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1983),医学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1929年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也是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她一生中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
走上治病救人的道路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背景下,她得到了家里支持,拥有了学习的机会。1921年,林巧稚去参加北京协和医院的考试。在最后一场英语笔试时,一名同学突然中暑晕倒,林巧稚放下笔,将她扶到阴凉处祛暑。待同学无恙后,林巧稚才回到考场,可这时考试已经结束。林巧稚无奈之下只能将未完成的答卷交上去。她本以为这次考试没有希望了,但最终,协和医院的老师被林巧稚救人的义举打动,同意录取林巧稚。监考的考官还写了一段话附在卷子后面:(林巧稚)遇见事情不慌不忙,立刻有决断,还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后来,林巧稚入学协和医院并在妇产科实习,她深感妇产科对女大夫的需要,林巧稚坚定地选择了学习当时比较冷门的妇产科专业。1929年林巧稚毕业,进入协和医院工作。
不弃祖国,继续坚守
进入协和医院工作后,林巧稚常常投身在手术台上和产房中。有人感叹她辛苦,林巧稚却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还有一次,有人和她谈起婚姻之事,她答道:“唯一的那部伴侣就是床头的那部电话,我永远都是值班室医生。” 这也成为了林巧稚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诺言。后来,林巧稚不再担任住院医师,但她仍心系患者,让值班医生和护士第一时间通知她病人病情的不良转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院受到影响而关闭。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麦克斯维尔邀请林巧稚前往英国避难,而林巧稚却谢绝了麦克斯维尔的邀请,留在北京继续救治伤病,因为她不想在国家危亡时离弃祖国。于是,她租了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继续迎接着一个个新生命的到来。一个雨夜,一位产妇难产,林巧稚冒着大雨赶到产妇家中,撒草木灰、铺被单、准备热水……她完全没有顾及自己被雨淋得湿透了。终于,产妇顺利生产,母子平安。林巧稚看着家中环境,家徒四壁,她再次谢绝了出诊费用。不仅如此,临走时她还拿出几张钞票放在炕头上,让产妇的丈夫给刚生产完的产妇补补身子。
大胆探索,治愈新生儿溶血病患者
1962年,林巧稚收到了一封让她犯难的信。这是一封从内蒙古寄来的求助信,信中说她目前怀了第五胎,前四胎都没活成,第二到第四胎都是出生后胎儿发黄而夭折的。这位孕妇在信中恳求林巧稚救救她腹中的孩子。根据信中的描述,林巧稚判断是新生儿溶血病导致的夭折。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母子之间因为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疾病。当时,这种疾病在国内尚无存活的先例,连国际上也罕有痊愈的记载。面对这位孕妇的情况,林巧稚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束手无策。于是,林巧稚回信建议这位孕妇就地生产、就地治疗为好。
这位不幸的母亲收到林巧稚的回信后,又不断地给林巧稚写信,请求她拯救这个生命。面对这一封封的来信,林巧稚彻夜难眠,她最终决定尝试拯救这对母子。她跑遍了全北京市的图书馆、查遍了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询问专家意见,搜寻有关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资料……了解清楚后,林巧稚决定采用婴儿脐带血换血的方法,她组织各科专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并要求亲自操刀。
万事俱备,终于迎来了生产的那天。当时,刚出生的男婴不到3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也越来越差。时间等不得,林巧稚大胆决定给新生儿进行全身换血。在林巧稚的指导下,医生按照每分钟抽出15毫升病血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外加补进钙液进行操作。5个小时后,400毫升的新鲜血液才慢慢全部输入婴儿体内,婴儿的肤色也由黄转红。为了避免再次发作,林巧稚又给婴儿连续做了两次换血。这时,孩子全身黄疸才明显消退。手术总算取得了成功。之后,林巧稚在病房守了整整七天,直到母子二人都性命无忧。
成为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曾对实习医生说:“当一个医生,首先要知道责任重大。产妇或者病人进了医院,就把她的整个生命交给了我们,我们要把她们当作亲姐妹,从每件细微的小事上做起,体贴和关怀她们……”林巧稚给那些刚进妇产科的实习医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规矩:要做一个称职的妇产科大夫,首先得接生100个婴儿。她认为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敏锐地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突然出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谁,都要先接生100个孩子并做好详细记录,然后才能去做其他技术更为复杂的工作。这个看似古板、机械、单调的规矩其实是想让实习医生明白: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促进才干的增长。
有一次,林巧稚看实习医生写的产妇分娩的观察记录,她对那些写着“阵痛,宫缩,宫颈口扩大,羊水流出,露胎盘,接胎盘……”的实习生都不满意,而给其中一个额外写着“产妇的额头冒出来豆粒大的汗珠”的实习生打了满分。学生大为不解,林巧稚说:“只有看到这一点,你才能学会怎样关心产妇、体贴产妇;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妇产科医生。”
病痛中仍不忘工作
1978年,林巧稚在北欧访问时突然病倒,并被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本可以留在国外治疗的林巧稚却坚持回中国,她说:“我知道我病得不轻,但靠药物是治不好我的病的。我需要的是祖国的阳光、空气和水。”
1980年,林巧稚再次住進了医院。专家会诊时,林巧稚激动地说道:“把我一个人困在病房里,我受不了!我是离不开我的岗位的,没有工作,我一刻也活不下去。”她的嘴唇不停地颤抖,一只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了床单。
1983年,林巧稚在昏睡中仍喃喃呓语:“快拿来,产钳,产钳……” 不久后,她便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1]张清平.林巧稚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
[2]谢姣.万婴之母:林巧稚[J].中国医学人文,2018,4(4):2.
[3]严仁英.怀念《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林巧稚教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8):458-458.
[4]黄顺通.林巧稚与计划生育:纪念林巧稚百年诞辰[J].福建党史月刊,2001(12):12-13.
[5]郎景和.学习林巧稚的医学思想:纪念林巧稚教授诞辰95周年[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6 (12):53-54.
3984500338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