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 ,张文静 ,王娟
(1.安徽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合肥 230051;2.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3.安徽职业技术学院;4.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化、国际化的推进,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旅游产业以其促进经济增长、服务民生改善、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并催生关联产业融合、提升区域形象和环境优化等五大社会效应[1],推动区域经济联系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2]。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是旅游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重要内容[3],当前旅游地理学对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的量化研究、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及其技术路径实现研究已经相当深入[4],而对区域经济增长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及二者的互动协调关系研究尚显不足。纵观国外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研究,呈现出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体系[5],诸多学者从旅游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角度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协调关系展开了系统研究[6-8]。国内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国外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情况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研究主要涉及旅游经济增长转变途径[9]、旅游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10-11]、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互动模式[12]、旅游产业的关联性[13]等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乘数效应[14]、向量自回归模型[15]、协整模型[16]来揭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近年,不断涌现的旅游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成果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研究范式,但是对以往研究分析发现,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较多,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研究较少;静态探讨较多,动态分析较少;发达地区旅游产业较为成熟的区域研究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较为薄弱;研究方法以旅游对经济贡献视角分析较多,其他视角较少。因此,尝试将系统理论中的耦合协调方法运用到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中,以期对其他同类型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提供借鉴。
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背景[3]。旅游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体表现在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区域经济对旅游产业的支撑作用两个方面。
一方面,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旅游相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而盘活区域经济态势,研究发现,旅游从业人员增加1 人,可为三大产业提供612 个就业机会,10%的旅游业增加值会推动GDP 增长0.8%,较好的印证了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消费互补性与产业影响力,凸显了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13]。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以旅游需求为导向的特殊性,从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来看,除了传统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外,还涉及养生保健、运动探险、会议展览等各种领域,即旅游者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这也决定了旅游产业本身的综合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产业关联性,进而助推甚至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是旅游产业开发与拓展的基础。伴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等级逐渐提升,更加注重休闲旅游,甚至将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激活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加速行政区内经济发展,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资源配置、项目启动等发挥极大推动作用,进而带动了行政区内旅游产业的发展。
图1 旅游产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机理图Fig.1 Tourism industry system-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coupl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diagram
旅游产业—区域经济互动耦合是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及其内部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非线性关系总和。将旅游产业系统划分为旅游资源、旅游接待、旅游经济三个方面,将区域经济系统划分为资金效应、基础效应、开放效应、收入效应四个方面。这两个系统直接互为作用、相互促进、耦合协调发展。
遴选可以概括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指标,结合生延超[3]、张洪[17]和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18]等相关研究成果,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予以指标分解和特征细化,最后进行专家反馈,构建一般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主成分性和独立性分析,完成基础指标体系的设计。最后,利用因子分析完成整个指标体系的主成分选取。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19],构成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及权重Table 1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主观判断法和层次分析法是选择系统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在测度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的权重时,需要尽量科学。在信息论中,信息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量,二者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大,信息熵越小,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反之,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越小,信息熵越大,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小,该指标的权重也越小。所以,可以根据各项指标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基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熵值赋权法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联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测算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指标的权重。根据研究需要并借鉴前人研究基础[19-21]上,依据下述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2.3.1 模型构建
系统耦合是通过各子系统及要素间的互动影响与作用,促使系统由无序趋于有序的过程,它能够对系统演变的特征与规律起到决定性作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都是由复杂多样的要素组成的系统,根据多目标系统决策方法,设A(ii=1,2)是“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序参量,体现系统i 对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系统的贡献率;X(ijj=1,2,…,n)为第i 序参量的第j 个指标,xij为Xij标准化处理后的功效函数值。αij、βij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下限值。“旅游产业—区域经济”耦合系统的有效功效系数xij可以表示为[22]:
其中,xij表达指标到达目标的满意程度,取值在0~1 之间,1 代表最满意,0 代表最不满意。
在测度系统耦合度之前,需要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综合序参量进行定量化计算。算式为[20]:
其中,Aiw为系统综合发展指数,λij为各指标权重。
2.3.2 耦合度
耦合度就是描述系统或要素彼此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借鉴物理学耦合概念和系数模型来构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的耦合模型[23]:
其中,C 为耦合度,取值为 0~1,值越大,耦合性越好,反之,耦合性越差。A1、A2各表示旅游产业子系统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度,即旅游产业综合序参量与区域经济综合序参量。
2.3.3 协调度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为克服耦合度函数的不足,真实地反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实际情况,构造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可以定量测度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与协调程度。相对于耦合度模型,协调度模型可以更好的评判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函数[23]如下:
式中,D 为协调度,T 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数,反映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a、b 为待定系数且a+b=1(根据生延超等[3]研究成果,确定 a=0.6,b=0.4);k 为调节系数,取 k=2。D 的取值范围为(0,1)。
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兼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形地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秀美山水,南有黄山、齐云山、太平湖,西有天柱山、九华山、万佛湖,东有琅琊山、巢湖,北有皇藏峪、八里河等。此外,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北有老庄文化、中部有巢氏文化、西有大别山文化、南有徽文化、新安文化。灿烂多彩的文化和秀丽风光的良好组合为安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产业形象更加鲜明、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安徽改革开放、产业升级和安徽崛起进程中作用凸显,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也不断增强,旅游产业总收入规模从2005 年的 308.6 亿元,增长到 2019 年的 8 525.57 亿元,年均增长26.75%;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从2005 年的 7.6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07。2019 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81 954.65 万人次,同比增长13.6%;实现旅游总收入8 525.57 亿元,同比增长17.7%;旅游总收入占全省GDP 的22.97%。
2011 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巢湖市由地级市调整为县级市,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行政区划亦随之调整,数据对比分析会有所偏差,所以,选取2005、2010 年两个截面数据对比分析,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安徽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表2 2005~2019 年安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情况(单位:亿元)Table 2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national economy of Anhui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9(unit:100 million yuan)
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2005、2010 年26项指标884 个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xij(i 为指标,j 为地区),运用熵值思想计算出旅游产业系统、区域经济系统的权重(表1),根据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根据2005 年和2010 年安徽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利用ArcGIS 将其空间化,用Jenks 最佳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将2005 年和2010 年的耦合协调度聚成4 类,生成安徽省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空间格局图(图2),结果如下:
图2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分布Fig.2 Leve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 in Anhui province
从图1 可以将安徽省17 个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划分为4 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合肥。合肥市是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安徽省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素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合肥市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现阶段合肥市都市旅游开发比较成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相对比较完善,旅游经济效益凸显[24]。
第二等级是芜湖、安庆、六安、宣城。芜湖素有“云开看树色,江静听潮声”之誉,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安庆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文化底蕴深厚,是“京剧之源”“黄梅戏之乡”,自然资源独特,境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六安山川锦绣,人文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是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宣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第三等级有蚌埠、巢湖、滁州、马鞍山、池州、黄山。第四等级包括宿州、淮北、亳州、阜阳、铜陵、淮南。
从统计描述看(表3),地区间差异显著,得分在0.09~0.58 之间,分值不等。均值有所提高,标准差略有降低,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提高和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分布差异缩小。安徽省17 地级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趋于良好态势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态势较强,推动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缩小。
表3 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及接近度(2005,2010)Table 3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proximity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2005,2010)
由图2 可知,2005 年合肥、芜湖、安庆是安徽省的三个核心地区,六安、滁州、巢湖紧邻合肥,宣城、马鞍山与芜湖紧密衔接,池州、铜陵展布于安庆和芜湖相连接的长江水运重要交通线上,黄山是安徽省南部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城市之一。2010 年,合肥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超越芜湖、安庆成为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的地区,合肥是安徽省的核心城市,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整体特征。(1)大合肥旅游经济圈耦合协调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005 年和2010 年,大合肥经济圈5 个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值为0.317 9 和0.340 8,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圈4 城市居其次,分别为0.327 4和0.292 5,再次是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3 城市,分别为0.277 7 和0.284 1,大皖北旅游经济圈5 城市最小,平均值分别是0.176 8 和0.202 4;(2)除合肥这个核心区之外,其他地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城市,分布于核心地区的边缘或是核心区与次核心区之间的重要交通连接线上;(3)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由核心区向外围递减、由核心区向南向北递减、北部递减幅度大于南部。
演化格局。2005 年和2010 年得分较高(大于0.3)的地区有合肥、六安、芜湖、宣城、安庆5 个地区。增幅最大的地区依次是合肥(0.056 7)、蚌埠(0.051 4)、池州(0.038 4)、淮北(0.038 3)、六安(0.037 1)、淮南(0.035 8)、亳州(0.030 3),其余地区增幅在 0.03 以下。蚌埠增幅最大,但是总体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中远期可能成长为大皖北旅游经济圈的增长极。降幅最大的地区依次是安庆(-0.055 7)、芜湖(-0.053 8)、铜陵(-0.035 6)、黄山(-0.028 2)、巢湖(-0.020 8)、阜阳(-0.012 8)。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分布呈现高值、低值集聚现象,空间集聚格局相对保持稳定,耦合协调水平排序未出现较大变化。
表4 安徽省分区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状况(2005、2010)Table 4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regional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2005、2010)
(1)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差异有扩大趋势。依据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的测度对17 个地级市进行划分,发现第三、四等级数量较多,占全部地级市的70%以上,2005 年以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包括合肥、芜湖、安庆等,水平较低的为宿州、淮北、亳州、阜阳、铜陵、淮南等。合肥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显著高于其他16 个城市,中间部分地级市较少,水平低的地级市较多,旅游发展水平差距凸显。安徽省正处于区域大发展时期,与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尚需进一步优化。如合肥2010 年旅游产业实现总收入247 亿元,占全市GDP 的9.14%,而上海、北京、杭州、天津、广州等大都市旅游总收入GDP 比重均达到15%以上。
(2)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出由合肥、芜湖、安庆三个城市核心向外围边缘衰减的现象。大合肥旅游经济圈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大皖北旅游经济圈最低,2005 到2010 年期间,总体空间格局基本稳定。全省旅游协作背景下,通过蚌埠、合肥、芜湖、黄山的重要交通轴线,加强对周边辐射,将蚌埠、黄山培育成安徽省北部和南部的新增长极,提高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资源整合能力,调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格局,以推动安徽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大范围内的协调平衡发展。
通过研究发现,耦合协调理论可以用于探讨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能够为两大系统的促进协调发展提供优化思路,也为国内其他区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对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基于构建的两大系统,而与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品牌创建、项目建设、夜游演艺等也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这些将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