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陈学元
提起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篇幅庞大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其次或许是他的一些小品或舞曲。只有再往下听,很多音乐爱好者可能才会想到他还作有二十多首变奏曲。自1802年起,贝多芬的变奏曲创作日趋成熟,那时他的变奏曲多半采用自己创作的主题。在这些规模不可小觑的变奏曲中,颇为著名的有1802年创作的《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Op.35)、1806年创作的《C小调三十二首变奏曲》(WoO. 80)以及1823年创作的《C大调迪亚贝里变奏曲》(Op.120)。
2020 年早些时候,我购得了一张由儿玉麻里(Mari Kodama)演奏、Pentatone出版的唱片《万花筒:贝多芬改编作品》(Kaleidoscope:Beethoven Transcriptions)。我惊讶地发现,册子目录上有一处竟然标上了“World-Premiere Recording”字样,这才知道原来贝多芬还有一首《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主题变奏曲》(Theme and Variations on Mozart’s Clarinet Quintet KV 581)的首次出版录音。很有可能是该部作品未被当今出版商挖掘出来再版,因此鲜有人知。借此,我有理由相信,当年DG出版的八十七张贝多芬作品全集(Beethoven Complete Edition),或是其他唱片公司出版的套装,可能都未收录贝多芬的这首变奏曲,至少很多版本的乐谱中均未收录此曲。
虽然这部作品没得到关注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借着乐谱那发黄的纸一探究竟。根据查阅的准确信息,我们可以发现,该部作品于1812年在爱丁堡的一家Muir,Wood & Co.出版社出版。若依据出版时间与创作时间相近的原则推断,这首变奏曲属于贝多芬中后期创作的作品。全曲共有六个变奏,与莫扎特原作部分片段的创作手法相仿,如主题和开始的两个变奏听上去更像是对原作的钢琴化移植;同时,两者都在第三变奏转为A小调;在第四变奏中,贝多芬基本保持了莫扎特原作中上下音区翻越的琶音进行,非常炫技,保留了原作中的华丽性。但就整体而言,贝多芬所作的变奏曲要比莫扎特的更华丽、厚重一些。
01 儿玉麻里演奏的《万花筒:贝多芬改编作品》唱片封面
02 贝多芬《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主题变奏曲》首版扉页
至于演奏家,音乐爱好者应该并不陌生。儿玉麻里出生于大阪,成长于巴黎,是享誉世界的国际钢琴家。她曾在巴黎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室内乐,后前往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进行演出。她演奏的曲目广泛,几年前完整录制出版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CD。她的演奏风格有力而典雅,细腻动人,以音乐性和明晰的艺术鉴赏力著称,还经常与丈夫——著名指挥家长野健合作录音。
这张唱片同时收录了其他几位作曲家改编的贝多芬作品,如圣-桑改编的贝多芬《第六弦乐四重奏》和《第七弦乐四重奏》,巴拉基列夫改编的贝多芬《第八弦乐四重奏》和《第十三弦乐四重奏》,以及穆索尔斯基改编的贝多芬《第十六弦乐四重奏》。在这张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奏家对贝多芬的评价。对于儿玉麻里来说,可能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贝多芬那样让她印象深刻。这位独特的作曲家已经陪伴了她数十年,她自幼时起就开始演奏贝多芬的音乐,至今仍然在音乐会上演奏。儿玉麻里经常说,她与贝多芬同住,听他的声音,试图了解他更多,弄清他作品的深层次和复杂性及其直接影响的含义。
《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主题变奏曲》(K.581)第四乐章主题
为了了解贝多芬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次儿玉麻里选择了录制其他作曲家改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的选段,这是她找到理解贝多芬及其音乐的新方法。首先,贝多芬的这些弦乐四重奏改编版都是用钢琴来演奏,这使她可以用不同于原作的方式去理解它们;其次,她可以跟随那些一直在找寻贝多芬创作奥秘的作曲家的脚步,按图索骥,与他们一起接近贝多芬,以便能更全面地了解贝多芬。这些“诗意性”的改编作品,使她能够了解这三位作曲家是如何准确地理解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中的精髓。在三位作曲家改编作品的帮助下,她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贝多芬音乐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贝多芬内心一直不屈不挠与命运抗衡、献身音乐的思想和精神。在儿玉麻里看来,演奏这些作曲家的改编曲使她有机会询问——即使不是直接询问贝多芬本人,至少也是询问圣-桑、穆索尔斯基或巴拉基列夫——他们对贝多芬的看法。他们笔墨下的音符无疑会让她对贝多芬有更进一步、更深层的了解,甚至是全新的认识。
尽管“2020贝多芬年”已经结束,但在全球新冠病毒的肆虐下,人们仍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于贝多芬的学习、研究、出版、改编、演绎、录制等工作从未停歇。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首贝多芬“献给”他少时一直崇拜的老师莫扎特的变奏曲,连同他所作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变奏曲、钢琴小品,甚至弦乐四重奏、交响曲等,都作为音乐文献中最璀璨的“万花筒”,全部献给了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