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徽省东至县应急管理局 汪春友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达21万家,涉及2800多个种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整体安全条件差、管理水平低、重大安全风险隐患集中,在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已经形成了系统性安全风险,导致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中,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是导致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全面提升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必须扭住企业这个责任主体,强化责任落实。
近期,笔者对安徽省西南部某一省级经济开发区进行了安全现状调研,发现该开发区于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总体规划面积50.55km2,目前已拉开框架面积15km2,建成区面积约8km2。现有投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38家。涉及重大危险源企业18家,共计54处,其中一级重大危险源10处、二级重大危险源3处、三级重大危险源22处、四级重大危险源有19处;涉及危险工艺企业18家,共计12种;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企业21家,共计25种。经开区内企业相对集中且重大危险源较多,危险工艺也不少,安全风险积聚,管理要求较高。开发区内从业人员5630人。据调查统计,呈现以下特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30岁以下职工606人,占比11%;30岁到50岁职工2687人,占比48%;50岁以上职工2337人,占比41%。与从事化工行业高风险从业人员要求极不一致。
学历要求跟不上。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319人(含博士4人,硕士25人),占比6%,高中、高职学历1688人,占比30%;初中及以下学历3623人,占比64%。且多为开发区周边农民工,管理难度大,与化工行业提倡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极不匹配。
专业人才缺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36人;专业技术人才283人,技能人才285人。具有化工类专业技术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出现紧缺状态,与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为主的省级开发区发展需求极不相符。
从统计不难看出,开发区企业化工安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和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是制约经开区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内大小生产安全事故,不难发现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近几年盛行的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和监管部门安排的专家指导服务,均侧重帮企业查隐患排风险,已完全充当了企业的“安全科”或“安全员”角色,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逐步演变成被动接受,尤其是小微企业毫无主动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识,时刻等待地方政府或监管部门的安排,被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这种完全靠外界因素支撑企业安全生产发展,不是长远之策,更容易错失企业自身安全免疫系统的建立,进而延误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国务院安委会印发的《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进安全生产由企业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全面建成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化工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基层安全监管执法部门应尽快转变监管模式,从以往作为企业的“安全科”或“安全员”角色中走出来,通过“点对点查、面对面考、线对线管、屏对屏防”狠抓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从业人员应知应会、风险防控隐患排查等基础性工作,力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同时让“购买服务和指导服务”团队由单一监管型转向教育培训型、引导传授型督促企业认真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履行好企业主体责任。
组织化工企业员工消防培训和演练
建立完善安全防控监测信息化平台
“点对点查”督促企业责任和风险清单明晰。督促企业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全面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作的通知》(安委办〔2017〕29号)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起安全生产工作“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责任体系,明确企业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建立相对应的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指导企业结合安全生产评价、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标准化创建,划分安全风险评估单元,辨识安全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制定安全生产风险清单。督促企业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并落实责任人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风险的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监管部门聘请专家逐企业核实企业提供的安全责任和安全风险清单符合性和真实性。然后分层级检查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分批次逐风险点检查安全风险防控措施落实和特殊作业审批等情况。
“面对面考”督促企业安全培训落在实处。督促企业按照安全生产三级教育培训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全员岗位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能力培训,清楚告知所有员工各自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范围、存在的安全风险、采取的管控措施和逃生自救知识等。实现一线员工岗位技能培训达100分,上岗参训率达100%硬性要求,着力提升从业人员应知应会水平和熟操能力。
监管部门日常检查过程中只须检验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随机抽查现场以问答形式考核从业人员岗位职责、操作规程、管控措施和对企业风险知晓及处置情况。
“线对线管”督促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督促企业按照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要求,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排查隐患的事项、内容;明确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检查周期;明确本企业较高安全风险的关键场所、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和关键时段排查的具体责任人,逐步推进全员自主参与排查隐患。同时执行隐患排查“日建日销”闭环管理,及时统计、归类、分析隐患,逐步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和从业人员参与隐患排查相应考核制度。
监管部门对照企业隐患排查清单,按照企业日常巡查巡检路线跟踪检查、核查企业管安全、生产、设备和工艺等管理人员履行安全生产职责情况和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奖惩情况。
“屏对屏防”借力高科技筑牢企业安全网。借助各省均在建设高危行业安全防控监测信息化平台之机,督促企业必须将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融入到企业端信息化监测平台中,同时把相应报警数据一并接入省安全防控监测信息系统,对高危行业企业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管理和监控,建立完善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动预警机制和管理制度,实现安全风险分类、分析、自动预警等功能,为安全监管人员系统识别大风险、重大隐患提供支撑。
监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安全防控监测信息化平台作用,大力推行“互联网+监管”,借力高科技远程全天候监测预警企业安全运行和安全日承诺情况,发挥在线安全专家作用,屏对屏解答企业安全生产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