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021-03-10 19:39唐国梅
艺术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内涵

摘要: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精神、匠心独运的传承创新精神和主一无适的专注敬业精神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这种深植于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在当代仍然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是打造精品、实现制造业强国目标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古代工匠精神;内涵;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2-0-02

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就成为了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泛泛地探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的期刊文献较多,而研究古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的文献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在研究。比如,邢玲从传统工匠精神的内在生成机制的角度,认为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文化培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薛栋认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善美的境界,表现在“德艺兼求”的品质上[2]。尽管有学者在探讨相关问题,但都没有从根源去研究工匠精神的形成,没有把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炼出来,对古代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仍揭示得不充分。本文以史实为依托,从形成古代工匠精神的土壤中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1 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

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之后,产生了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远古先民起初利用粗糙的石器、骨器等原材料制造生活物品,随着手工技艺的改进,他们利用“切”“磋”“琢”“磨”等方法把粗糙的原材料加工成优美的饰品,所制物品逐渐复杂且富有美感[3],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始萌芽。《考工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4]“百工”是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的指称。先秦时期,国家制定了“工商食官”制度,对“百工”进行监督管理[5],整个手工业的生产由官府负责,工匠隶属于官府,但工匠拥有一定的自由。工匠在制度管理下进行手工生产,为早期工匠精神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相应的制度对工匠进行管理,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物勒工名”便是其中一个质量监管制度。《吕氏春秋·孟冬记》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6]工匠在制造器物时必须将制造者的相关信息刻在器物上,当器物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有效追究责任,对产品质量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每位工匠必须精雕细琢,才能避免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这是形成工匠精神的关键。秦汉时期,国家将工匠编入不同的户籍,按户籍管理和调遣工匠。汉沿袭秦制,鼓励官营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发明,如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等。在政府和制度的共同监督下,产品质量日益提升,工匠精神在器物中显现。唐宋时期手工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民间手工业迅猛发展,工匠有更多的机会来提高技艺。元明时期的匠户制度将工匠编入户籍,该制度一直到清代才结束。各个时期的工匠处在官府严苛的监管制度之下,正是因为制度的严格要求,匠人们才能磨炼技艺,制作出巧夺天工的器物,赋予工匠精神更多的内涵。

2 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从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可以发现,自手工业出现开始,匠人们的技艺不断提高,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如我国的青铜器、丝绸等,这些作品展现的技艺可以用巧夺天工、炉火纯青等词来形容。工匠在工作领域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把产品质量做到極致。古代工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独特含义。

2.1 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精神

古人对器物的品质有极高的追求,从原材料选取到工艺制作,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工匠们制作器物时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既要尊重天时、地气、材料的客观因素,也要发挥人对材料的主观创造性,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创造佳品。《考工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4]制作精良器物需具备四个基本条件: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除了遵循天时、地气、材质的自然条件,还必须具备精湛的技艺。“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4]匠人们在制作器物时,物料要适时伐取,搭配高超的技艺,才会得到完美的器物。除了选材讲究,古人还注重每一道工艺,如《考工记》记载的染色工艺:“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三入为纁,五入为緅,七入为缁。”[4]钟氏在给羽毛染色时,需将朱砂和丹秫一起在水中浸泡3个月之后,用火吹蒸、浇淋得到稠厚的染浆才能进行浸染,羽毛经过“三入”“五入”“七入”等不同次数的浸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工匠对细节和品质有严格的追求。

古代工匠对器物的制作体现出一种止于至善的精益求精精神,无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他们一丝不苟、尽善尽美,用精湛的技艺制作精良的上品。

2.2 匠心独运的传承创新精神

高超的技艺和产品需经过时间的积淀,古代工匠一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技艺。技艺的传承需要世世代代的坚守,才能经久不衰。黄道婆是古代杰出的纺织能手,她在崖州向当地妇女习得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期望改变家乡传统的效率低的纺织技术。因此,她在传承传统纺织工艺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提高效率,她充分利用手、脚和指缝的结合,将一绽纺车改造成了三绽脚踏纺车。改良后的纺车提高了纺织者的纺织效率,是当时最先进的纺织工具[7]。黄道婆在技术上没有一成不变地继承别人的东西,而是革新纺织技术,改进纺织工具,为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古代工匠在传承技艺中革新技艺,创新创造,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动力。古代工匠通过不同的方式习得手艺,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对器物和手工技艺的推陈出新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这种传承创新精神使我国古代的技术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2.3 主一无适的专注敬业精神

勤劳踏实、敬业乐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古人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孟子·告子下》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8]人们做任何事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需要“动心忍性”,专心致志磨炼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北宋程颐讲“敬”:“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专注做一件事为“敬”,专注于一件事不被打扰为“一”。古人强调做事要心无旁骛,要用主一无适的心态将精力集中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上,才能练就超乎常人的意志和炉火纯青的技艺。水利工程学家李冰有丰富的治水经验,曾被派遣到水灾严重的蜀郡治水。李冰上任后在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治理办法,尽职尽责,他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竹子和卵石,在当地百姓的共同帮助下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患问题[7]。李冰在灾情面前潜心钻研,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川中最富庶的地方,是专注敬业精神的典范。

古代匠人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用主一无适的专注敬业精神完成每个作品、做好每件事。工作者只有脚踏实地、专注敬业,才能取得成功,打造佳品。

3 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解析

当前我国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现象,企业追求产品带来的短暂利益,忽略产品质量、粗制滥造是常态,缺乏精品,而如今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要解决上述问题,产品质量是关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古代工匠精神在当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3.1 提升自我,实现个体价值

当下的年轻人处在一种浮躁的氛围中,在岗位上找不到存在的价值。传承古代工匠精神,让工作主体浮躁的心静下来,在岗位上专注敬业,磨炼技艺,创新创造。生产优质产品,是工作主体实现个体价值和从工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满足感的重要途径。鲁班是古代有名的工匠,他在泥瓦工、木匠、石匠等行业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锯子、木橛、班母等工具,被人们尊称为祖师爷。他发明的工具推动了当时手工技艺的发展,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尊重,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我价值。李冰在解决岷江水患、为百姓消灾解难时,为在治水工作中取得的成功而感到自豪,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将为以后的工作带来无限动力。

无论是高超的技艺还是完美的作品,都需经过时间的锤炼。在锤炼过程中,匠人们用高超技艺创造出完美的作品。这种成功会让工作者身心愉悦,以无限饱满的热情去创造下一个更加完美的作品,从而将这种工匠精神无限延续下去。因此,工作主体只有将古代工匠精神融入自身的精神品质,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在行业中脱颖而出,创造价值。

3.2 完善制度,营造文化氛围

从古代工匠精神的形成来看,制度对工匠精神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工商食官”到“物勒工名”制度,各个朝代建立了相应的奖惩制度来规范手工業的生产。“物勒工名”是古代设立的质量监管制度,要求工匠在器物上刻上造物者信息,出现质量问题时方便追责。在这样的制度监督下,匠人们不会投机取巧、偷工减料,而是踏实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件作品,这种对质量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在制造领域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大众尊重手工业者的劳动,摒弃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点。首先,国家应引导政府和各个企业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提升技术人员的薪资,提高干劲,让有能力的技术者全身心投入工作领域,踏实研究。其次,国家应借鉴古代的“物勒工名”制度,针对产品的质量建立相关的监督奖惩制度,确保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工作者在外在制度的监管下,从材料选取到每一步工艺制作,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精心打造,把工匠精神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厚实的文化土壤。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人们才会更加专注于创新创造,提高自身技能,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国工匠”。

3.3 开拓创新,制造精品

我国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而要实现由大到强的目标,高质量的产品是基础。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德国和日本是工匠精神的代表,他们有众多的世界品牌,如奔驰、宝马、索尼、佳能等。他们的工匠制作产品一丝不苟,一颗螺丝钉的质量都是他们追求的细节。而我国缺乏可以“走出去”的“中国名片”,这也反映了我国工匠和技艺的缺失。古时的庖丁、鲁班等巧匠是我国的“名片”,他们是先进技艺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古代的陶瓷、玉器等手工制品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他们用精益求精、执着敬业的工匠精神打造出属于我国的精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把古人的精神品质融入当下的生产,才能打造出更多精品,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

古代社会有属于自己的“名片”,而现代社会越来越利益化,企业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产品质量,缺乏自身特色,无法建立好的品牌。因此,培育工匠精神是打造精品的必然选择,让技术工作者在制度监督下用心进行创新创造。工匠在传承技艺的基础上匠心独运,每个细节都力求做到极致,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灵魂和武器,只有产出高质量的精品,才有走向世界的底气和资本,才能把品牌做大做强。

4 结语

古代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传承创新和专注敬业的丰富内涵。深入领会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让工作者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工匠精神的指导作用,而不是将工匠精神口号化。工匠精神可以让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应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细节,在岗位上乐业敬业,严控产品质量,为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人们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打造精品,创建品牌,完成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传承前人技艺,更要传承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发扬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邢玲.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02):100-106.

[2]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3] 张迪.中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5-48.

[4] 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17,72.

[5]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6,40.

[6] 吕氏春秋(上)[M].陆玖,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280.

[7] 曹坎荣,徐洋.中国古代能工巧匠[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7,78.

[8] 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253.

作者简介:唐国梅(1992—),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略述《岁月生香》的壶中内涵
内涵漫画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自选动作拓展改革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