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澜
(内蒙古乌海市第六中学,内蒙古 乌海016000)
王建中先生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书香门第,是当代对中国钢琴音乐有着卓越贡献的钢琴家,作曲家。幼年习琴的他于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理论作曲。后来,由于受政治文化的影响,音乐界以及王建中的创作和演出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他们上山下乡,在田间、民间采集并积累了大量的民族风格的创作素材,他至今创作的作品有26首,其中23首是钢琴作品。
《百鸟朝凤》原唢呐曲在节奏方面比较自由。钢琴曲删掉了原来唢呐曲的引子部分,中间插入了三部分的鸟鸣声,使钢琴作品《百鸟朝凤》变成了五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春回大地”、“林间嬉戏”、“莺歌燕舞”、“欢乐歌舞”、“并翅凌空”,这几个部分交相辉映,相辅相成,给予演奏者极大的发挥空间,又因为它民族化的结构特点,也使得钢琴这件西洋乐器在中国基层群众中渐渐地普及起来。
1.二度音程的运用
“中国的传统调式决定了与西洋的大小调式中的大小三和弦、大小七和弦是不匹配的,因此为了削弱这样的西洋和声色彩,就得在三度和弦的基础上附加音或者省略音,这样就使和声的应用变得灵活多样了”[1]。所以它可以是四度的,也可以是二度的。二度音程的和声效果紧张密切,因此就有很多中国的作曲家用二度音程来营造热烈欢快喧哗的场面,作曲家王建中在《百鸟朝凤》当中也这样描写:见谱例1。
在这段对鸟鸣声的描写中,作者大量的运用了小二度,并且多次重复渐强,声音庞杂,增添了许多形象感与层次感,像是百鸟集会,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甚是热闹。
2.四度音程的运用
“四五度的和弦平行进行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的自然音程相符合。这样的和声给人以空旷的听觉效果,犹如中国传统山水画或是古典文学带给人的想象一般,王建中先生在描写树林中鸟叫的声音时便采用了这种四五度的和声组织:见谱例2。
谱例1:
谱例2:
这段的伴奏声部便采用了五度的和声组织,这种和声色彩使得乐曲更为流畅协调,还有一种中国古代空灵幽远的意境。
由于《百鸟朝凤》是钢琴改编曲,所以在改编的钢琴曲中也模仿了大量的民族器乐音色,比如唢呐的倚音、打音、颤音、花舌音以及中国民族打击乐器梆子等等。
比如原唢呐曲的第一句,各种吹奏技巧的标记一目了然,(见谱例3)中的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sol”,它就是加了前倚音;第三小节的第一个音“升fa”运用花舌音的吹走技巧,它上面的记号为花舌音记号,第二拍fa音上面标记的向下箭头在民族器乐乐谱中称为下滑音。
改编成钢琴曲后(见谱例4),还是沿用了原来的旋律,并且乐曲第一小节开头的小二度前倚音也完好的保留了下来,而原曲中第三小节第二拍fa音上的下滑音变成了钢琴曲中的短颤音,声音短促有力,具有颗粒性,充分表达出唢呐曲的民族韵味。
谱例3:
谱例4:
纵观全曲我们可以看出,王建中为了使这首钢琴作品更加接近中国传统风格,大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二度与四度和声,乐曲中对各种民族器乐的音色模仿使这首乐曲散发出浓郁的民族神韵。
力度也就是强弱,演奏家通过用自己的手指,手掌,手腕,胳臂甚至全身的不同力量来表现乐曲的层次,使得乐曲更富有表现力和趣味。
乐曲从88小节起,出现了大量地模仿鸟鸣声的小乐段。
谱例5:
从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声鸟叫是从ppp的力度上开始的,所以在演奏的时候我们要竭尽全力的使乐曲尽量的弱下来,再开始演奏布谷鸟的鸣叫声。弹奏时两种同样的音型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要弹出不同的力度色彩,第一声极弱(pp),那么第二声的鸟叫就应该比第一声再稍微强一点(mp),第三声再弱下来(p),到后面再强。弹奏时一定要注意乐曲的气息,根据乐句设计力度,把那种由远及近,从飘渺到清晰的意境弹出来,这样就不会使乐曲枯燥乏味,反而会显得灵气动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乐段左手的力度层次,我认为左手是模仿树叶沙沙响的音型,不必要弹的特别清晰,力度也不要有明显的对比,可以根据右手稍稍变化,但总体的力度还是控制在mp比较好。
这部作品有个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对于鸟鸣声的描写,这些鸟鸣声使得乐曲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我们必须把握好演奏好这些鸟鸣声的力度对比,才会使这些鸟鸣声不只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惊人的表演艺术。
钢琴是从欧洲传入的键盘乐器,发音清晰绝对,因此许多中国乐器的奏出的滑音、颤音、花音的音乐效果与钢琴的音响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作为钢琴改编曲,如何能在钢琴上发出与民族器乐相似的音色来呢,这就取决于我们的触键方法。
作品的第一段描写了凤凰的庄严仪态,有王者风范,所以一开始就是大的和弦进行,乐句的重拍由八度和弦奏出,平稳踏实,装饰音的出现则是模仿了唢呐滑音的效果。为了更好的表现这种坚实有力的音响效果,我们不能用一般弹奏和弦的触键方法来弹奏。
演奏者可以先感受一下皮球弹跳的感觉,然后再开始慢慢练习。弹奏的时候手指不要离琴键太高,尽量贴着琴键。不建议垂直触键法,最好使用水平触键法,但是手掌不要塌陷,这样弹奏出来的和弦音色就不会太尖锐。此外,在弹奏的同时,手腕不要僵要有弹性,同时把力量放下来,在附点音型出现的时候,可以呼吸一下,再慢慢地下键,这样音色就会饱满结实,充满生命力。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同音和弦反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设计好力度进行,先是从弱开始,用手掌的力量即可,再慢慢地渐强,加上胳臂和身体的重量,使音色加深加厚,以期达到作者预想的效果。
俗话说:踏板是钢琴的灵魂。我们要想完美地诠释一首钢琴作品,不仅需要精湛娴熟的钢琴技巧,还需要恰当巧妙地运用踏板来增添钢琴的色彩。由于《百鸟朝凤》这部作品是由民族器乐曲改编而成的,所以在踏板的使用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模仿各种鸟鸣声的踏板运用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例如:
谱例6:
这两小节的旋律节选自乐曲第二段的中间,从低声部带有波音记号的F音开始便是一段主旋律,就仿佛两只鸟儿在幸福的歌唱。这一段旋律我认为应该加上左踏板(弱音踏板),一方面是为了与前面音色明亮的段落形成明暗对比,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段旋律的歌唱性比较强,音色应该更加柔美一点,这样能更好的把后半段鸟儿集会热闹的段落烘托出来。如:
谱例7:
这段旋律描绘了在幽静的山谷中鸟儿鸣叫的声音,音色灵巧清脆,还带有一点回音。在演奏的过程中对踏板的使用要非常的传神。在弹奏这段时,应该这样设计踏板:在二分音符的颤音后使用一个长踏板,然后开始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同音重复,到第二拍重复的时候慢慢地踩上左踏板,由浅到深,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十六分音符重复完毕,旨在营造一种空山鸟语的意境。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颤音来模仿唢呐中的“花舌音”,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旋律走向就像是一只鸟召唤来了一群鸟然后鸟鸣声消失的场景。所以它的踏板使用是旋律一开始就同时踩下左右踏板,随着力度的渐强到中间第三个附点音型的时候慢慢放掉左踏板,然后在旋律结束处的长颤音时又一次慢慢地踩住左踏板,营造出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就《百鸟朝凤》这一乐曲而言,根据不同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踏板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因为这样,音乐才不会千篇一律,使听众每次听到都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