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公费农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

2021-03-11 09:33郑春花姜仁珍隋炯明吴晶晶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公费农科农技

郑春花,姜仁珍,石 勇,隋炯明,吴晶晶

(1.青岛农业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109;2.青岛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公费农科生教育是山东省为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依托省内农业高校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定向培养人才的一项举措,致力于解决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技术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等人才瓶颈制约问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考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多次强调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良种繁育和关键增产技术推广力度。“保障粮食安全”[1]。公费农科生是未来的农技推广工作者,搭建起了农民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桥梁。涉农高校拥有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等科研成果,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农民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以便提升他们农产品的质量或生产新的农产品,使得农产品在市场上有较高的占有率[2]。农技推广员通过了解农民在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建议再反馈给科研单位,来促进科研成果的优化与改进[3]。然而,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农民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对当前的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不了解,种植模式传统化,品种选取盲目跟风,导致增产不增收,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让其具备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等信息素养能力,重视农业科技成果,并能利用科技成果为其增产增收是公费农科生未来工作的主要内容。

另外,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技推广”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农业发展的先导力量[4]。农技推广的内容已经由过去的产中技术向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整个农业产业链延伸;推广的方式也由过去行政指导型转向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承包、信息咨询和经营服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型[5]。服务阵地由线下推广员的两腿奔波,转为线上+线下,各地都先后建立了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农民、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三方的直接对接,最大程度上实现技术与资源的全面共享[6]。

农技推广员不仅要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农业种植、养殖新品种以及技术指导,还需要对农民进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公费农科生无论从服务对象还是工作的环境都需要其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使农业摆脱传统行业中消息闭塞、流通受限制、服务体系滞后等难点,让农技推广搭上“互联网+”快车,更好更快更科学地为农业服务[7]。

1 公费农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1.1 山东省5所公费农科生培养单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通过浏览主页的方式对山东省5所公费农科生培养单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由于5所高校均未独立设置关于公费农科生的培养方案,因此此次调查主要从5所高校的公费农科生的招生专业调查其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由于各培养单位在主页没有呈现公费农科生的具体培养方案,因此本调查从专业设置情况来判断:在培养方案中有关于“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献获取能力”“提高科研写作能力”等说明的就认为“有方案”;开设课程中包含信息素养类课程,如:农业信息技术、科技论文写作等的就认为“有课程”。5所公费农科生培养单位信息素养教育方案设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5所公费农科生培养单位信息素养教育方案设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的5所公费农科生培养单位共设置了13个专业,覆盖8个种类。其中仅有7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信息素养教育有明确说明和要求,分别是:山东农业大学培养的农学和植物保护2个专业;青岛农业大学培养的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3个专业;还有鲁东大学培养的农学和水产养殖2个专业。山东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个专业、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和青岛农业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未提及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要求。聊城大学的植物保护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文件格式错误,故无从判断。

1.2 公费农科生信息素养水平现状

作者对青岛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18年首批招收的118名来自动物科学、农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4个专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能力、信息道德以及对未来工作的认知四个方面,问卷回收率为100%。

1.2.1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增强,信息源呈现多样化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当遇到问题时,能马上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确定信息源。调查中显示,近79%的同学遇到问题能主动去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信息意识较为强烈;21%的同学会选择将问题搁置,解决问题较为被动。

在“您平时上网的目的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近86%的选项是经常利用网络来学习;而在“学习、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中,93.2%的选项是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来获取。其次也会关注订购的相关数据库资源和一些政府网站,另外64%左右的选项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B站”等视频平台去获取信息。

1.2.2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信息知识的获取

通过问题“您认为未来从事工作最需要哪方面的知识”的调查显示:有近84%的选项认为专业知识是工作中最需要的知识,文化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所占比例相当,知识产权知识受关注度略低。信息技术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属于信息知识的范畴,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公费农科生认为未来农技推广工作中专业知识是最重要的,而对推广过程中其他知识的作用预估不够,还没有意识到信息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

1.2.3 专业领域信息源了解不够,信息评价主观性强

通过对农业领域信息源的调查中可知,公费农科生对农业领域的专业信息源了解甚少。中国知网仅有48.3%的选项有所知晓,而Proquest作为农业领域的专业数据库,却只有26.3%的同学有所了解,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读秀等权威中外文数据库受关注度还不到20%。

对于“您常用哪些途径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正确性、权威性”的调查中,有近42.4%的同学选择信息时会考虑来源机构的权威性,12.7%的同学根据来源是否为正式出版物来衡量,26%的同学会求助老师和同学,14.4%的同学凭借自己的经验来判断。

由此可知,公费农科生评价信息还存在主观臆断的现象。另外,由于信息来源的不权威性,导致信息评估难度增大,这就需要评估者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对难以判断真伪的信息要提出质疑,通过权威网站、知名专家、正式出版物等多方求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1.2.4 缺乏信息道德知识,对合理使用信息理解不透彻

对于“如何看待盗版的书刊”的调查中,有近34%的同学持不认同态度,但是依然会选购;61%的同学认为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应该制止;还有5%的同学认为盗版书刊有利于更多读者阅读,持认可态度。对于“从网上查到的信息如何使用”的调查中,77%的选项可以做到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30%的选项会直接复制粘贴,还有近7.7%的选项不会使用。

由此可知,公费农科生对于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而且很多同学不能合理使用网络信息,信息道德知识较为缺乏。

1.2.5 公费农科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

(1)公费农科生对未来工作的胜任力认知较清晰,信息能力得到认同

通过问题“您对未来从事工作需要哪方面的能力”调查显示:92.4%的选项认为未来的农技推广员需要具备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近89%的选项认为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对于未来工作非常重要,75.4%的选项认为写作能力也是必备的。

由此可知,公费农科生对自己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是非常清晰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是信息素养能力的构成部分。

(2)公费农科生对未来工作环境了解不够,未能与“互联网+农技推广”接轨

对于“‘互联网+农业推广’的服务模式下,农技推广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的调查中,只有12%的同学做了全面了解,而22%的同学根本不了解。而对于“您觉得‘互联网+农业推广’的服务模式下,农技推广员的主要工作有哪些”的调查中显示,近91%的选项认为农技推广工作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等;69%的选项认为需要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55%的选项认为要了解当地农民的教育现状、信息需求等;而对于“对农民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有近29%的选项表示了认同。

2 公费农科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单位重视程度不够

培养单位对于公费农科生的信息素养培养方案还未单独设置,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各个培养单位的重视程度也不同。虽然信息素养已经成为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但是信息素养教育在不同的高校中地位也不同。有的学校将其设置为必修课,有的则是专业限选课,甚至为公选课。这成为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信息素养水平发展不平衡

信息素养包含四个层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8]。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虽然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其检索方式简单,检索范围广泛的特点依然是同学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但是移动新媒体的方便快捷、人性化的信息推送功能也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从而削弱了专家学者博客站点的关注度。但是公费农科生在专业信息的检索能力、对信息的评价以及信息道德方面较为欠缺。

2.3 对农技推广工作场景认知不足

公费农科生认为未来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然而,在“互联网+农技推广”的新型服务模式中,农技推广员首先就是农民与农业新科技的桥梁,而新科技最快捷的获取途径便是互联网,农民只有掌握了互联网技术才能第一时间获得技术指导,将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因此,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迫在眉睫,农技推广员应该高度重视,并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来带动农民信息素养的提升。

3 公费农科生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全力配合才能完成。首先,要有学校的宏观政策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其次,需要图书馆馆员、学科专业教师等主要教育主体提供新知识和技术及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最后,还需要网络技术中心,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平台等提供技术保障和实践交流途径[9]。在制度、知识、服务的共同运作之下,来实施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3.1 创新制度体系,优化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信息素养教育的全面推进需要自上而下来推动。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素养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相关教育经费,改造和完善软硬件设施,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方面的建设[10],让数字校园成为培育信息素养的“温床”。学院在公费农科生的课程设置上也要突出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专业培养体系中,完善协作机制以促进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及其他教育教学人员能够有效交流、共同制定课程方案落实教学实施计划[9]。教务管理部门也可以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与方法,以评估信息素养教学效果。另外,也可以设立信息素养教育类教研课题,鼓励并资助老师们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

3.2 改革课程体系,促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

良好的信息素养是获得跨学科知识的重要前提[11],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具有独特的优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如何与专业课程进行无缝融合,需要专业教师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共同协作,深度融合,共同促进公费农科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3.2.1 课程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同向同行

公费农科生是专门为地方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作物生长发育、栽培育种、农业产业经营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物联网经济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农业生产及产业推广、科技扶贫与乡村治理、设施农业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能力的养成仅仅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有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并加以锻炼才能形成。这就要求公费农科生要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好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契合。所以要实现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目标的同向同行,共同促进公费农科生的全面成长。

3.2.2 深挖课程思政内容,引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观教育

公费农科生未来的主阵地在“三农”大地上,对其进行“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完成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落脚点。在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检索主题让学生检索爱国教育文献、学科经典文献、学术前沿文献、行业文献、“卡脖子”技术文献等,并进行阅读分享;另外,也可以在课程上嵌入“农耕文明五千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70年”“伟大的脱贫攻坚”“中国农业的国际贡献”等主题的视频短片,让学生了解当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领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前沿、增强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2]。

另外,还可以把身边的榜样作为思政教育的案例。如:2020年我校农科学子居家战“疫”期间,出现了一批“剪枝能手”“授粉巧匠”“植物小医生”,以及农业科普宣讲员[13]。更有一批新型的“农产品电商人”,他们利用“农产品物流规划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再结合平时积累的信息知识,从零开始学起做“农产品电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电商平台,为农产品销售插上绿色翅膀,解决了农民农产品滞销田地的关键问题[14]。这些都是新时代“互联网+农业”的复合型人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农科学子的初心使命。作为公费农科生要把这种使命铭记于心,将“懂农、知农、爱农”化作实际行动,回馈给“三农”。

3.3 搭建农技推广实践平台,夯实信息素养能力提升

农技推广过程其实是对农民实施培训与教育的过程,农技推广员是主要实施者,农民则是实施的对象。公费农科生成为农技推广员后,要调查了解、分析当地不同类型农民的需要,不仅要深入田间、走进农户去获取一手资料,还要通过各种农业信息源去获取信息,结合当地农民的需求来选择信息,并且要结合具体的实践制订恰当的推广目标和计划,最后将推广目标和计划与农民进行交流与表达,激励各类农民行为,组织好农业推广活动[15]。从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再到交流与传播,整个过程需要农技推广员具有很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单位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交流与传播的平台。

3.3.1 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与传播能力

如:我校农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建设了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科普教育和社会功能于一体的青岛市作物认知园。学院依托作物认知园举办了作物嘉年华活动。志愿者积极报名担任作物知识宣讲员,为师生讲解各种植物的特点,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并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学院可以以此为契机,将作物知识宣讲作为公费农科生的一项必备技能,列入考核范围之内。该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识别植物品种和特性,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和宣传教师的先进技术和成果,为将来的农技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3.3.2 依托乡村振兴组织平台,积极参与“三农”问题调研

对涉农高校来说,培养“懂农、爱农、留农”的专业人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矢志创建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名校。我校对标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战略任务,打造“云平台+企业+农科驿站+科技特派员+农户”的科技服务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16]。学校要充分利用该平台,积极组织公费农科生参与到社会经济综合调查中,包括: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农户基本情况、经济收入来源、脱贫致富的途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运营、乡镇和村干部访谈等。通过调查,学生可以获得当地农业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农技推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深入农村,对农业发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增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责任担当。

4 结束语

公费农科生未来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广者和传播者,是连接先进生产力与高素质生产者的中间纽带,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农业信息化的助推器。公费农科生未来必须是一批懂民情、接地气、通八方的全能人才,信息素养便是最基础的一种能力,优秀的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基石。公费农科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任重道远,政府要从在顶层设计上加快构建公费农科生成长成才机制,在政策导向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培养单位要立足本校实际,放眼未来,从公费农科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出发提前规划、重点实施;地方农技推广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做好公费农科生的实践教育工作。政府、培养单位、地方农技推广部门共同推进、形成合力,构建起公费农科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及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17]。

猜你喜欢
公费农科农技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26亿中央财政支持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