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荣,刘 勇,刘晓莉,文 军
(1.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1;2.成都树德中学,四川 成都 610091)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高校承担着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型人才的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了贯彻这一观点,同时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思政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
课程思政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交叉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结合学院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现状问题与实践路径”为研究主题,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剖析了现状、问题及成因,着力解决学院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的内涵价值认识、实践路径策略与创新等问题,为高校开展落实课程思政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及理性认知与实践策略指导。
从科学内涵的发展来看,课程思政并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经历了“学校育人—课程育人—课程德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演变过程,一脉相承而来。从21世纪开始,课程思政逐渐流行起来,而上海也率先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特点,着眼“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
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课程思政具有全面性,不是只作用于某一门课程,而是基于所有课程,根据课程类型的特点,以不同的作用方式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任务和目标上具有共同性、方向和功能上又有一致性、内容和要求上保持高度的契合性[4]。课程思政是对以往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脱节、课程德育资源利用不足、三全育人机制不够健全等弊端的纠正;是对思政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落实和保证[5]。因此,无论是对加强党在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还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教育价值。
面向高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线上调研,通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中发现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中的问题。具体调查主要通过召集座谈会和发布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座谈会讨论关于课程思政在实行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具体实行的一些建议;使用问卷星发布问卷,针对性统计老师和同学对于课程思政的具体想法。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价值认同、问题建议等设计。为了区分不同身份对于课程思政的观点,问卷分为教师和学生两版。针对教师问卷主要包括对于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态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情况等21个问题。而学生问卷内容则包括各类课程对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等17个问题。座谈会参会老师有53余人,每人就自身情况至少给出1条意见,共收集意见建议109条。参与问卷星问卷调查的有效问卷共计5246份,其中教师312份,学生4934份。
3.2.1 喜欢的课程类型
在六类课程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专业课,其次是思政课(图1)。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实施课程思政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图1 学生喜欢的课程类型
3.2.2 各类课程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作用
问卷调查发现,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分别有69.33%、68.42%和76.75%的受访学生认为该课程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和启发有较大影响或很大影响(图2)。这说明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肯定以及课程思政在个人“三观”形成方面的影响和启发作用是显著的。
图2 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以及思政课程对学生“三观”影响和启发的认同度
对于具体的专业来说,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认同度也各有不同。通过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作用认同度差异,观测当前专业课程思政的认同度,分析哪些专业可能更便于实施课程思政。数据显示,财经类、物流类、汽车类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认同度较高(图3)。这说明,课程思政不能一概而论,要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特色有区别地进行,实施符合自己专业的课程思政[6]。
图3 不同专业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作用认同度差异雷达
3.2.4 学生对思政教育期望度及教育形式分析
问卷统计了学生对老师在专业课程中讲解社会热点或科技前沿的期望,以期体现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期望。其中,有76.49%的受访学生表示希望老师在专业课程中讲解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图4a)。这说明学生对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是持欢迎和期望态度的。以何种有效的形式进行讲解变成了最大的问题。就此,问卷还分析了关于思政课程学生最期待的教育形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46.84%的受访学生认为案例故事是对他们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形式或内容,其次是理论知识(21.94%)(图4b)。
图4 专业课程中讲解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的期望度以及期待的形式
3.3.1 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度及认同度
调查数据显示,在填写问卷之前,对课程思政“比较了解”的比例最高,占53.33%;“非常了解”和“不太了解”分别占比11.11%和6.67%(图5a)。而认同度调查数据则显示,91.11%认为“需要,有利于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仅8.89%认为“只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等中进行教育引导即可,专业课程应保持价值中立”[7](图5b)。这充分表明了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高认同度,而相关的宣传还需要加强,增加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了解度。
图5 对课程思政的了解度及认同度
3.3.2 大学课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关系及其对学生价值观方面起到的作用
从图6a可以发现,84.44%的教师认为,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根本,价值引领是核心,对于培养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大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方面做到的作用的调查中发现95.56%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价值观还不稳定、不成熟,课程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图6b)。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观引领的认同,也就说明了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图6 大学课程对学生价值观方面起到的作用
3.3.3 如何看待“课堂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在面对课程中的正确政治方向上,教师大体呈现2种观点,一种认为“正确,无论自己持什么样的观点,在课堂上都应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占比68.89%);另一种认为“辩证分析,要让学生知道社会存在问题,也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信心”(占比28.89%)(图7)。针对教育“培养什么学生、怎样培养学生、为谁培养学生”的认识并没有一个集中体现,这也阻碍教师将课程与思政相结合。通过调查发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清晰的价值引领目标实施课程思政的老师仅有46.67%,不足总体的一半。这也就说明,虽然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目标或作用是认同的,但是在实施教学时,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只有解决了这些障碍,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行。
图7 如何看待“课堂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3.3.4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工、团委教师以及思想政治课的协同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协同合作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数据统计,82.22%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工、团委的教师之间有过多种形式的协同;37.78%的教师能够“比较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向和内容,并能做到与之呼应”(图8)。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认识、思政课程的引领作用以及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图8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工、团委教师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情况
3.3.5 开展课程思政的顾虑
最后,分析了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其中,有53.33%的教师认为不知道课程中有哪些地方可以挖掘或融入思政元素;48.89%的担心课程会“泛思政化”;另外,担心有心无力,没有好的机制和平台保障和推动实施占51.11%;担心没有好的制度和激励措施为40%(图9)。综合数据说明,课程思政在以上4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也映射出除去这4个问题,还有更多的顾虑需要提出来并解决。开展课程思政的道路较长而有阻力,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
图9 开展课程思政的顾虑
综合学生和教师问卷调查及现场座谈会等材料,可以对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概述如下:
(1)课程思政应该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引入“课程思政”元素。
(2)多数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正确的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思政教育。
(3)保障和协同机制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在如何激发专业课教师探索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以及思政课教师指导参与课程思政的内在动力方面,没有一定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另外,实施课程思政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教师等之间,还缺乏协同机制。
从总体上看,课程思政的实践还处于前期自主探索阶段,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指导,无论是在认知还是在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方法策略,实践成效还不明显。
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认为当前课程思政在推行过程中存在4个问题,分别是统筹规划不够、意识能力不强、研究培训不足、保障机制不全。
(1)作为近几年提出来的新概念,学校大力推广课程思政,并发布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是职责分工、路径方法、实施步骤、成效评价等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标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一致的逻辑,也没有形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指导性文件。另外,教学单位没有针对课程思政实施明确的指导思想、具体路径、操作策略。
(2)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一方面,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深入。教师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一系列会议、讲话及文件精神领悟不够,不能真正理解实施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和政治功能,无法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缺乏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实施课程思政,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教学方法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暴露了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课的基础,无法参与、指导或引领思政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取及教学实施等。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也缺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难以将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影响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
(3)理论和实践研究培训不足。研究和培训学习是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兴概念,即便是走在最前列的上海高校,课程思政也尚处于探索之中,不足以用于指导实践,限制了针对教师培训学习、指导交流的机会。
(4)缺少明确的激励机制。目前,教师以自发研究实践为主,缺少经费、时间、绩效等保障支持和激励措施,难以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协同配合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课程思政专项工作的协同机制,教务处、学生处、思政部、通识部、二级学院、普通教师,这些部门和主体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职责、任务、分工不明确,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资源未能实现共享。
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结合本身实际情况,提出了4种解决办法,包括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区分不同课程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扭住“三性一力”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以及紧扣“三教三学”推进通识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1)做好各层面实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要做好顶层设计就在于,正确处理好推进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体系之间的内在关系,处理好教务处、学生处、思政部及各教学单位的职能划分和工作任务。紧扣“三教三学”推进通识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认真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另外,基于学科和专业特点探索课程思政不同的实践策略,并且基于教学原理系统地思考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建立培训学习机制,校内外结合,教师相互配合,做到厘清认识、端正态度、提高能力。二是要建立协作机制,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教学单位之间、专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以制度形式明确职责、固化协作流程。三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要在时间、经费、精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为教师创造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条件。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果建立在教师自发自觉的基础上,都是不可持续的。要将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等深度融合,与教师评优、评教、工作量计算、绩效考核等工作结合,激发教师参与动力。
(3)区分不同课程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标准,学校所有课程可以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自然科学课程)[8]。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各专业课程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培育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知信行合一的人才。处理好不同课程之间的功能关系,以思政课为价值引领,利用通识课浸润思想,专业课深化拓展,彼此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形成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图10)。
图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功能结构
(4)扭住“三性一力”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所谓“三性一力”即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以及亲和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所提出的[9]。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好的思政课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准,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的重要指向。而良好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思政课“活起来”和“火起来”的关键,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授课艺术的不断创新来实现。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期待新发展,“三性一力”的提出为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5)紧扣“三教三学”推进思政教育实践。“三教三学”即教师、教材、教学以及学生、学科、学院。基于学科,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原理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基础》为例,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学习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国际贸易的环境与政策,熟悉签订、履行进出口合同等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政内容,体现坚持四个自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树立诚信守法、和谐上进、创新等意识精神,适时地切入思政元素,起到“用心插柳,润物无声”的功效(表1)。
表1 《国际贸易基础》课程思政模块化设计
本研究以高校为对象,探索了课程思政的推行现状,发现了存在统筹规划不够、意识能力不强、研究培训不足、保障机制不全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就要做好各层面实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正确区分不同课程类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扭住“三性一力”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以及紧扣“三教三学”推进通识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积极探索各类课程教学与政治元素融合的基本规律和途径,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都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