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房,1920年出生,中共党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1939年他进入当时的河南大学医学院学习,在此后70多年的眼科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完成了几十项革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法;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00岁的张效房,每周一、三、五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编辑部上班,每周二坐诊,每周四查房——这是他日常的安排。在一次研讨会上,张效房婉拒了坐在座位上致辞的建议,坚持走上讲台,讲话铿锵有力……
每次他坐诊,慕名而来的患者常常挤满候诊厅。他顾不上喝水,也没时间上厕所,长时间待在诊室里,倾力为患者诊治。为了尽可能帮助更多患者,他还像年轻时候一样加班加点,尽量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有的病人是大老远赶来的,就等我诊治。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他说。其实,张效房是一位做过10多次手术的癌症患者。一次手术前,他自知其中风险,于是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捐赠出来,用于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和奖励年轻医生。手术后,他几乎每天都在门诊、查房和教学中度过,晚上回到家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张效房说:“少活几年没關系,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报答祖国。”去年,适逢张效房教授百岁诞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了“张效房教授从医从教75周年学术思想研讨会”。回首百年,壮心不已,张效房说:“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党的引导和教育。活着一天,工作一天,服务一天,奉献一天,永远站在为病人服务的第一线,永远站在为眼科事业服务的第一线。”(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