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策略探究

2021-03-11 16:01
科技视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大学生

刘 岩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1 职业教育与本科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差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国人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对于各行各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 职业教育与本科普通教育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发展的大势所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不同是前者传授经验知识与隐性知识,而后者传授科学知识与显性知识。

1.1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是我国对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价值的认可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当今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劳动型人才。 目前,职业教育培训和学习的主战场在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和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主要侧重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些技术人才或者个体技能的提高。职业教育与学校课堂理论教育不同,前者主要把学生的模拟和实践操作能力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目的是让学生能掌握必要的岗位技能。从本质上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可以彰显教育的社会价值也可以解决技术人才质量短缺的问题,是社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1.2 高校普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教学内容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高校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分支,是立足于大学之上的,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社会场所。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阶段教育的重要一点是,其受教育主体是青年,是作为学校人和社会人的关键衔接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于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那就是培养出具有高等专业水平, 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品德的专业性人才,是一个人在学习阶段的深化与细化,培育人的过程更加专业化,教育模式也更加先进。 大学生经过四年的高等教育学习,历练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个体意识强,能够把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人才。 高校普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重要人生阶段,对其人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的迫切需要和意义

2.1 普职衔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自工业社会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生产模式革新,社会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更新。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向在不断发生改变,移动互联网、基因工程、3D 打印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不断崛起。 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衍生出一些新的职业和岗位。 同时传统职业、岗位的升级意味着社会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规格需要不断升级,而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孕育了优越的社会环境和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还是要依靠我国高校来输送,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都是理论基础为主,缺乏实践性和社会性,甚至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为应对大量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职业教育实践探索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及战略价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急需切实解决制约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升级的“瓶颈”问题,满足产业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高校是培养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社会人才输出的主要任务,仅靠普通教育教学,已经没法满足社会的发展的速度,因此,普通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 可以缓解这个社会问题,向职业教育衔接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2.2 普职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大学不断扩招, 让很多学生有机会进入象牙塔继续深造,高校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混日子,不学无术的人也是有的, 大学毕业后最终需要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然后近年来不少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工作难找的问题,据报道,仅2020 年高校毕业生就高达870 多万人,又一次达到历史新高,加上遭遇新冠病毒疫情突发,很多企业已举步维艰,毕业生求职同样受到影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为了生活,做着和自己专业联系不大的工作,为了生计不得不向工作低头。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家作为“啃老”一族,给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带来一定的隐患。

在这个大背景下,想要改变这个现状,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势在必行,刻不融缓。 而当前大学生的课程设置, 整体是偏向传统的精英通识教育,学的都是偏理论知识,而没有真正的实习经验。 而向职业教育衔接,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能让大学生毕业后有个缓冲期,接受专业的职业培训,让毕业生们在毕业之前能够掌握更多的实习经验和技巧,从而避免因为毫无经验,在就业过程碰壁失去信心。

3 衔接策略探究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的程度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国家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长远战略,要实现高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的更顺畅,需要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做保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表示“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这为本科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提供了明确的法理基础。但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还有一些法律问题需要明确,但目前这些并未有相关法律进行说明,因此,这些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法律专家深度研讨,确定和完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体系。由于关注度不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因此,希望立法机构和教育部门能够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颁布有关细则,梳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的管理体制;实现法律法规条例落地,进而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序衔接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及保障。

3.2 完善衔接制度体系

高校要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衔接, 仅靠法律的支持是不够的, 还需要高校本身完善专业及学位管理制度等。 首先,专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高校应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科学技术发展实际,打造应用型核心专业,找准自己的专业定位,尤其是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型职业, 如人工智能专家、机器人工程师、数据工程师、行为健康技术员,网络安全师等。 这些新岗位的出现,意味着学校要突破专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的弊端, 对专业充分进行专整合调整规划,设置覆盖面宽且广的专业,不盲目攀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为了保障衔接效果的有效性,从宏观上来讲,国家层面有关部门需要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和纵向贯通的专业目录体系;从微观来讲,各级高校需要和地方政府横向连接,制定适合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专业,打造专业化、结构化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顶层设计以形成教学标准体系的基础逻辑与运行规律。

3.3 树立正确观念

大学生的成才之路,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塑造之路。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学轻术”“重普教轻职教”的传统观念应该摒弃,就业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那么作为大学生就要具备多元化的职业观,术业有专攻,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即使成不了国之栋梁也应该欣然接受。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有终身学习的成才观,学习永无止境,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力就是竞争力,学习是最好的自我提升。 大学生既需要学习社会基本知识,更需要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注重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能力提升。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大学生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