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凯 王敏
(西安宝石花长庆医院普外科,陕西 西安 710201)
肛瘘罹患者多伴随有病灶部位瘙痒、肿痛、流脓等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1-2]。临床治疗低位单纯肛瘘的术式多为传统肛瘘切除术,虽然手术具备一定疗效,但手术风险性较高[3-4]。括约肌间瘘道结扎术(LIFT)作为肛瘘的改良治法[5],能够实现对感染肛腺、外口间瘘管与括约肌间沟的有效清除,实现感染内口的有效封闭。本研究探讨LIFT对低位单纯肛瘘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12月确诊低位单纯肛瘘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41~73岁,平均(58.46±7.04)岁;病程6~62个月,平均(35.92±5.08)个月。观察组男44例,女26例;年龄43~74岁,平均(59.07±8.27)岁;病程4~61个月,平均(35.42±5.13)个月。研究已上报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确诊低位单纯肛瘘[6];(2)肛瘘管道内条索清楚;(3)签署知情同意书;(4)全程参与随访;(5)可耐受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或其他肛周疾病;(2)特异性肛瘘;(3)认知功能障碍;(4)严重全身性感染;(5)妊娠、哺乳期女性;(6)凝血功能异常。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传统肛瘘切除术医治方案,具体:常规术前检查与禁食,患者取侧卧位,经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手术。肛门内外常规消毒,瘘管内外口经探针进行探测,动作保持轻柔。经探针切开瘘管壁组织,并行瘘管切除,创缘予以修整,创面经藻酸盐敷料进行填塞,加压包扎。观察组施行LIFT医治方案,具体:术前准备及麻醉、体位与上对照组一致,术中肛瘘内口位置经球头探针明确病情后,作一长度约20 mm的弧形切口,取瘘管上端括约肌间沟位置,行括约肌间沟常规分离。同时予以瘘管常规暴露、游离处理;瘘管近内口处括约肌间窦道位置经吸收线结扎,再将结扎点远端的瘘管组织切除后及时送检。外侧瘘管内坏死组织经刮匙行常规刮除,以可吸收线缝合括约肌间窦道外括约肌侧,关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服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术后患者每遇排便则以双氧水进行冲洗,持续到创口恢复。
1.3观察指标 (1)疗效:①优:瘙痒、肿痛等临床表现彻底消失,创面痊愈;②良:瘙痒、肿痛等临床表现大部消失,创面较治疗前改善幅度超50%;③差:不达上述标准,甚至恶化。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6]。(2)肛门括约肌功能:采用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评估,满分20分,得分越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越佳[7]。(3)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满分10分,得分越低,提示患者机体疼痛越轻[8]。(4)手术指标:手术用时、住院用时、创口愈合用时、术后瘢痕面积。(5)疾病复发率:术后随访1年,采集患者疾病复发情况。复发率=实际复发例数/总例数×100%。
2.1疗效 对照组优39例,良23例,差13例,总有效率82.67%;观察组优48例,良25例,差2例,总有效率97.33%。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肛门括约肌功能与疼痛情况 治疗前,两组VA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肛门括约肌功能与疼痛情况比较分]
2.3手术指标 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4疾病复发率 随访期观察组复发1例(1.33%),对照组复发10例(13.33%);观察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0,P=0.001)。
临床将肛周肉芽肿性管道称作肛瘘,处于肛门外括约肌深部的瘘管管道被称作低位肛瘘。肛瘘患者自身疾病易迁延反复,且伴随有继发性感染风险,患者常规保守治疗起效慢,长期给药下不良反应风险高[9-10]。
传统肛瘘切除术创面较大,损伤患者肛门功能风险高,术后痛感更强,治疗体验与术后恢复均受其影响。LIFT经正常解剖间隙入路,术中切除感染组织,并将括约肌间隙与内口连通的通道截断,术中操作保护了内括约肌与肛管黏膜,降低创伤性。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各项手术指标与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LIFT治疗低位单纯肛瘘,患者手术指标优,术后疼痛及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情况更佳,复发率低,整体疗效显著。但本次研究还有未尽完善之处,研究时长短,所纳样本量少,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