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重口味的欧美豪车,雷克萨斯清新雅致。不可否认,这种反差就是一种文化的呈现,可以视为“清淡玄理,无为隐逸”的回归,这是东方特有的文化境界。
雷克萨斯为何能把文化做成了价值观?这是圈内很关注的话题。原因不外乎雷克萨斯是当下最热议的豪车品牌之一,其次是它的性能品质无人不赞,更重要的是它的调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形成一种“现象”。
我关注到,这种“现象”不是单纯的口碑,而是一种文化的接受。有不少人聊到买车时,很自然地会做一番比较。转了一圈之后发现,人们现在看中的并非是品牌,而是文化,其中雷克萨斯的命中率很高。这是一种趋势,或是对比过往和当下之后产生的理性选择。为什么?宽泛地说是价值提升,具体地看就是讲究品位。
汽车消费的前世代被Z世代所迭代。这种无奈并不是审美疲劳和心理厌倦那么简单,而是后浪的全新观念冲击所致,属于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如同年轻人拒绝红木家具,并不是他们不识货,而是文化不配位,他们有了自我意识的文明表达。尽管现在豪车有新老之分,各家都在打“年轻牌”,试图往“新”字上靠,问题是,真正的“新”并不是靠涂饰所能掩饰或敷衍,而是需要文化来支撑。
那么,如何看当下的豪车文化?来自主流的声音认为,“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其核心就是“脱离对物质的执念”,重新认识自己,找回对自己的了解和信任。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观察,人们对中年油腻的反感,不屑小鲜肉的轻浮,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化审美悄然兴起,开始对粗俗文化说不了。
回到汽车消费上同样如此。当下油腻感重的豪车正在被边缘化,那种脂粉味浓的豪车也正在失去吸引力,倒是去物质化的“新豪华”,因带有原生力的冲击而备受关注。原因很简单,在数字化当道的当下,“科技定义豪华”被奉为圭臬。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9 年数据来看,中国(不计港、澳、台地区)有14 座城市跨入人均GDP 2 万美元这道门槛,覆盖1.4 亿人口。按照国际标准,GDP 超过2 万美元,算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但这个标准仅仅是最低标准。理论上讲,中国的一线城市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北上广深)。上海业已跻身世界发达城市之一,在总部经济中仅次于巴黎、纽约、伦敦。这些数据表明,中国新中产阶层正是豪车消费的主体,他们代表了新的消费文化,已不再被固有的消费思维所束缚,愿意选择更为自主、多元、独立的生活方式。
对照上述分析,雷克萨斯很自然地与传统豪车有所区隔,带来的不仅是科技的豪华,还是有温度的豪华。相对而言,雷克萨斯的车型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技术呈现都遵循“情感与温度之于人的意义”,赋予汽车“生命体征”,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且润物细无声。在风格上也有别于西方的审美,在表达上更接近含蓄,却又不失新潮。由此产生了一种“低调的奢华”,暗合了一种“谦而不虚”的文化、一种士人的风度。
不少人看中雷克萨斯就是出自这种内心的需求。用上海人的话说,这就是调性,做人要低调,做事有腔调,生活有品位。这也是雷克萨斯所主张的“兼融之道”,蕴含了东方智慧、处世之道。有一位车主曾这样对我说,开雷克萨斯有一种淡定,不招摇,不掉份。这种感觉很符合新中产的心理诉求。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审视,雷克萨斯是目前豪车中最纯真的品牌之一,这倒不是因为全进口,而是因为车的设计和布置有着细腻周到的原味,有一种量身定制的亲切感,一点都没有水土不服的感觉。从体验的角度看,这也是没有槽点的车,服务至上,让用户宾至如归,颇有价值感。
相对于重口味的欧美豪车,雷克萨斯清新雅致。不可否认,这种反差就是一种文化的呈现,可以视为“清淡玄理,无为隐逸”的回归,这是东方特有的文化境界。调查显示,雷克萨斯的车主相对单纯,理性消费占居多数,其中不乏当下“士人”,当然也有不少年轻者,因先见而感动。透过此现象,可以感受到时代的价值在提升,这表明未来是一个过剩的时代,物质会过剩,内容也会过剩。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都需要选择有用且优质的信息。从这样的角度看,雷克萨斯走俏的深层原因就是其文化配位契合了“击败对手与我无关”的时代趋势。
我曾问过雷克萨斯人生电影《说不出来的故事》的创意灵感来自哪里?知情人士告诉我,产生于雷克萨斯本身。影片因为真实而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让说不出来的爱深埋于彼此,变得含蓄而深沉,持续有温度,优雅且富有诗意。同样,在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雷克萨斯又推出了新一部人生电影《任务》,“无论科技走得有多远,爱永远陪着你”,释放出“爱是科技的归宿”的温情,化解了思念,重拾了美好。
我想,这就是雷克萨斯所主张的“有温度的豪华”,让产品成为“生活者”的载体,而不是消费者的工具。这种理念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一种物化的文化输出,就像中国的园林,在风雅质朴中释放出文心与修养,体验生活的所思所想所为。文化可以是一种文明和价值观,可以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如果说雷克萨斯曾是豪车中的橄榄枝的话,那么今天则是脱颖而出的一朵茉莉,把文化做成了价值观。
颜光明
资深媒体人著名汽车记者
从1985年就开始与汽车行业接触并从事新闻写作,曾先后对汽车业界重大事件做过深度报道。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变化,并参与一些软课题的研究。著有《轮上风流》、《大国汽车》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