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琴韵
——21世纪初的中国钢琴创作(一)

2021-03-11 01:59梁茂春
钢琴艺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钢琴曲作曲家钢琴

文/ 梁茂春

引 言

这一部分是《百年琴韵》的尾声,分析的是一百年中最后十五年的中国钢琴创作。我在这一系列开始时写道:中国钢琴创作的起跑线是在1915年,故本系列文章的终点应该设在2015年。“尾声”里所要谈的,是21世纪初的那段时间,具体是指2000至2015年间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概要。

21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巨大发展浪潮中,经济蓬勃向上,万象更新,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观。在经济飞速前进的推动下,中国的钢琴教育也进入了非常成熟的阶段,新的钢琴演奏人才不断涌现,产生了一批像陈萨、邹翔、郎朗、李云迪、王羽佳、张昊辰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一代钢琴家。他们都是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是出生于90年代的新人。相比之下,钢琴创作的人才则显得滞后。这一时期创作的主体力量主要还是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一批“老作曲家”,如汪立三、王建中、储望华、崔世光和黄安伦等人在冲锋陷阵,后续的年轻钢琴家中鲜有对音乐创作感兴趣的,这就给新世纪的中国钢琴创作带来了一层隐忧。

历史需要时间的淘沥,21世纪产生的钢琴作品都还需要接受时间、群众和演奏家的考验。所以对这一时段的新作,我采取严格筛选和从略论述的方式,只作一次鸟瞰式的粗略观察,让评论和总结留给历史、交给后人。

这是一段尚未沉淀的历史,是当代钢琴动态发展中的“现在进行时”,是中国钢琴历史长河中最新的活水。因此,它最为鲜活可亲,也最需要大家的关爱。

百年历史,不断曲折前行,总有一代一代作曲家参与创作,也必然有作曲家一年一年自然老去。这里以作曲家王建中为例,在1958年改编《云南民歌五首》时,他才二十多岁,我称他为“青年作曲家”;1973年他改编《陕北民歌四首》《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曲目时,人到中年,我称他为“中年作曲家”;到新世纪初他谱写《随想曲》(2012)时,他已经年近八十岁,只能称他为“老一辈作曲家”了。称呼的变更毫无例外地涉及本书提到的每一位作曲家。百年钢琴历史,是发展变化中的历史,是一代作曲家接替另一代作曲家的历史。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上开始有以中国作曲家的名字命名的钢琴比赛奖项了,如在2000年法国“梅西安国际钢琴比赛”中,首次设立了“陈其钢作品演奏奖”;在2015年中国香港举办的“‘李斯特纪念奖’国际钢琴公开赛”中,开始设立了“储望华作品最佳演奏奖”,2016年又设立了级别更高的“储望华荣誉奖”。这无疑是中国钢琴创作发展成就的新标志,对于中国钢琴作曲家来说,是一个特别的荣誉;对中国钢琴创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一、杜鸣心等老一辈作曲家的钢琴新作

这一节中主要介绍出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部分作曲家的钢琴新作。

历史发展到21世纪初,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作曲家们大都已经因年迈而封笔或仙逝了,但是像黎英海、杜鸣心等作曲家,他们的钢琴创作仍然处于高产而成熟的时期。他们都属于中国钢琴创作的元老人物,令人肃然起敬。

黎英海的《移宫变奏曲》等

黎英海(1926—2007)影响最大的钢琴曲,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改编的《民歌小曲五十首》,另一个是70年代改编的《夕阳箫鼓》。他毕生都在努力追求将中国五声调式和声运用在创作中,对中国化调式和声进行了不倦探索。

黎英海在新世纪谱写的钢琴曲主要是:《移宫变奏曲》和《夜曲〈枫桥夜泊〉》。

《移宫变奏曲》是2000年上海“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征集评选活动”的特邀作品,并被授予“荣誉奖”。所谓“移宫”,即我国传统乐理中的“旋宫转调”理论。宫音一移动,调式和调性就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黎英海的钢琴曲《移宫变奏曲》,巧妙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调式、调性变化的奥妙和无限丰富性。《移宫变奏曲》的主题是十六小节的一个乐段,四小节的引子,然后是两个四小节的对称性乐句,最后是四小节的乐段扩充。主题之后的四个变奏在结构上基本保持了主题的面貌,只是在调式上做各种移宫的变化,音乐形象也产生各种生动有趣的变异。主题是D宫调式,抒情流畅的行板;第一变奏是D徽调式,歌唱性的中板;第二变奏是D商调式,活泼欢快的小快板;第三变奏是D羽调式,宽广悠长的慢板;第四变奏是D角调式,欢快而带有舞蹈性的快板;最后有八小节的尾声,经过D羽调,又回到D宫调并完满收束。在一个短小的变奏曲中,宫、商、角、徽、羽五个调式都得到了呈现。黎英海通过这首简单的小曲,将中国传统的“旋宫转调”的神秘和巧妙展现出来,让琴童们能够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微妙和丰富。

2006年,黎英海整理了钢琴曲《夜曲〈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原先是黎英海在20世纪80年代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亦写得非常精致。黎英海在钢琴曲《夜曲〈枫桥夜泊〉》的曲尾写道:“我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人声与钢琴是并重的,钢琴对意境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可加上旋律改为钢琴曲,唱腔韵味当然不如人声,但弹时应想到原诗。”①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七言绝句,四句诗共28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短诗中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深刻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忧,是描写悲愁情绪的绝代佳作,因此流传千古。黎英海的钢琴曲《夜曲〈枫桥夜泊〉》以散板式的“吟诗”音调,速度自由地诉说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郁。这是一首以唐诗为题材的精致的钢琴曲,它和黎英海此前改编的《夕阳箫鼓》《阳关三叠》一起,形成了作曲家向中国传统音乐寻根和致敬的三首优秀钢琴曲。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黎英海的钢琴创作坚持了半个多世纪,他始终坚持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追求中国钢琴作品的特殊韵味,为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杜鸣心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等新曲

杜鸣心(1928— )是在新世纪仍然笔耕不缀地谱写钢琴曲的“二〇后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新作品有《新世纪少年钢琴组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献给鼓浪屿”》(以下简称“《第三钢琴协奏曲》”)。

照片1 《杜鸣心钢琴作品选》封面

《新世纪少年钢琴组曲》创作于2000年,是老作曲家献给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珍贵礼物。组曲中的四首小曲分别是:《欢乐的快板》《憧憬之歌》《圆舞曲》《新世纪少年进行曲》。全曲都快乐活泼,充满生气,这也是杜鸣心音乐作品的一贯风格和主要色调。

杜鸣心写道:“钢琴是我一生的钟爱。从我接触音乐开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与创作过程中,它始终陪伴着我,给予我智慧和力量。每当我自己完成新的构思,并在钢琴上试奏时,它总带给我惊喜与欢乐。目前,我的案头上尚未封笔的作品,依旧为钢琴而作——《第三钢琴协奏曲》。我将为这部新作倾注我的智慧与热情,愿它能带给广大喜爱钢琴音乐的听众以新的愉悦。”②

上面这篇《作者的话》写于2002年6月。同年,杜鸣心就完成了《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任务。这部协奏曲共有三个乐章,音乐中有厦门渔歌和福建南音的音乐素材,是为厦门的美丽小岛鼓浪屿谱写的热情赞歌。

杜鸣心教授的钢琴作品,是从1955年的《练习曲》开始引人注目的,五六十年代有《水草舞》《珊瑚舞》等(统称《舞剧〈鱼美人〉选曲》),以及《快乐的女战士》《奋勇前进》等(统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等成为钢琴家们长演不衰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杜鸣心相继谱写了三部大型的钢琴协奏曲,即《第一钢琴协奏曲“春之采”》(1986)、《第二钢琴协奏曲》(1991)及创作于21世纪的《第三钢琴协奏曲》。这三部钢琴协奏曲,都在中国钢琴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章纯的钢琴组曲《凉山音诗》

作曲家章纯(1931— ),1954年毕业于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专业并留校任教。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曾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和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80年代初定居中国香港,曾任香港演艺学院教师。

组曲《凉山音诗》发表于2001年,由六个乐章组成:1.《曙光初照》;2.《快乐的猎人》;3.《情歌》;4.《月琴舞》;5.《悲歌》;6.《欢乐的凉山》。这部组曲就像是六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表现了四川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凉山音诗》充满了彝族民间音乐因素,是新时期“西南风格钢琴曲”的一个新成果。

二、汪立三的晚期钢琴新作

汪立三(1933—2013)是毕生专注于谱写钢琴作品的作曲家,他传世的音乐作品全部都是钢琴曲。他走过了八十年的人生岁月,钢琴创作贯穿了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发展的全程。他的钢琴作品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即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时,这时他的代表作品有钢琴曲《蓝花花》(1953)和《小奏鸣曲》(1957)等,早期作品以纯情和阳光为特色③。中期即改革开放初期,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1979)、《他山集——序曲与赋格五首》(1980)和《李贺诗意二首》(《梦天》和《秦王饮酒》,1982)等,这些作品以创新和开拓为特点④。而晚期创作即是这里将要分析的21世纪的钢琴作品,代表作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1981初稿,2007定稿)和《读鲁迅〈野草〉》(2007)等,晚期作品以沉思和哲理为追求。

汪立三的“早期钢琴创作”和“中期钢琴创作”之间,有二十多年的“休止符”,大约在1958至1978年间,那是由于受到政治漩涡的影响而被迫停止了音乐创作;而在他的“中期钢琴创作”和“晚期钢琴创作”之间,又有近二十年的“间歇期”,约在1981至2002年间。1985年他被任命为哈尔滨艺术学院院长,此后又兼任了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和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官衔职务,因承担极其复杂繁重的行政事务,他的音乐创作灵感和激情也受到了较大限制。而当他在21世纪初退休之后,能够专心他所擅长的钢琴创作之时,2003年的轻度脑梗又影响了他的创作,2008年第二次脑梗之后,就完全丧失了音乐创作能力,汪立三的创作从此画上了终止线,这真是太可惜了!汪立三具有活泼热情的喜剧性格,但是他也有曲折多舛的悲剧命运。在他的钢琴作品里,喜剧和悲剧相间或相叠的情况也往往反复出现。

汪立三的“晚期钢琴创作”主要在21世纪的前十年。他于21世纪之初从哈尔滨退休之后,全家迁回上海,形成了他一生的“上海—东北—上海”的“再现三部曲式”。摆脱了行政工作之后的汪立三又恢复了创作激情,立即开始了多部钢琴作品的创作计划。首先是修改旧作《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同时还在创作着其他钢琴新作。

2003年11月末,我到参加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贺绿汀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时,曾和汪立三交谈了一整个晚上,他谈到了他的最新创作,并说道:“历史真的是‘周而复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上午我在贺绿汀音乐厅的主席台上发言,代表上音老一辈学生回忆贺院长;五十年前我也在音乐学院大礼堂台上发言,后来就当了右派。去年我回到了上海,现在我的新居是在浦东,从我新居的窗户望出去,下面就是我1959年在浦东劳动的张桥人民公社的所在地。五十年前我的钢琴曲《蓝花花》广泛流传,今天竟然已经成了手机的信号音乐⑤,钢琴曲所用的民间音乐是陕北的‘信天游’;现在我修改、整理的随想曲《黑土地》,采用的民间音调是东北的‘二人转’。我现在完全退休了,真的一身轻松,创作又正在劲头上,乐思不断,往往是几个作品一起谱写。”⑥

当年我采访汪立三的时候,他的精神还非常好,记忆力也特别清晰,说话非常流畅、幽默。可惜不久后他就患了轻度脑梗,健康受到影响。但是他仍然抓紧时间努力创作。

在2002至2008的几年间,他基本完成的钢琴曲有:《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钢琴组曲《先知集》(包括《先知》《苍茫的I、IV、V》《舒曼的异国》等五段)、《音诗三章》(包括《镶金边的浮云》《大山的传说》《戏法》三章)、钢琴组曲《红土集》(包括《小麦青,大麦黄》《舞》等四段)、钢琴组曲《动物随想》(包括《大象的舞步》《沙漠里的骆驼》《青蛙的乐队》等九首)和《读鲁迅〈野草〉》等,总共二十余首钢琴作品。

照片2 七十余岁的汪立三

照片3 《汪立三钢琴作品选》封面

这里简要分析汪立三的两部代表作品。

第一部是《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对汪立三作品深有研究的张奕明写道:“2007年,汪立三于上海终于完成了《二人转的回忆》的最后一稿,遂结束了这场跨越二十六年的马拉松式写作(这部作品从1981年开始创作,直到2007年定稿)。这一版本的最大区别在于,作曲家在乐曲开头和结尾分别增加了长达39小节的引子和96小节的尾声。如果说前两版是对二人转的模拟,那么2007年版就是晚年的作曲家在回忆以二人转为象征的、生活了几十年的黑土地。这片土地,他在现实中一直想逃离,而在艺术中又无比热爱。”⑦

张奕明非常关注中国钢琴创作,他还特别注意对中国钢琴作曲家的深入研究,尤其在对汪立三的钢琴作品的资料收集、整理、核对和研究方面,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此他能够领悟到汪立三音乐中最隐秘的内涵。

《幻想奏鸣曲“黑土”——二人转的回忆》的2007年定稿版总共有367小节,演奏时间约十多分钟,是一部大型钢琴独奏作品。乐曲中引用了二人转的〔羊调〕〔头板胡胡腔〕〔文咳咳〕〔武咳咳〕等曲牌素材和打击乐效果。其曲式是幻想性的多段体结构。

汪立三在这首钢琴曲乐谱前面写了一首题诗:

在北方/ 比萧红的呼兰河更北更北的地方/ 有我年轻的足迹和梦想/ 淡忘了那风那雪那艰苦/ 忘不了原野上那唱腔和锣鼓……

这段文字有助于我们对这部作品内涵的理解。

长大的引子以低沉、阴郁的音响开始,速度极慢,像是描绘阴沉、黑暗的“黑土地”的蛮荒状态,仿佛是对多年往事的依稀回忆。其音调变化自二人转的〔羊调〕。低音区沉重、恐怖的“命运主题”就像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例1

第一段是二人转〔羊调〕音乐的完整呈现,速度中板,音乐纯朴而简练。

例2

例2的音乐中出现了多调性处理方法:右手的旋律在升C羽调式上,左手伴奏音型却在降B羽调式上。多调性的处理带来了一种怪异和俏皮的音响效果。

第二段音乐出现了〔头板胡胡腔〕的歌唱性旋律,这是一段深沉的抒情曲调,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抒发了人们对黑土地的纯真的依恋之情。

例3

第三段音乐变化再现了第一段〔羊调〕的音乐主题,这里的音乐变得激情而粗犷,表现了黑土地人民豪放的性格。第四段音乐是〔头板胡胡腔〕的变奏再现,音乐轻灵流动,活泼俏皮。

第五段音乐出现一个新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轻捷欢快、活泼生动,充满了舞蹈性,展现了东北秧歌多姿多彩的形象。

例4

最后是长大的尾声,建立在〔文咳咳〕和〔羊调〕变形基础上的主题再次出现,与引子部分取得首尾呼应和对称的艺术效果。音乐在强烈的情绪中,在具有强大冲击性的力度中结束。

汪立三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一直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长期生活和工作,前后四十余年。东北民间音乐自然地成为他生命的底色,也成为他艺术的底色。他将他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写进了这部《幻想奏鸣曲 “黑土”——二人转的回忆》之中。

从20世纪50年代的《蓝花花》,到21世纪初的《黑土地》,我们能够看到汪立三钢琴创作发展的一条脉络。他的作品都能够深刻地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

第二部是钢琴曲《读鲁迅〈野草〉》,谱写于2003至2007年间。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后期,1927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各篇文章以曲折幽晦的象征主义手法表达了当时鲁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文字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充满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文风也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因此,《野草》一直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

汪立三在晚年突发奇想,他要把阅读《野草》的感受谱写成钢琴曲,这无疑给自己出了一个创作难题。他采用了无调性、无旋律、无织体、无技术、无结构的“五无”手法,解构了传统钢琴作品的各种要素,谱写出这首中国钢琴创作史上非常特别和另类的钢琴曲。他通过各种简单的音响和空寥的和音效果,来表达自己无拘无束的思考。这是一种“沉浸式音乐”——它需要听众沉浸在哲理思考之中。《读鲁迅〈野草〉》通过苍茫、混沌的奇异音响,给思想的自由驰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使得钢琴曲《读鲁迅〈野草〉》带有一种神秘的美,因此也非常难懂。

汪立三在探索着“哲理钢琴曲”的特殊写法,最后留下了《读鲁迅〈野草〉》这首探索性作品。可以说,他在晚年进行的这个创作探索是很有学术意义的。

2008年之后,汪立三就因病失去了创作能力,直到2013年去世。汪立三是百年中国钢琴创作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为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王建中等人的钢琴新作

王建中和汪立三都是1933年出生的,也都是在上海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王建中学的是钢琴演奏专业,是一位钢琴家兼作曲家。他充分掌握了钢琴丰富的技术语言,对钢琴演奏技术也掌握得十分全面,因此他的作品既能够展现钢琴的特长,又能够体现中国民间音乐的风韵,他的作品能够把“中国化”和“钢琴化”完美结合起来。

王建中去世于2016年,他和汪立三一起为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他们同为20世纪中国钢琴天穹上两颗永恒的星。

王建中在21世纪的钢琴作品主要有:改编曲《渔舟唱晚》(2006)、创作曲《随想曲》(2012)及《读红偶感》等。

照片4 王建中(2008 年1月)

照片5 《王建中钢琴作品选》封面

《渔舟唱晚》是根据同名古筝曲改编而成,手法类似他改编的《梅花三弄》。用钢琴模仿古筝的音色和技巧,做到了神似,发挥到了极致。王建中曾说:“《渔舟唱晚》是几年前应约而作,但愿能大致不悖于古曲原有的意境和情趣。”⑧

《随想曲》是王建中应“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青年钢琴比赛”组委会委约而创作,是这次钢琴比赛的指定曲目。

《随想曲》的音乐形象丰富多彩,富有青年人朝气蓬勃、随兴畅想的特点。结构为随想式的较自由的多段体曲式,大致可分为六段。

第一乐段速度飞快,充满了活泼、热情的青春气息。

例5

例6

沁人心脾的甜美歌声在中音区由左手演奏,高声部右手的快速三连音就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描画出一幅山区夜间宁静安然的景色。

例7

这段音乐充满了热情和幽默感,乐段结束时音乐形成了一个壮丽辉煌的小高潮。

第四乐段是一个展开性的段落,从抒情、缓慢的音乐开始,经过移调等各种手法的展开,回到第一乐段的核心动机,重现欢快、嬉戏的情绪。第五乐段是第二乐段的重复和变奏,歌唱性的旋律变得亲切而热忱。第六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和变奏。全曲在热情蓬勃的高潮中结束。

听完全曲,犹如有一幅少数民族青年节日歌舞的风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样一个自由多段体的结构,也具有西方奏鸣曲式的结构特征。如果将第一、二乐段看作奏鸣曲式的主部和副部,将第三、四乐段分析成奏鸣曲式的插部和展开部,将第五、六乐段分析为奏鸣曲式的“倒装再现部”,则也可以说得完满。因为王建中的《随想曲》也蕴含着奏鸣曲式的展开、扩展、变化、对比、再现的因素和原则。

这首《随想曲》是一部无标题音乐作品,和他早先谱写的《情景》相类似,音乐都相对抽象,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两首作品,都把短小的民间曲调动机的展现、变形、发展、再现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王建中毕生追求钢琴的“中国声音”和“中国精神”,又努力让“中国钢琴”和“国际钢琴”融会贯通、同步发展,《情景》和《随想曲》这两首成功的作品,都是他给“中国钢琴宝库”留下的艺术精品。

王建中在21世纪还谱写了钢琴曲《读红偶感》。这是作曲家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后获得灵感而谱写的,通过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描绘了《红楼梦》主角林黛玉在病中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悲叹。这是中国钢琴作品中为数不多的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题材的钢琴曲之一。

还有几位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作曲家,在这一时期也谱写出重要的钢琴作品,在此介绍两位。

王西麟的《钢琴协奏曲》

王西麟(1936年— )的《钢琴协奏曲》完成于2010年,同年11月在瑞士苏黎世和巴塞尔的“中国文化节”上首演,题献给指挥家陆洪恩。这部协奏曲采用了许多民间戏曲(如山西蒲剧、陕西秦腔及京剧等)的因素,与西方现代音乐的手法相交融。作品中充满了戏剧紧张度和悲剧性。王西麟说:“我就想在这部作品中说出我对于历史要说的话。这就是我写这部作品的契机。”⑨

例8

郭豫椿的《随想曲——乡情》

郭豫椿(1937年— )的《随想曲——乡情》谱写于2012年。作曲家郭豫椿196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后,留在作曲系任教。1980年留学美国,于1982年获得作曲硕士学位,又于1988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作曲博士学位,后定居洛杉矶。《随想曲——乡情》表现了作曲家对故国、故乡的深沉的思恋之情。全曲是随想性的多段体结构:开始采用三行钢琴谱写法,运用延音踏板的作用,让钢琴发出类似古代编钟深沉宽阔的音响。

这段音乐节奏自由,音响苍茫而空阔,高低音区的交织混响,犹如苍穹间的回声效果。第二段音乐是如歌的行板,但节拍也是自由的。曲调采用了广东古老的民歌素材,表现了古朴纯真的情感。接着有一段模仿民间打击乐效果的段落,描绘粗犷热烈的民间风情。音乐推向高潮后返回平静,最后结束在清况廖远的意境中。

《随想曲——乡情》采用现代音乐手法,采用了许多不协和音,运用全音阶手法,表达的是现代人发自内心的思乡之情。(待续)

注 释:

①黎英海为钢琴曲《夜曲〈枫桥夜泊〉》写的注解,《黎英海钢琴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89页。

②杜鸣心,《杜鸣心钢琴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Ⅻ页。

③参看《百年琴韵—— 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二次高潮(三)》,《钢琴艺术》,2017年第2期。

④参看《百年琴韵——中国钢琴创作的第四次高潮(二)》,《钢琴艺术》,2019年第10期。

⑤我采访汪立三时,他的手机时而响起,信号就是钢琴曲《兰花花》,因此他提到这个问题。

⑥梁茂春,《汪立三采访录》(2003年11月27日晚,未刊稿)。

⑦张奕明,《汪立三晚年创作心路历程探究——从纪录片〈空白祭——寻找汪立三〉谈起》,《人民音乐》,2019年第10期。

⑧王建中,《〈王建中钢琴作品选〉后记》,《王建中钢琴作品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第186页。

⑨转引自2010年11月,特约记者天溢由德国发来的报道。

猜你喜欢
钢琴曲作曲家钢琴
“身必由己”的艺术家——旅美中国作曲家梁雷的艺术人生阅读
长大可当作曲家
夜的钢琴曲(六)
纸钢琴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钢琴
猫咪成长史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