于首创,对北京市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起到了有力补充与有效推动作用,目前共有6家集团创建成功。
要让每个人从“要我安全”变成“我要安全”,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意识转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花费很大力气。郑羽莎说:“靠安全文化引领,是最高级、最根本的方式,但也最费力,不容易看出成效,趁着还年轻,就应该多做点努力。”
2018年底,郑羽莎成为新组建的北京市应急管理局的一员。全新的机构、全新的职责、全新的队伍,如何提升“应急人”的职业荣誉感,弘扬“应急人”的职业精神成为摆在郑羽莎和同事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019年,郑羽莎牵头开展首届“应急先锋”和“应急先锋号”先进典型选树活动,在北京市范围内挖掘基层优秀的应急榜样。活动共收到事迹材料400余份,郑羽莎组织专家一遍遍挖掘榜样事迹、寻找故事亮点,最终获评的榜样中,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的安全保障人员,有世园会等重大活动医疗救护工作的医生,有抢险大队的应急救援人员等。郑羽莎和同事们努力创造机会让这群“逆行者”和“幕后英雄”走向台前,让他们的故事广为传播。
做“应急人”最坚定的“宣传员”,是她给自己的定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北京市“应急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与疫情抢时间、拼速度。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领衔中医医疗队赴武汉值守81天,掌舵首家中医方舱医院;北京市市政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亚军,带领团队仅用46小时就抢修完成了小汤山医院运送病人的应急通道,缩短了26小时工期……这些抗疫榜样都是郑羽莎所在科室在2020年挖掘选树的“应急先锋·北京榜样”。
自北京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以来,郑羽莎和同事们在各行各业共选树了120名“应急先锋”,100名安监之星,38名最美安监巾帼、18名青年安全生产大师等应急榜样。其中,16名应急榜样成为了“北京榜样”上榜人物。
近年来,郑羽莎作为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的牵头实施者,组织了上万名社区居民、企业职工、学生先后走进地铁、燃气、电力、危化品等重点企业,参与应急演练、互动体验、装备展览、文艺演出等多元化活动。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应急宣传科普,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技能。
郑羽莎被评选为2020年“北京青年榜样”年度人物
应急科普工作不但要接得了地气,还要跟得上潮流,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各项活动转为以线上为主,郑羽莎又兼职当起了网络主播,带动网友们“云学”安全。
郑羽莎知道,“宣传不能仅依靠一个人或者一个集体,一定是集众人之力干事业。”面对新时代的应急管理形势,郑羽莎牵头打造了北京市应急宣传领域的重磅品牌——应急宣传进万家。每年初发布文件,部署全年应急宣传工作。两年来,北京市各单位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科普活动,走进社区、企业、农村、学校和家庭。
郑羽莎告诉记者,要让应急知识宣传通过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的“宣传员”,真正“飞”入千千万万个平凡百姓家。
有同事称90后的郑羽莎为“钢铁小达人”,常常多项重活、急活一起干,但是工作标准始终如一。“人人学安全,人人会安全,人人皆安全”是郑羽莎多年来建设首都安全文化的工作目标,虽然这个目标不是一时一日能实现的,但她说:“用几年干好一件事,我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