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琪
(江西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21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污水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主攻方向之一,其潜在需求巨大。此外,由于PPP模式能够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水环境有效治理,缓解当期财政支出压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抓手。政府相继颁布系列政策推进PPP发展,现实的需求和政策刺激使得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现阶段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在实践中存在投资大却无收费基础、项目建成后工程运行维护和管理缺位、设备“晒太阳”情况较普遍等问题,严重威胁项目可持续性。因此,有必要评估现有项目的可持续性水平并及时做出调整。
基于此,本文依托文献研究和WSR方法建立了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框架,创造性地利用DEMATEL在确定权重时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的优点进行赋权,最后,采用物元可拓模型对江西省X县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进行评级,并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本研究有利于评价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水平现状和引导PPP高质量发展,对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针对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本文结合近5年PPP项目可持续性相关研究文献[1-5]进行频度分析,并筛选出现频率较高的指标。
其次,基于相关污水治理PPP项目不可持续的案例研究[6],按照“不可持续事件-出现的问题-可持续影响因素”的逻辑顺序识别出:政府资金到位率、政策变更及完善性、风险分配合理性、组织管理、经济内部收益率五个评价指标。
再次,借助WSR系统方法论,可以合理地将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条理化、层次化,把事物分解为“物理-事理-人理”3个层面。其中,“物理”表示PPP项目运营时客观存在的物质,主要体现在项目本身(运营期工程质量)、资源(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先进技术支持)、环境(污水处理效果、资源与能源消耗、社会效益)、物理流(经济内部收益率、政府资金到位率、实物资产的收益能力)4个方面;“事理”指如何去做以达到可持续性目标,主要体现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融资情况、收费回报机制)和项目工作(项目维护状况)2个方面;“人理”指项目的运行需要相关人员和组织来参与协调和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益相关方(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缺失)、组织模式(工作人员队伍建设)2个方面。
总之,本着客观、可操作、针对性原则,围绕工程、经济、管理、社会、环境可持续5个维度对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分类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
DEMATEL最初由学者A.Gabus和E.Fontela提出,是一种用于分析复杂系统中相关指标间的因果关系的综合技术。具体步骤如下:
(1)构造评价指标的直接关系矩阵B。
(2)矩阵B的归一化处理后,得直接影响矩阵D。
(3)计算综合影响矩阵T。
式中:I为单位矩阵。
(4)中心度、原因度的计算。
(5)计算第i个指标的主观权重。
物元可拓是由事物N、事物的特征X及量值V构成有序的基本单元R={N,X,V},即为物元。再依据经典域物元、节域物元模型及评价值,得出待评事物的等级。其不仅能有效描述客观事物的变化,还能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解决事物不相容的矛盾问题。
2.2.1 经典域和节域
建立经典域矩阵:
其中:Nj为可持续性评价等级,Xn为在Nj等级上的第n个评估指标;(anjbnj)为经典域的上下限。
节域物元矩阵如下:
式中:Rp表示评价等级的节域,(anpbnp)为Vnp的上下限。
2.2.2 评价物元
式中:vi取值由专家评分取得。
2.2.3 关联函数
关联函数定义为:
X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于2017年4月中标,建设期2年,合作期22年,运作方式为BOT。建设内容涉及11个乡镇及自然村132个,主要有污水管网、集镇和村级污水处理站的建设。该项目投资大而政府财政资金有限、低利率而模式单一、项目周期长、民生性高。评价该项目可持续性等级,可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
邀请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相关领域的10位专家(4位学术界的教授、3位政府部门高级工程师、3位私营部门高级工程师)运用德尔菲法对表1中的两两指标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打分,打分采用5种语言描述,即无影响、影响弱、影响较弱、影响较强以及影响强,计算时对应的分值分别为0、1、2、3、4。由专家打分结果及方程(1)-(7),得到各指标的中心度、原因度及主观权重Wsn(表 2)。
表2 中心度、原因度及权重
3.2.1 经典域的划分
定性指标采用表3的可持续性等级划分经典域,定量指标则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查阅项目资料及参照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的相应设定。如表3所示。
表3 经典域的划分
3.2.2 量值的确定
评价等级设置为不可持续、低可持续、一般可持续、较高可持续、高可持续5个级别,其对应分值区间为[0,2)、[2,4)、[4,6)、[6,8)、[8,10)。
针对定性指标,利用专家评分值δm,汇总求取平均值得到量值Vi;对于定量指标,则通过项目实际数据获得,其中针对公众参与程度,则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整理后得到量值 Vi=(6.2,5.9,6.2,5.3,4.1,8.6,3.6,3.6,7.2,3.4,4.9,4.1,3.8,7.1,8.7,3.5,6.9,6.1)。
3.2.3 确定可持续性等级
由量值、物元可拓相关公式获得各指标的评价等级,根据组合权重 Wi、量值 Vi以及公式(8)-(12),计算可得到项目的关联系数,判断相应等级。如表4所示。
表4 指标层的可持续性等级
由上可知,当前X县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的评级是“一般可持续”,且具有向“低可持续”发展的走向。评价结果分析如下:
(1)工程可持续为一般可持续,项目存在“先进技术支持”“项目维护状况”可持续状态不佳。主要是由于管道和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未到位,未及时处理故障。同时,虽然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可形成智能化运营体系,但是该项目无智慧化运维,运维整体效率不高。
(2)经济可持续为低可持续,其主要因为指标层中“经济内部收益率”“实物资产的收益能力”处于“低可持续”状态。该项目资金需求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此外由于缺乏商业模式,自身资产运营能力弱亦存在问题。
(3)管理可持续性为低可持续,“政府责任缺失”权重较大却处于“低可持续”等级是主因。由于农村污水管网复杂涉及面广,站点数量多又分散,无论是定期抽查还是突击检查,依靠政府监管成效不大且监管成本高。
(4)社会可持续虽然为较高可持续,但指标中“收费回报机制”“公众参与程度”为“低可持续”等级。一方面,农民水污染治理意识匮乏,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另一方面,该地农户付费机制尚不健全,且财政能投入的资金有限,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项目的生存能力。
(5)环境可持续为较高可持续,该项目处理工艺采用的兼氧FMBR,具有出水水质稳定,资源与能源消耗不大。项目实施减轻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为改善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水平及科学指导PPP项目健康持续发展,取得生态文明建设长足发展,本文综合考虑评价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健全农村污水处理付费机制。综合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及出水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农村污水征收标准;对于收费机制的落地执行,一是加强环保宣传和通过教育提高农户对水污染治理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宣传引导使用者付费理念,发挥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收缴的作用;二是付费机制和激励约束相结合,在建立良好的群众沟通渠道基础上,用激励奖惩等方式调动农户参与污水处理的积极性;三是探索与垃圾服务费等捆绑模式收费。
(2)强化技术支撑。具体措施:加大与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创新,研发和优化一批适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高效低耗的产品设备;鼓励建立智慧运维系统和平台,建立高效的监控系统,对运行状态、出水水质进行自动监测,以更加精细和动态方式进行管理;探索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的创新商业模式,从而降低农村水污染治理成本及提高社会资本盈利能力。
(3)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具体措施:持续开展并强化监督工作,鼓励适当引入第三方运营监管,加快推进农村污水自动监控设备的建设,制定并出台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等改革方案。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引导一些高质量的PPP项目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借助绿色金融体系来解决资金问题,出台绿色PPP项目的减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