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彦,何俭翔,崔 凡
(陇东学院 历史与地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入境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旅游流是入境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其规模与效益表征一个区域旅游发展水平的成熟程度。国外对旅游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旅游客流的影响因素[1]、旅游流时空模式[2]、旅游流空间行为模式[3]等方面;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集中在空间结构及其演变[4-6]、客源市场预测[7-8]、旅游流扩散[9-10]、旅游流时空特征[11]、入境旅游流网络分布[12-15]等方面。高雪琴、郭晓东、秦欣分别采用数理模型对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流量特征及空间差异进行分析[16-19],但已有研究缺乏数理模型与空间可视化的统一,且研究时间段较短。因此,本文采用2000—2018年间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入境旅游流量流质时空演化特征,以期客观地揭示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变特征,为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地区旅游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地区,更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地带,具有地域广阔、自然风光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多样、资源丰富的特点。甘肃境内具有山清水秀的陇南阳坝、灿若明霞的张掖丹霞、月泉晓澈的鸣沙山月牙泉、云白风清的扎尕那、美轮美奂的敦煌莫高窟、万龛千窟的天水麦积山、气势磅礴的嘉峪关长城、山水秀美的冶力关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较快,对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时空和结构上发展仍不够平衡,具有起点低、发展缓慢、总量小的特点。2018年甘肃省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00125人次,占全国比重的0.071%,旅游外汇收入2829.74万美元,占全国比重的0.022%①(1)数据来源:2019年《甘肃发展年鉴》数据。。
当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甘肃省旅游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随着区域合作深化和开放扩大,将会进一步带动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流量指数、流质指数、二维矩阵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具体为:
1.2.1 流量指数
唐顺铁、郭来喜提出旅游流的概念指出旅游流是一个涵盖旅游客流、旅游信息流、旅游物流、旅游能流的体系[20]。本文从旅游客流角度考察入境旅游流量。旅游流流量为单位时间内在区域内聚集游客的规模,是衡量旅游流特征的一个维度,国内学者大多以人次数市场份额来表征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1)
1.2.2 流质指数
指某区域旅游收入市场份额与游客数量市场份额的比值,用来衡量特定规模的入境旅游客流的数量与质量的综合效益。本研究采用李振亭、马耀峰关于旅游流质测算的方法[21],计算公式如下:
(2)
当Q<1时,为低质量旅游流,旅游流的经济效益低;当Q=1时,为中质旅游流,旅游流的经济效益适中;Q>1时,为高质量旅游流,旅游流的经济效益高。Q值越大,客流的流质越高,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大,入境旅游发展质量越高。
1.2.3 二维矩阵模型
一般情况下,旅游流的流量流质呈正相关,但有时会出现旅游流的流量流质相关度偏移,即区域内旅游流量大而收益低,或者旅游流小而收益高的现象。本文采用黄明元、吴艾等关于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二维矩阵建立的方法[22],客观地呈现流量流质的相关度,构建流量流质二维矩阵模型(图1)。该模型以流量指数为横轴,从左至右(L1、L2、L3……Ln)流量指数依次增加;以流质指数为纵轴,从下至上(F1、F2、F3……Fn)流质指数依次增加。二维矩阵模型分为量质皆高区、量质中间区、量质皆低区、正向偏移区和负向偏移区5个不同的量质类型区域。流质流量指数最小点和最大点交点连线区域为同步发展区域,其他区域为偏移区域。对角线左上方为二者相关度呈正向偏移区域,其右下方区域为相关度呈负向偏移区域。通过流量与流质的相关度及其偏移分析,能够深入准确地揭示旅游流的流量与流质时空演化特征。
图1 二维矩阵模型图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甘肃发展年鉴》,统计数据主要有2000—2018年甘肃省各州市入境旅游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采用ArcGIS软件实现数据可视化。
根据公式1、2计算甘肃省2000—2018年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并利用Excel制作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演变图(图2)。
由图2看出2000—201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流质均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流量与流质指数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流量指数波动幅度更大。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两个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在α=0.001置信水平上,两个指数的相关系数为R2=0.740,即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之间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2000—201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处于全国偏低水平,流量指数总体较小,由0.0026下降到0.0007,这表明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下降严重。受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游客流量在2003年、2008年出现明显下降,体现出入境旅游受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特点。
图2 2000—201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流质演化图
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指数也呈缓慢下降趋势。流质指数由2000年1.32下降到2018年0.31,下降幅度较大。这说明特定流量游客流所带来的资金流规模减小,较高质量的旅游流优势逐渐消失。2003年流质指数下降到0.30的最低值。2008年是甘肃省入境旅游的转折期,入境流质指数下降至0.4以下,说明入境旅游由高质旅游流转为低质旅游流,而且这种程度正逐渐加深。2014年以后,入境旅游流量流质有所回升,发展前景逐渐乐观。
为了直观呈现入境旅游流质指数流量指数的相关度及其偏移,构建流质流量二维矩阵演化模型(图3),分析入境旅游流量流质耦合度及其演化特征。
图3 2000—201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质流量二维矩阵模型图
从图3可以看出:2000—2018年间,入境旅游出现由量大高质向量小低质转变,流量指数均不断下降,说明甘肃省入境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正在下降。其中2000—2007年间,入境旅游流呈现量大质高发展态势,流量指数与流质指数皆高。2008—2018年间入境旅游逐渐转向量小低质发展时期。从具体年份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都较大,为量大质高状态;2003年流量指数和流质指数分别为0.0012和1.10,处于量小质优状态。2015、2016、2017和2018年,流量流质指数均较小,处于量小质低状态。
根据流量指数公式计算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的入境旅游流量指数,并制作14州市流量指数变化图(图4)。
图4 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变化图
对图4分析看出:甘肃省14州市2000—2018年间入境旅游流量指数波动起伏较大,且分异明显。其中兰州市、酒泉市、张掖市、嘉峪关市和甘南州流量指数较大,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金昌市流量指数小。2000—2008年,各市入境旅游流量多呈平稳上升,2009—2012年间,各市入境旅游流量波动较大,2013—2018年,各市入境旅游流量分异显著化,兰州市、张掖市和嘉峪关市流量增加较快。
根据各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指数及不同阶段演变特征,将14州市的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分为上升发展型、平稳发展型和衰落发展型三种类型(表1)。酒泉市、兰州市、嘉峪关市、张掖市旅游资源开发早、知名度高,入境旅游流量呈增加态势,属于上升发展型。酒泉市入境旅游流量除2003、2007年低于甘南州外,其他年份均位于全省首位,但在2008年后却呈下降的发展趋势。兰州市在经过2000—2008年的平稳发展后,在2011—2018年增长较快;嘉峪关市、张掖市入境旅游流量整体呈上升的发展态势。白银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和金昌市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入境旅游流量规模小,2000—2018年流量指数均低于0.04,但整体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属于平稳发展型。甘南州、武威市、天水市和临夏州入境旅游流量整体呈下降发展趋势,旅游经济效益衰退明显,属于衰退发展型。甘南州2003—2016年间入境旅游流量下降幅度大较大;2017—2018年间,旅游流量有大幅的提升。2000—2010年,武威市入境旅游流量由0.05上升到0.11,上升幅度较大,但在2010年后一直呈下降发展趋势。天水市和临夏州均处于下降的发展态势。
表1 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类型表
根据流量指数变化将全省14州市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流量区(>0.28)、较高流量区(0.08-0.28)、中等流量区(0.04-0.08)、较小流量区(0.01-0.04)和小流量区(<0.01)。在此基础上制作不同阶段14州市流量演化图(图5)。
1.白银市 2.定西市 3.甘南州 4.嘉峪关市 5.金昌市 6.酒泉市 7.兰州市 8.临夏州 9.陇南市 10.平凉市 11.庆阳市 12.天水市 13.武威市 14.张掖市
根据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指数不同阶段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将2006、2011年两个年份作为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成长的分水岭,将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流量与流质的成长演化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2000-2005年、2006-2011年、2012-2018年。
根据图5可以得知,在三个阶段中(2000—2005年、2006—2011年、2012—2018年),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是入境旅游首选目的地。兰州市由第一、二阶段的较高流量区转变为第三阶段的高流量区,说明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动了兰州市旅游经济迅速发展。酒泉市入境旅游流量一直处于全省首位,均为高流量区;嘉峪关市由第一阶段的中等流量区转变为第二、三阶段的较高流量区,入境旅游呈上升发展态势;张掖市第一、三阶段均为中等流量区,第二阶段为较小流量区,其流量虽然不高,但入境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甘南州由第一、二阶段的较高流量区转变为第三阶段的中等流量区,下降幅度很大。武威市由第二阶段的中等流量区衰退为第三阶段的较小流量区;天水市在三个阶段流量指数均较小,属于较小流量区,入境旅游规模很低,这与该市旅游资源分散、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软环境落后和陕西旅游业强大吸引力有密切关系。临夏州流量指数呈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由中等流量区转变为较小流量区,再转变为小流量区,因为该州缺乏精品旅游项目且规模效应不足。
将14个州市的入境旅游数据代入流质指数公式,计算出2000-2018年入境旅游流质指数,并制作不同州市流质指数变化图(图6)和不同时段入境旅游流质演变图(图7)。
图6 甘肃省14州市2000—2018年入境旅游流质指数变化图
1.白银市 2.定西市 3.甘南州 4.嘉峪关市 5.金昌市 6.酒泉市 7.兰州市 8.临夏州 9.陇南市 10.平凉市 11.庆阳市 12.天水市 13.武威市 14.张掖市
根据流质指数变化将全省14州市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高流质区(>1.15)、较高流质区(1-1.15)、中流质区(0.6-1)、较小流质区(0.4-0.6)和小流质区(<0.4)。在此基础上制作不同阶段14州市流量演化图(图7)。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指数较小,整体呈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从第一阶段初期到第三阶段末期,14州市的入境旅游流质由高质向低质转化,入境旅游的经济效益趋于低效益化。2000—2005年间,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类型有高流质区、较高流质区和中等流质区。到2006—2011年间,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类型为中等流质区和较低流质区,高流质区和较高流质区消失,中流质区范围减少,较低流质区范围则扩大。2012—2018年间,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类型转化为较低流质区和低流质区类型,低流质区范围扩大。总体而言,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出现了由高、中质旅游流向低质旅游流的时空演变过程;这表明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水平整体下降,同等规模入境旅游流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05年间,酒泉市、兰州市、金昌市、天水市、庆阳市属于高流质区,入境旅游流质的整体水平高。同时金昌市2004年的流质指数达到了4.42的极大值,属于极高质旅游流。其主要原因为金昌市与其他州市相比,在同时期入境游客规模相等的情况下,游客的人均消费为1043.88美元,而庆阳市、定西市、兰州市、酒泉市甘南州在2004年游客人均消费分别为:300.16美元、295.24美元、223.33美元、207.44美元、167.54美元(2)数据来源:根据2019年《甘肃发展年鉴》计算得出。,金昌游客人均消费远高于其他州市,从而促进了流质指数的提高。因此,在游客规模相等的情况下,流质受消费水平的直接影响。2006—2011年间,除天水市为较低流质区外,其他4个州市转变为中流质区。2012—2018年间,酒泉市、金昌市、白银市、兰州市转变为较低流质区,庆阳市、天水市转变为低流质区。嘉峪关市、张掖市、武威市、临夏州、定西市、平凉市由第一阶段的中流质区发展为第二阶段的较低流质区,第三阶段转变为低流质区;白银市、甘南州由第一、二阶段的中流质区分别转变为第三阶段的较低流质区和低流质区;陇南市在第一阶段属于中流质区,在第二、三阶段转变为较低流质区。总体而言,酒泉市、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流质水平优于其他州市,这表明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质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呈“两极化”发展的特征。
使用甘肃省14个州市各阶段流量与流质指数的平均值来衡量不同时段的流量和流质指数特征(表2),按照相关度演化模型中流量与流质的匹配关系,流量流质组合为5种类型:量质皆高型(流量>0.08,流质>1)、量质中间型(0.04<流量<0.08,0.6<流质<1)、量质皆低型(流量<0.04,流质<0.6)、正向偏移型(流量较高流质较低)、负向偏移型(流量较低流质较高)。在此基础上制作二维矩阵模型(图8)和流量流质演化图(图9)。
图8 2000—2018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流质矩阵演变图
表2 甘肃省14州市不同时段入境旅游平均流量流质指数统计表
1.白银市 2.定西市 3.甘南州 4.嘉峪关市 5.金昌市 6.酒泉市 7.兰州市 8.临夏州 9.陇南市 10.平凉市 11.庆阳市 12.天水市 13.武威市 14.张掖市
对表2和图8分析发现:第一阶段(2000—2005年),酒泉市、甘南市、兰州市属于量质皆高型,入境旅游流量流质正相关性强,流量大流质高。其中,酒泉市流量流质综合水平为全省最高。武威市位于负向偏移区,流量少、流质低,属于量少质低型。天水市、庆阳市、金昌市属于负向偏移型,出现了流量低流质高的特征,说明这些城市入境旅游流量流质变化方向不一致,入境旅游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游客消费的增加。第二阶段(2006—2011年),所有城市的入境旅游流质水平整体下滑,除庆阳为中质旅游流外,其余城市均为低质旅游流。其中,酒泉市、兰州市较大,属于低质高量型。其余城市的入境旅游流量小且流质低,属于低质低量型入境旅游城市。第三阶段(2012—2018年)入境旅游流低质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张掖市为正向偏移型,流量较大,但流质偏低,流量流质发生了正向偏移。其余城市位于量质皆低区,流质低且流量小,属于低质低量型。总体而言,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流质由高量高质逐渐下降为高量低质,各区域入境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正在下降,且流量流质之间同时存在变化一致性和偏移性特征。
对图9进行分析发现:2000—201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流质相关度呈低量化、低质化发展趋势。量质皆高型州市逐渐消失,量质中间型州市在第一阶段有张掖市、临夏市。量质皆低型州市由第二阶段的5个增长至第三阶段的9个。偏移型州市数量变化较大,由第一阶段的9个下降到第三阶段的5个。其中正向偏移型州市有5个,且在第三阶段仍旧存在。反向偏移型州市由第一阶段8个减少到第三阶段0个。这说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量大质低现象逐渐消失,但过多的量质皆低型表明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综合水平比较低。
14个州市流量流质一致性变化差异较大。兰州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和甘南州流量流质相关性持续下降,兰州市、酒泉市由第一阶段的量质皆高型发展为第二、三阶段的反向偏移型,流量有所上升,但流质水平持续下降;嘉峪关市、张掖市由第一阶段量质中间型发展为第三阶段的正向偏移型。甘南州在三个阶段始终为反向偏移型,且流量与流质都不同程度下降;平凉市、定西市、陇南市和临夏市在第二、三阶段属于量质皆低型。临夏州由第一阶段的量质中间型衰退为第三阶段的量质皆低型。白银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在第一、二阶段均属于反向偏移型。白银市由第一、二阶段的量质中间型转变为第三阶段的量质皆低型,金昌由第一阶段的较高流质区转变为第二阶段的中流质区,在第三阶段转变为量质皆低型;天水在三个阶段均属于小流量区,而流质由第一阶段的高流质区转变为第二阶段的较低流质区,第三阶段下降为低流质区,转变为量质皆低型。武威市的变化幅度较大,由第一阶段的反向偏移型转变为第二阶段的正向偏移型,再到第三阶段的量质皆低型,在三个阶段中流量较小,流质较低。因此,各州市在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增大客流量的同时,还要通过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入境旅游产品、拓展旅游产品类型、延长产业链等多种方式提升入境旅游流流质,以此推动各州市入境旅游向量质皆高型发展。
(1)2000—201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流质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且均呈现出波动下降态势;流量指数与流质指数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流量指数波动幅度更大。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宣传投入大,入境旅游游客数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由2014年的48750人次增长至2018年的100125人次,但其在游客规模和增长的速率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其他省市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分流了来甘肃旅游的游客数量,从而导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所占全国市场份额逐渐降低。在旅游流流质方面,甘肃省人均消费总量以及增长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甘肃省入境旅游游客人均消费水平为283美元,远低于2018年全国900美元的平均水平,导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呈波动下降的发展趋势。
(2)2000—2018年间,甘肃省入境旅游流呈现出由高质高量型向低质低量型转化的特征,入境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正在下降。其主要原因为甘肃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所欠缺,导致旅游体验不佳,重游率低。同时,其他省市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对甘肃省的客源市场造成了分流,使得甘肃省入境旅游游客数量在全国所占份额较低。因此,甘肃省需要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提高甘肃省入境旅游的知名度,提高来甘肃旅游的游客数量。开发度假旅游产品、专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等新型旅游产品满足入境游客的消费需求,提高旅游流的流质水平。此外,要提高旅游产品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提升甘肃省入境旅游发展的综合水平。
(3)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指数波动起伏较大,分异明显。流质指数较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入境旅游的流质由高质向低质转化。
(4)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流质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不均衡性强,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少量旅游城市,客流的扩散作用微弱。受甘肃省地形狭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交通通达性弱、旅游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的限制,各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联系性弱,导致14州市入境旅游流量与流质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强。因此,通过发展区域间旅游资源的整合,以景区为点、以交通为线、发展区域间“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大区域联合旅游,加强客流的扩散作用,缩小甘肃省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5)2000—2018年间,甘肃省14州市入境旅游的流量与流质之间同时存在变化一致性和偏移性特征,这是流量与流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流量与流质指数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又相互独立。流量指数的增长(或降低)会带动流质指数的增长(或降低),同时,流质指数的波动变化也会反作用于流量指数,体现了流量与流质间的一致性。但二者又是相互独立的,即高流量并非会带动高流质的出现,同样,高流质的发生并非与高流量相对应,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偏移性。
以流量或流质为单一指标评判甘肃省各州市的旅游流发展水平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因此以流质流量为横纵坐标的二维矩阵模型分析二者相关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能较全面地表示甘肃省14个州市旅游流的发展情况。文章仅通过二维相关度模型对甘肃省入境旅游流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入境旅游流流量流质的演变机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