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
《风平浪静》的片名灵感,来自陈永淘的一首同名歌曲。歌词里的撩人南风、小猫憨狗,描绘了一种美好、安稳、平和的生活。但对于《风平浪静》的主角们而言,即使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风平浪静”,也是他们在逃离、挣扎、疯狂之后仍无法实现的终极奢望。
15年前,优等生宋浩(章宇饰)得知他的保送名额被副市长之子李唐(李鸿其饰)顶替。台风天的一场意外,把染血的少年、急切的父亲、窥视的友人、啼哭的婴孩、情动的少女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风雨中,宋浩逃离家乡,直到母亲去世才重回小城。与老同学潘晓霜(宋佳饰)的重逢让宋浩心中罪孽的风浪渐弱,但与此同时,旧日噩梦的参与者们已经身陷更大的利益泥潭,一步步把宋浩拉向黑暗的深渊。
《风平浪静》一个明显的优点,就是影像直白得好看。对20世纪90年代及江河湖海有特殊情结的李霄峰导演,在《风平浪静》中充分发挥自己在营造氛围方面的才能,利用视听和美术上的统一性与新意,把风雨和色彩,都巧妙地变成奠定影片质感的重要元素。
风和雨在影像世界里的存在感,好像从未如此强烈。风,可以不断拍动那扇将宋浩引向犯罪的毁灭之门,也可以吹动发丝,撩起带褶皱的裙边。宋浩向晓霜求婚时,高速的风穿过两人,轻拂宋浩沾着酸奶却带笑的胡子;而当宋浩闭着眼骑着摩托冲向鱼摊,风也适时鼓起他奔向自由和解脱的衣襟。雨,可以是压抑的室内少年与母亲面对暴戾父亲时身上泛映的水光,也可以化身雨痕,氤氲爱欲。吃火锅的雨夜,回家后的晓霜和还在车内的宋浩同时抹去脸颊和嘴唇上的雨水,在他对她的情感还不明朗之时,这种带着情欲意味的同步动作,已经暗示了两人必然的浪漫结合。
天气元素之外,《风平浪静》对于色彩的运用也很有趣。李唐喜着一身狂妄的紫色套装;而宋浩,则是在大石落定的飞扬烟尘中初次登场,穿着旧旧的灰色T恤归乡、恋爱,又最终将鲜血洒在洁白的收费员制服上。
影片中最重要的一组色彩,是红与蓝。这组色彩先是化作警车车灯,映照在慌乱少年的脸上,继而又以红裙蓝伞的形象,变成女主角潘晓霜的象征符号。热烈深情、勇敢倔强的潘晓霜,是《风平浪静》黑暗基调中最温柔的一抹亮色,也是影片中最饱满的角色。
15年前,在宋浩优等生的完美面具碎裂之时,少女晓霜记住了他的脆弱和崩溃;15年后,对于从未踏出过小城的平凡收费员晓霜而言,归来的宋浩既代表着曾经的自卑、可能的危险,也提供了一种人无完人的安慰。就这样,潘晓霜的鲜活人设和生猛的女追男戏码,搭配演员宋佳不介意展现傻气和疲态的自然演技,生生把《风平浪静》的犯罪元素逼得退居幕后,夺去了主角宋浩的不少光彩。
遗憾的是,视听氛围、风雨霓虹并不能构成一部影片的骨架,而當女性角色和爱情故事“喧宾夺主”,《风平浪静》就必然会有一种失衡和割裂感。这种脱节,首先体现在类型融合上。《风平浪静》试图完成犯罪和爱情两种类型的兼容,但犯罪故事的情绪汹涌与爱情桥段的风平浪静之间,却产生了风格上的巨大鸿沟。
人物关系的处理方面也有此类问题。当潘晓霜这个角色过于光彩照人时,顺势用她来切入宋浩内心会是个不错的选择。晓霜身上虚妄的救赎可能性,和接下来宋浩无法逃脱的命运之债,能进一步烘托出主角的悲剧性。然而《风平浪静》的创作者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在影片中呈现更多,诸如父子关系和原生家庭的讨论、宋浩与受害者女儿的支线、李唐对宋浩病态友谊的暗示,最终又因限于篇幅,每条线都展开不足,草草收尾。
作为犯罪类型片,《风平浪静》的最大野心,藏匿在对社会议题和年代细节的诠释上。保送生顶替、拆迁钉子户、官商勾结,每一个话题都黑暗辛辣,而《大海啊,故乡》、酒席、舞池,也在试图描绘特定年代人群的精神样貌。但是,《风平浪静》的最大硬伤也在于此。它一面强调着自己的现实属性,努力把主角置入真实的社会和年代环境中,却又在角色逻辑、动机和诸多细节上显得失真而魔幻。先不论影片中重要的两起罪案和逃亡在现实的刑侦语境下能否成立,光是李唐在车来车往的收费站撒钱的举动,已经有为了戏剧性而牺牲真实度之嫌。
在各类要素都满溢的情况下,《风平浪静》留给主角宋浩的空间就明显不足了。从周政杰长成章宇的那一刻起,宋浩的内心世界就进入一种关门谢客的状态。故事进入尾声,宋浩才又被赶上场来完成高潮戏份。章宇是位极富感染力的好演员,在宋浩眼眶蓄泪、挣扎嘶吼的镜头中,他可以做到既像野兽又像孩子。但是,光靠单个场景的情绪渲染和演员的演技,无法让观众完全被触动。在角色心路历程和转变契机都不算明确且铺垫不足的情况下,再炸裂的爆发也只会显得突兀。
尽管《风平浪静》存在不少问题,但有一点大概是不存在争议的:晓霜在碎车窗前打起蓝伞的镜头,是《风平浪静》最浪漫的部分。这一幕,也恰好能概括影片《风平浪静》给人的整体印象。雨水滴落肌肤,破碎的前窗开出妖冶蓝花,满满撑开的浪漫氛围,正试图遮起那些显眼的不完美。即将相爱的男女间暂时眼波平静,但那必然到来的风浪,已经在远方奏响轰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