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在线教学APP互动性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1-03-10 09:52谢悦吴祐昕
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互动性模块师生

谢悦 吴祐昕

摘要:探索在线教学APP中激发师生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交互形式、方法、策略。本文聚焦教学行为中的师生互动,在现有的在线教学APP中选取在参与性和互动性层面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半开放式访谈、界面功能元素提取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对比分析、主题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在参与和互动层面具有代表性的在线教学APP中,以下四大类属对激发师生参与互动具有重要作用:协同创作、游戏化、激励奖赏、交流模块。设计实践应满足不干扰教学原则和情感化原则。引入功能性交流模块、协作编辑模块提高可用性;引入游戏化元素和激励环节增强学习体验、促进情感联结。

关键词:在线教学移动终端交互设计师生互动参与性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44-04

引言

伴随着在线教学现象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在线教学APP成为网络学习的重要载体,而在这一平台上发生的师生互动经常以不同的交互形式出现。因此,以激发在线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的交互设计策略和方法成为本文关注对象。本研究目的在于对典型在线教学APP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质性分析,并得出激发师生参与互动的交互设计策略,从而为在线教学APP的交互设计方法提供启示。

一、在线教学现象和在线教学APP

(一)在线教学现象

在线教学概念是在“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放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壁垒,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民主和普及叫。互动和参与性,尤其是基于数字平台的交互成为在线教学的重要特征。国外学者对于在线教学和在地教学的效果在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鲍勃·伯纳德(BobBernard)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比较远程教学和在地教学的学习效果,他得出在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虽然并非全部实时发生,但在教学互动、参与性等方面的教学效果比在地课堂更有优势【2】。虽然在线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研究并无定论,但在线教学所催生的新型互动形式和媒介则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3】,在线教学APP即是具有代表性的平台形式之一。

(二)在线教学APP

以APP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是在线教学行为的重要平台,这一平台的迅速发展来源于移动互联网、分布式系统、参与性文化的兴起【4】。在线教学APP是作为一种基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化课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能够幫助参与者扩展知识获取途径,课程和学习活动的展开不受固定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实现即时搜索、发送与分享各种学习信息,实现碎片化学习。统计表明苹果APP商店中的移动教育APP数量达到将近20万个【5】,关于在线教学APP的研究层出不穷,在线教学APP已成为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同【6】。

二、互动性和参与性理论及其发展

在线教学APP中的教学行为涉及到两个主题之间以APP为媒介进行的社会互动,本文选取社会学、设计学、教育学领域的相关互动和参与理论方法进行综述。

(一)社会学领域的互动性理论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ion)这一概念中的interaction一词与交互设计(interactiondesign)相吻合,因此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广泛意义上的交互设计概念应包含社会互动。社会互动这一概念在ErvingGoffman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这一社会学著作中被提及7,他认为人会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语境下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且将对外呈现的部分称为前台,将对内呈现的部分称为后台。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持续进行着社会互动,并寻求能够平衡双方经验和认知的“情境定义(WorkingConsensus)”。HerbertMead和HerbertBlumer提出了象征性互动论【8】SymbolicInteractionism),这一理论视角起源于实用主义传统,并认为人与人通过交换符号和语言沟通来实现社会互动,这种社会互动行为生成了意义。这一理论视角基于三个假设: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

(二)设计领域对参与和互动性理论的发展

社会互动的概念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得到设计领域的重视。国外学者Postma,Lauche,和Stappers在2011年认为在社会问题于社会技术系统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的社会性将成为设计领域探讨的重要话题。此后,米兰理工大学的EzioManzini教授在《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中多次提到社会互动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用于社会创新和协作式组织的设计过程当中【9】。此外,Manzini引入了参与者介入方式地图和交互品质地图,这些框架有助于本文对参与者互动和参与性的分析。RichardBuchanan教授提出了设计四秩序理论【10】,该理论将交互、活动、系统、服务、组织等方面均纳入设计的范畴,拓展了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边界和范围。在线上教学的设计中,研究人员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劝导式设计策略对在线教学的作用【11】和大数据可视化对在线教学领域的应用【12】。

(三)教育学领域对师生互动的发展

在教育学领域,国内外学者从在多个维度对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方式进行分类。Moore提出学习者一学习者、学习者一教师以及学习者一内容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交互【13】,课程参与者使用工具技术、平台、移动终端等来与教师、同学和内容进行交互。在此基础上,Muirhead、Juwah等人增加了教师一内容交互、教师一系统交互【14】两种交互类型。陈丽将交互分为学生和界面的操作性交互、学生和教学要素的信息交互、学生概念和新概念的交互【15】。其中,信息交互包含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交互。现有教学交互研究中多数学者沿用Moore.、Hillman为基础的交互分类框架【3】。

以上理论和方法表明,针对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研究起源于社会学,并在设计学和教育学领域均有发展应用。本文聚焦在线教学APP中的师生互动,以及交互设计策略在在线教学APP中对促成师生参与和互动起到的作用。

三、研究问题和案例选取

本文聚焦线上教学APP中的不同师生参与模式,互动模式,并探索设计能够为这种参与和互动模式的形成起到的策略性作用。因此,本文聚焦于两个问题:(1)在参与互动层面具有代表性的线上教育APP的授课使用哪些交互设计策略?(2)怎样设计线上教育APP的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和学习效果?

因此,本研究的路径为:(1)收集现有在线教学APP;(2)对这些APP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进行评价,并依照EzioManzini对协作式网络的分析为框架进行定位;(3)基于这一框架,分别挑选互动性最强、互动最有特色、互动种类最多的三个APP进行深度对比研究。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基于EzioManzini对协作式网络的分析为基础,参与者介入方式地图是其中的重要框架之一【8】。这一框架共有两个维度,分别为参与者的“主动参与”和“协作参与”,前者是指参与者自身在那种程度上参与,后者是指参与者和参与者之间在何种程度上互动,这些特征成为界定参与和互动质量的标准。因此,将这一框架引入对线上教育APP的分析,有利于对其中的师生参与互动进行定位,从而对其不同的参与互动模式进行分类。基于这一参与者介入方式地图,对在线教学APP进行定位,并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参与者介入方式地图的在线教学APP定位见图1。选取案例的标准分为两部分:(1)下载量、用户活跃度、传播性,这样的筛选标准目的在于聚焦具有代表性、普适性的典型APP;(2)分布于“互动程度-参与程度框架”中不同象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APP,这一筛选标准目的在于挑选具有多种互动参与模式的不同类型APP。

由参与者介入方式地图可知,大部分在线教学APP分布在交互品质地图的第四象限,即社会关系强度较弱,个人关系强度较弱。分布于第二象限的在线教学APP为本研究的聚焦对象,基于协作式网络地图,我们选取三款在线教学APP作为对比分析的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Classln在线教室,新东方云教室,学而思网校。在线教学APP选取对象和选择标准见表1。其中Classln在线教室代的师生参与互动性最强,新东方云教室的师生互动最有特色,学而思网校的师生互动种类最多。这三款在线教学APP在不同的层面覆盖了最具代表性的师生互动模式交互设计策略。这三款在线教学APP的主要界面见图2。

四、数据收集分析

本文选取针对小学到高中学生的线上教育类移动终端作为研究对象,并聚焦在这些终端中的不同师生参与模式,互动模式。数据收集关注创意型课程,原因在于初步调研发现这一类别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是更多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此外,这类课程关注于用户的学习兴趣,在用户体验,用户反馈方面都具有更好的评价系统。广泛收集这类在线教学APP的样本,并确保其授课模式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参与。

(一)半结构性访谈和内容分析

1.基于数字人种志在线教学APP内容分析

首先对三款APP的界面元素、涉及师生互动的主要功能、交互设计模式进行内容分析,这一分析目的在于列举现有APP中激发师生参与互动的交互设计策略,主要分析结果见表2。该部分借鉴数字人种志法【6】(VirtualEthnography)对互动类型进行案例研究。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数字APP,传统互动中涉及的面对面交流被取代为技术作为媒介的互动。传统的人类学方法关注人、物、故事、或者隐喻,而数字人类学的方法主要用于数字产品的参与式研究,强调对“连接性”的关注,即网页中的跳转和用户之间的数字联系。本研究收集课程的播放量,活跃性,粉丝数,参与人数;并收集课程的用户评论数量,教师回应数量,分享点赞数量用来评估师生互动程度。

2.半结构性访谈

分别对三款APP的用户进行半结构性访谈,访谈用户分为教室和学生,针对每款APP均对两位教师和两位学生进行访谈,共得到十二位访谈对象(四位男性,八位女性)。其中学生年龄分布为十岁到二十八岁(M=16,SD=6.5),教师年龄分布为二十二岁到四十六岁(M=28,SD=6.8)。访谈时间由二十分钟到五十分钟不等。所有访谈对象都曾经接触和使用过被访谈的学习APP,且对这一APP的基本功能和交互形式有一定的了解。所有访谈均由视频方式进行,并在受采访者之情的状况下进行录音,在后續的数据分析过程中进行匿名。录音文件由ATLAS.ti软件转化为文字,并基于此进行数据分析。访谈问题聚焦师生参与互动的交互设计策略和用户体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教师:(1)请问您在使用“APP”的时候,您会主动与学生交流或者参与到课堂互动里面么?为什么?(2)您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体验是怎样的?(3)有哪些感觉特别好的小设计让你觉的课堂的互动氛围很好?或者想让你参与到互动当中?针对学生:(1)请问你在用“APP”的时候,你会主动发言或者参与到课堂互动中么?

有或没有,是为什么?(2)你会不会在“APP”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互动?体验是怎样的?(3)有哪些感觉特别好的小设计让你觉的课堂的互动氛围很好?或者想让你参与到互动当中?

(二)比较分析和主题分析

针对访谈数据和界面功能数据,本文使用质性研究方法,在ATLAS.ti软件对三款线上教育APP进行持续比较分析,同时不断将数据归纳为类属,将类属归纳为主题【17】,在出现的类属和数据之间进行不断比较,经过三轮编码分析,不断聚合类属并生成更具有普适性的主题。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始终保持对新类属的开放性,以使不同类型的主题呈现,同时保持编码过程聚焦于促成师生参与和互动的交互设计策略,并在三款在线教学APP之间迭代比较,以使潜在的交互设计模式得以呈现。

五、激发在线教学APP中师生参与互动性的交互设计策略

本研究得出激发师生参与互动的交互设计策略为以下四大类属:

(一)游戏化

三款APP在用不同的形式均使用了游戏化策略,学生和教师认为这样的设计方式提高了师生的参与和互动性。例如,使用Classln的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认为“给表现良好学生发‘奖杯奖励的小设计让我感觉特别好,它让我和学生互动得更加频繁。一位同学表示“我很喜欢发‘奖杯的小设计,这让我更加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且更努力答对每一次提问,这样我能得到更多的‘奖杯,显示在同学列表中这大概是一个‘好学生的标志,很有成就感。”使用新东方云课堂的一位老师表示“当学生答对问题,我会发给他们星星并点大拇指,屏幕上就會有一个大拇指的效果,如果打错了会有一个有趣的音效,这让学生很努力答对题”。一位同学表示“我很喜欢‘答题版的小设计,答对了可以拿到星星,星星数量会显示出来,同学们都能看到,好有面子。”

(二)激励奖赏

三款APP均具有激励奖赏设计,并在提高主动性和热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例如,使用Classln的一位教师认为“表情包会有火箭、游艇等,让我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有了更好的体验”。使用学而思网校的一位教师表示“我可以给学生发‘红包金币,学生可以在下一次买课程用来抵扣费用,这让学生注意力提高,不容易跑神”。

尽管激励奖赏具有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但对于激励程度的设计应被关注。例如两位Classln的教师用户均提出强激励的干扰性。一位教师对于交互的干扰性表示“课程中刷火箭和礼物可能让学生分心,有时候我自己也吓一跳,虽然挺有意思,但是不熟悉这个功能的人容易分心”。本文分析认为在线教学APP激励程度和其受众人群和定位区间相关但总体而言,激励化设计的程度应保持适度的原则,区别于直播购物场景下的强激励和视频会议等正规场景下的弱激励。

(三)协同创作

Classln在APP中设计了协同创作的功能,并创造了良好的用户体验,但在某些使用场景下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一位教师认为Classln的“协同小黑板”、“MoWord协同文档”在协同创造方面给我带来了较好的体验,很大程度还原了“学生上黑板板书答题”这一行为。但目前就我而言,“MoWord协同文档”在课堂上用到的概率小,它可能更适合开会使用,“协同小黑板”在课堂上使用较为频繁。总体来说,Classln完备的授课功能很大程度还原了线下课堂的互动行为,这一点来说体验极佳。”

(四)交流模块

三款APP均加入了交流互动模块,这一模块为师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交流答疑提供了高效的渠道,同时为增进师生相互了解教学进度和增进信任形成激励作用。例如,使用新东方云课堂的一位教师认为“这个APP互动方式丰富,带来了良好的体验。当有人在‘上台回答问题时,没有抢到麦的同学也可以在文字讨论区回答问题,这样我就可以兼顾到更多的学生。”

六、对在线教学APP设计原则和方法的启示

基于本文对典型案例所做的比较研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本文总结激发在线教学APP师生互动层面的设计原则如下:

(一)非干扰性

教学行为中发生的交互应满足侵入性弱、干扰性低的原则。在线教学APP中发生的交互行为不能打断正常课堂教学,并辅助教学行为顺利进行。

(二)情感化设计

对用户访谈进行的主题分析表明,教师和学生高频率提到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元素,并对情感化设计对增强学习体验的效用给予积极评价。尽管三款APP的情感化程度有所不同,本文基于用户访谈的结果将情感化设计作为在线教学APP的基本原则之一,而情感化程度则和在线教学APP的受众人群、定位区间相关。

本文总结激发在线教学APP师生互动层面的设计方法如下:

(一)提高可用性层面的设计方法

(1)引入基于直觉的功能性模块。在界面元素分析显示,师生互动行为主要在三个功能性交互模块上发生:交流窗口、课程评论、协作编辑和共享文档。这些模块的分布在三款APP中均具有学习成本低、交互方式简单、包容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功能性互动模块是在线教学互动中频繁使用的互动单元,因此互动模块的设计应同时满足基于直觉、轻度反馈、功能性强的设计原则。

(2)引入基于直觉的隐性意符【18】,采用较为简单的可供性设计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3)使用文字、图像等基础的交互通道,从而避免多通道交互对用户造成干扰,并提供轻量化的互动反馈。

(4)为用户提供交流讨论的功能性交互组件,例如设计功能性强的交流讨论模块、协作编辑模块、互动分享模块。

(二)增强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

(1)引入积分、闯关、红包等激励环节以增强用户的教学学习体验,但激励化设计应保持适度,并区别于直播购物场景下的强激励和视频会议等正规场景下的弱激励。

(2)引入点赞、表情符号、拟人化的人物形象等游戏化元素和游戏化互动策略来增加在线教学行为的情感联结,同时提供激励环节以激发用户兴趣和满足感。

结论

在在线教学APP使用人数日益增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的背景下,本文从交互设计视角出发,聚焦师生参与互动模式,探索现有在线教学APP中激发师生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设计策略。本文研究得出四类激发师生参与性和互动性的设计策略:游戏化、激励奖赏、协同创作、交流模块,提出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可以加入直觉性的交流模块、情感化元素、激励环节等方法指导。这一研究对在线教学APP的交互设计提供策略和方法层面具有指导作用,对在线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形式提供借鉴意义。笔者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两方面,一是对本文的交互设计策略进行更加细颗粒度的研究;二是引入社会学领域激发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对交互设计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交互和产品设计领域提供具有社会学理论视角支撑的交互设计准则。

參考文献

【1】约翰丹尼尔.中国在线教育发展前景的国际视角【J】.开放学习研究,2016(1):23-25

[2] BERNARD R M,ABRAMI P C,LOU Y,BROROKHOVSKI E,WADE A,WOZNEY L,WALLET P,FISET M,HUANG B. How does Distance Education Compare with Classroom Instruction? 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J] .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4,74(3):379–439.

【3】杨九民,李丽,刘晓莉,朱芳芳,高姝睿,皮忠玲.在线开放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8,039(011):61-68

【4】王静,艾敏.移动教育App的研究现状分析【J】.物联网技术,2016,006(012):118-120.

【5】刘丹,胡卫星,李玉斌,李畅.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037(8):47-52.

【6】冼远清,匡珍春,初庆柱.基于Android的智慧教学APP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9):128-131.

【7】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 BLUMER H.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M] . 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9】埃佐:曼奇尼.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10] BUCHANAN R . Wicked Problems in Design Thinking [J] . Design Issues,1992,8(2):5–21.

【11】陈沁怡,孙宁娜基于劝导设计的在线课程交互设计策略研究【J】.设计,2019,32211):28-30.

【12】杨明刚,孙启超,朱韦茜可视化大数据在在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设计,2015(04):157-158.

[13] MOORE M G. 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 [J] . Distance Education New Perspectives,1993,3(2):1-7.

[14] MUIRHEAD B,JUWAH C. Interactivity in Computer-mediated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A Recent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4,7(1):12-20.

【15】陈丽.远程学习中的信息交互活动与学生信息交互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04,5S:15-19.

[16]BOELLSTORFFT,MARCUSGE.EthnographyandVirtualWorlds:AHandbookofMethod[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

[17] BRAUN V,CLARKE V,RANCE N. How to Use Thematic Analysis with Interview Data [M]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4.

[18] WENDY J,LEIFER L. The Design of Implicit Interactions :Making Interactive Systems Less Obnoxious [J] . Design Issues,2008,24(3):72–84.

猜你喜欢
互动性模块师生
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的多维互动性表达
Module 2 Highlights of My Senior Year
Module 4 Music Born in America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物”化的空间
必修模块相关知识过关训练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