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

2021-03-11 07:50:04李广利廖可兵常俊杰马敏杰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年1期
关键词:题项指标体系群体

李广利,张 丹,廖可兵,熊 港,常俊杰,马敏杰

(湖南工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面临着频繁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高校这些突发事件的背后彰显出大学生具备较强应急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我国公众应急防护知识普及率不足1%,加之我国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应急教育与管理,使得大学生缺乏相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因此,开展我国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以及提升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对大学生应急能力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大学生应急管理体系、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应急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而针对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也逐渐开展了大学生应急能力的评估研究。如张芸从大学生个体因素、高校环境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编制了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量表;王丽等从应急救护知识、灾害预防和报警方式等方面测评了大学生应急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任国友提出了影响大学生应急能力的6个关键要素,分别是应急体适能、风险认知、应急技能、应急行为、救援组织和灾害情景;姚恒从大学生个体素质、高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应急水平测量体系;汪琪探讨了大学生应急能力与生理反应(包括心率、皮电、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射血前期和低频与高频比值)的关联性。

上述研究对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及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但是存在部分测评指标选取范围较宏观,且未考虑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的适用性等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综合考虑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可测量性,从大学生个体角度挖掘并构建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多群组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男生和女生群体的适用性,以期为科学测评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以及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1 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提取

本研究通过以下途径提取了大学生应急能力初始评估指标体系。一是检索与我国大学生应急能力相关的研究文献,共检索出542篇文献,对其中涉及到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或评价的研究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二是对我国20所高校中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80名大学生(分布在湖南省、陕西省、黑龙江省、广东省、河南省、云南省等)进行了面对面或者电话访谈,访谈主题内容包括:①如何应对校园火灾、地震、食物中毒、传染病、盗窃等突发事件?②被访者目前的应急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技能;③要想有效预防或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或者专业技能?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可测量性,通过对提取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筛选、合并,并经过与相关专家讨论后,得到大学生应急能力初始评估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大学生应急能力初始评估指标体系

2 调查问卷编制与实施

通过文献、案例分析和访谈,共获取了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31个,据此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和问卷编制方法,编制了涉及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见表1)的测量题项,并邀请5位在安全领域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授、博士,对测量题项的描述是否易理解、完整及表达有无歧义等进行了头脑风暴,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题项描述见表2。调查问卷的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编制方法,被试对象根据题项的描述与自身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进行打分,每个题项均分为“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5个等级,分别对应分值“5、4、3、2、1”。

表2 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调查问卷题项描述

采用纸质问卷和问卷星等问卷发放方式,在我国多个省份和直辖市的高校发放问卷,回收问卷507份,剔除掉漏选、多选、全部题项选择同一答案等问卷,最终有效问卷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12%。在被调查者中,男生221人,女生241人,年龄分布在17~25岁之间。后续研究中,将男生和女生群体数据分别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男生110人,女生121人,共231人;第二组男生111人,女生120人,共231人。对第一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用于检测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并删减不适用的评估指标;对第二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群组验证性因素分析,用于检测所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男生和女生群体的适用性。

3 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确定

3.1 问卷项目分析

本文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首先,采用项目区分度的检验方法,并将各被试者的总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以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求两组被试数据在每个题项上的平均分数差异,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题项删除。分析结果显示:问卷所有题项的

p

值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问卷题项可以鉴别不同被试者的反应。然后,计算问卷每个题项得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将相关系数(

r

)小于0.3的题项删除。分析结果显示:问卷题项

X

(

r

=0.030<0.3)、

X

(

r

=0.045<0.3)、

X

(

r

=-0.016<0.3)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3,予以删除。

3.2 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KMO度量和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以判断问卷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分析结果显示:KMO度量为0.886,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值为2 432.910,自由度为378,显著性水平

p

=0.000<0.001,表明问卷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方差极大旋转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对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因素负荷小于0.4的题项、共同度小于0.3的题项、2个或以上因子的因素负荷均达到0.3的题项删除。分析结果显示:

X

X

X

X

X

X

六个题项在2个或以上因子的因素负荷值均超过了0.3,予以删除。对最终的22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抽取5个因子较为合理,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0.084%,见表3和表4。其中,因子1命名为应急知识,包含6个指标,分别为应急救护知识掌握程度、各类灾害事件的了解程度、危机预警能力、应急知识持续学习能力、报警方式掌握情况和应急预案的知悉度;因子2命名为应急技能,包含5个指标,分别为应急沟通能力、应急救治技能(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如救灾程序)、灾难发生时的基本逃生技能和应急工具使用技能(如灭火器、消防栓);因子3命名为应急个体机能,包含5个指标,分别为抗挫折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时理性判断能力、心理成熟度、事后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身体协调程度;因子4命名为应急经验,包含3个指标,分别为应急演练经验、突发事件经历和应急培训教育参与度;因子5命名为应急意识,包含3个指标,分别为突发事件关注度、消防设施关注度和逃生路线关注度。

表3 主成分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

表4 主成分荷载值

3.3 问卷信度分析

本文运用克隆巴赫

α

系数检测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其结果见表5。

表5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调查问卷总体的克隆巴赫

α

系数为0.894,各维度的克隆巴赫

α

系数分布在0.723~0.853之间,均高于0.7的标准,说明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

4 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多群组验证性因素分析

4.1 多群组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多群组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在大学生群体性别变量中具有复刻效度存在,以检验所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男生、女生两个群体中的适用性。

本文所关注的是男生和女生群体在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因素结构,因此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将预设两个模型进行分析。其中,模型A中未设定两个群体的参数,允许两个群体有不同的因素负荷量、误差方差、共同因素方差和协方差,以检验模型与两组数据的拟合程度;模型B中将两个群体的部分参数加以限制,即两个群体在测量模型中的因素负荷量设为相同,其余参数不加以限制。最后通过模型B与模型A的嵌套模型比较,检验所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具有跨群组效应。

模型A未标准化估计值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图见图1。分析结果显示:模型A的自由度为398,卡方自由度比为1.929,小于3的标准;各路径系数均达到了0.05下的显著性水平;模型的适配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Adjusted goodness-of-fit Index,AGFI)和比较适配度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分别为0.931、0.912和0.992,均大于0.9的标准;模型的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值为0.064,小于0.08的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A的群体不变性可以被接受。模型A两个群体中除参照指标(即模型的路径系数被预设为1,见图1中路径系数为1的路径)外,其余16个相对应的配对因素负荷量的差异临界比绝对值分布在0.158~0.405之间,均小于1.96,差异值检验未达到0.05下的显著性水平,表示两个群体中相对应的因素负荷量可视为相等。

模型B未标准化估计值的验证性分析图见图2。结果显示:两个群体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间的回归系数均相同,而其他参数可自由估计;模型B的自由度为415,卡方自由度比为1.900,小于3的标准;各路径系数均达到了0.05下的显著性水平;模型B的评估指数

GFI

AGFI

CFI

分别为0.932、0.917和0.990,均大于0.9的标准,同时模型B的

RMSEA

值为0.063,小于0.08的标准,表明模型B的群组不变性可以被接受。模型B与模型A间的嵌套模型比较结果显示:模型B与模型A的自由度差异值△d

f

为17,

χ

的差异值△

χ

为20.802,其未达到0.05下的显著水平(

p

=0.235>0.05),表示模型B与模型A可视为相等。由于未限制参数的模型A具有跨群组效度,故模型B也具有跨群组效度。因此,本文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男生和女生群体中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图1 模型A未标准化估计值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图Fig.1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unstandardized estimates of Model A注:图中ES代表应急技能;EF代表应急个体机能;EC代表应急意识;EE代表应急经验;EK代表应急知识。下同。

图2 模型B未标准化估计值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图Fig.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unstandardized estimates of Model B

4.2 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访谈、调查问卷等分析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表1中提出的初始评估指标

X

X

X

X

X

X

X

X

X

九个指标并不能有效地评估大学生的应急能力,因此对该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精简,最终开发并检验了一套测评指标体系,用于对大学生个体应急能力水平实施定量测量。该评估指标体系包含5个维度、22个评估指标,见表6。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男生群体整体应急能力水平要高于女生群体,显示出了女生可能具有更高的应急教育需求,这与我国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一致,可能与女性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且较为敏感等性格特征有关。此外,不管是否对模型的估计参数加以限定,男生和女生群体均较为一致地认为应急经验是提升个体应急能力水平的关键因素,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应急演练对提升学生应急能力水平的重要性。

基于本文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测量指标体系,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的建议如下:①高校应专门建立应急管理机构,总体统筹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②高校应编制系统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在师生群体中进行应急预案培训,让其知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并告知其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③高校应开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与处置全校公选课或者必修课,提升学生的应急意识、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等;④高校应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并组织实施,提升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经验;⑤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应急相关知识方面的宣传和建设,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水平。

虽然本研究提出了评估大学生个体应急能力水平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大学生男生和女生群体中进行了验证分析,但在样本选择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以问卷星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均发放了调查问卷,但在各个省份问卷发放的分布不够均匀,以湖南省、陕西省、辽宁省和上海市的分布较多,其他省份的分布较少。

表6 大学生应急能力最终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地测量所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未来研究可以根据每个省份高校的数量和特点,设置合适的抽样样本量,进行更大规模的样本收集,并进行相关检验,通过对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的测量进行反复验证,不断完善其维度,提高其有效性和稳定性。另外,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加强对影响大学生应急能力的心理性指标研究;建立各评估指标对大学生应急能力影响的路径图,探讨各评估指标对其应急能力影响的效应量;根据本文研究成果,也可对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进行实际测量,找出短板,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分析各维度或题项对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的影响程度,从而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应急能力提升途径。

5 结 论

(1) 本文所构建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应急知识、应急意识、应急技能、应急经验和应急个体机能5个维度、22个评估指标。

(2) 本文所编制的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估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高校大学生应急能力水平的评估。

(3) 后期研究可采用本文研究结果测量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水平,找出短板,从而形成系统的大学生应急能力提升途径。

猜你喜欢
题项指标体系群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
山西青年(2017年6期)2017-03-15 01:27:59
12题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结构的多样本分析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及结构调整的定量分析
大学教育(2014年6期)2014-07-25 19:06:32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