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萍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策略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上联中道出了窗外风萧萧、雨蒙蒙,窗内书声朗朗、其乐融融的情景。那声声入耳的读书声,引起了多少人对菁菁校园的向往。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朗读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但怎样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有效指导朗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平时的做法。
第一部曲 初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要读好课文,就要打好朗读基本功。初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的第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清楚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
策略一 动情范读,让学生想读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课文朗读的“金钥匙”。在教学中,我总是设计好整体的朗读基调,通过范读,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个学生进行“辐射”,使学生受到感染,并产生和老师读得一样好的兴趣。
[案学案例] 《秋天的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秋天的雨景。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秋天的雨景图,配乐《秋日私语》钢琴曲,师范读全文)
师: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说说吧。
师:你们说得多好啊!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孩子们带入了秋天的雨中,体验到了秋天的美好,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起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策略二 规范读音,让学生会读
读准字音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为没有“正确”,不可能“流利”;没有“流利”,不可能“有感情”。一旦學生字音读错,那么即使他的朗读再精彩,也无法真正打动人!只有扎扎实实落实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才能预约下一步的精彩。
[教学案例] 《匆匆》教学片断
师: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身感觉难读的句子。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师:有两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听出来了吗?
生:“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读成了“他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他把“旋转(zhuàn)”读成了“旋转(zhuǎn)”。
师:听得真认真,这是一个多音字。什么时候念“转(zhuǎn)”?
生:婉转。
生:转身。
生:辗转反侧。
师:在这里读“旋转(zhuàn)”。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注意。“新来的日子的影儿”,这个儿化音咱们深圳的同学可能比较难读。听老师示范一遍。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指名读,教师再纠正。
教学时要注意把学生读错的字,发音不准的字,随时严格地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变调、轻声、儿化音、语气助词等。平时我们要让学生多积累字音,变调,轻声,儿化等知识。
策略三 读出节奏,让学生敢读
在朗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唱读,所以要认真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的语气和停顿,停顿是朗读时有声语言进行中在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层次之间的间歇。注意词语之间的读
法,可防止和纠正唱读的毛病。
[教学案例] 《长相思》教学片断
师: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语文教学很强调朗读的指导,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读出节奏,凸显语文的本位特点。笔者在指导朗读时没有用架空的“读得真好”这样的评价语言,而是用“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时,哪个地方停顿了?”“他在读‘夜深千帐灯’时,哪个地方又停顿了?”这样极具指导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接近文本、倾听他人,同时获得具体的朗读指导,这样学生才能读得“有板有眼”。
第二部曲 品读—轻拢慢捻抹复挑
古人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朗读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课文内容有不同的表情。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情节朗读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加强自己的朗读指导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充分突现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朗读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笔者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品味的朗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策略一 技巧指导,让学生善读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主要是对重音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对朗读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是朗读好的基础,而掌握朗读技能却是朗读好的保证。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基本的朗读技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技巧来表情达意。通过轻、重、高、低的语调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根据课文的内容决定朗读的速度,一般紧急、热烈、愉快、兴奋的内容要读得快一些,庄严、沉痛、平静、悲伤的内容要读得慢一些;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一种特殊意义,可以通过延长或缩短停顿时间来增强感染力。
[教学案例] 《火烧云》教学片断
师:刚才同学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读得很投入。不少同学笑眯眯的,似乎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好,我们就像刚才那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一直”的读音稍微地拖长,并能适当地突出“烧到”一词,让人仿佛看到了天上的云像火一样燃烧着、蔓延着。不过就是描写火烧云色彩很多、很美的词语读得不够味。大家练读一下,一定会读好的。(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好极了!对,就像这样处理,“都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读得稍重一点,语速稍慢一点。特别是能通过轻轻地摇头来表现颜色的多,真不简单。可是我觉得4个“一会儿”读得稍显平淡。像这样的句式是不是要有点起伏,逐渐快一点,以渲染颜色变化快。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生读。)
师:哎呀,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好,我们现在一起来读这一段,边读边想,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齐读。)
师:火烧云真美,色彩变化太奇妙了!老师是从你们读课文时的表情中看到的,从你们读课文的语气、语调中感觉到的。只要能像这样用“心”去读书,同学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对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点拨,让学生用声音来传达作品的丰富细腻的情感。而当学生学会如此丰富多彩的朗读手法并不断加以运用时,增长的不仅仅是朗读技巧。
策略二 形式多样,让学生乐读
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准读好文章,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想象读、引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几种重要朗读形式,这几种形式不仅可以分别使用,也可在课堂上交替或交叉使用,教师应针对课文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适合学生实际且实效突出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案例] 《詹天佑》教学片断
《詹天佑》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
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个句子简单凝练,意蕴深刻。笔者对这个句子做了这样的处理:
师:孩子们,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当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
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课件出示搜集的资料)读着屏幕上的文字,你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了吗?了解到了这些,你再来读读这段话,你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自己读读,读出心中的感受。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当资金短缺,铁路修筑被迫中断的时候,詹天佑总是
想——
生1读。
师:当帝国主义者打扮成猎人的模样,想看中国人出洋相的时候,詹天佑总是想——
生2读。
师:当皇亲国戚来阻挠的时候,他总是想,一起读——
生齐读。
师: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时,他总是想——
生齐读。
如此引读的设计,教师不同的诉说、几方面的例证,仿佛用电影中的蒙太奇的手法帮助学生建立情境——詹天佑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京张铁路的建设的。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反复读着这个句子,反复推敲语言点,这使他们原本对文本比较苍白的感受被唤醒和激活,自身的情感被逐渐调试到极富震撼力的状态上来。
策略三 阳光评价,让学生悦读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学生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每逢听课,我都特别留意上课教师是如何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的。经过观察和实践,我发现,老师能否巧妙地运用朗读评价语,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是特别注重运用评价语激发学生的朗讀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案例] 《祖父的园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怎样的呢?读读描写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大声地、用心地读,要让老师听得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投入地读书,教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师:谁来读其中一个段落。其他同学用心去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去感受,这个园子是个怎样的园子,能不能用个词语来概括。
(一男生朗读第二段)
师:你读得有声有色,不但有感情,而且有表情。(对那男生)现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一段。
(生推荐一女生)
师:你推荐她总是有道理的,就让我们一起听听看。
(一女生朗读)
师:(夸奖地)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了,我好像就在这个园子里了。
师:(高兴地)啊,她有两点经验:一是要投入自己的感情,二要想象,仿佛自己看到园子里的景物。同学们像她一样,一要投入,二要想象,再自己练习读读。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这一根神奇的杠杆,使教师与学生真正互动起来,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精彩纷呈。读,尤其是朗读,是学生感悟语言、获取语言、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一味机械地读,决不能唤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共鸣。所以课堂上恰如其分的点拨与评价,如同叩击学生心灵的鼓点,让心灵与语言碰撞出一簇簇火花,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第三部曲 美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美读不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享受。美读能帮助孩子们咬文嚼字,培养语感,发展孩子们的语言;美读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美读能活跃孩子们的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美读还能使孩子们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从而更好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我们应强化“美读”的指导和训练,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充分地读,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发展思维能力。
策略一 静思默想,酝酿情感
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都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片断
师: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生认真读课文后自由汇报。)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仿佛看到了奔腾的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生1: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生2: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生3: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齐):知音!
师:(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生(齐):知音!
师:“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知音欢聚,一定是一个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快乐。(生深情读文。)
在学生熟读成诵及讲述自己读文的收获后,我引导学生情读、意读,进入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反复地引读,想象读,一步步酝酿学生的情感,并发酵成芬芳的美酒。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界上那个最懂你的人。因此,学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读才会散发出灵动的气息。
策略二 读书如见,感同身受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自古以来,阅读活动就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地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在作者的语言引导下,想象画面可以随之进入或久远或当下、或现实或虚幻的世界里,触摸人物的情感脉搏,聆听到作者藏匿于文字之下的心灵声音。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这种对语言画面情景的再造之力。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境,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更有助于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案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吗?看过电影上的慢镜头吗?
生:看过。
师:电影上的慢镜头就是让我们看得……
生:仔细。
师:是啊,電影上的慢镜头就是让我们看得更加仔细一些,更加真切一些。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心慢慢地回放,读──
(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来,请闭上眼睛,用心仔细地去看。(生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滩?
生:我看到了金黄柔软的沙滩。
师:是啊,可是孩子,这金黄柔软的沙滩你将再也看不到了。
师:来,你看到了怎样的耕地?
生:我看到了绿油油的耕地。
师:噢,那预示着丰收的耕地,可是孩子,这丰收的粮食你将再也享用不到了。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山脉,怎样的河流?
生:我看到了高耸的山脉,清澈的河流。
师:可是孩子,这高耸的山脉,这清澈的河流即将远你而去了!还有那闪闪发光的松针,那嗡嗡鸣叫的昆虫,以及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一切都即将不再属于我们印第安民族了。孩子们,此时此刻,作为印第安民族中的一员,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难过。
生:想哭的感觉。
生:多么恋恋不舍啊!
师:是啊,我们难过,我们想哭,我们恋恋不舍,这都是我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啊!来,孩子们,带着深深的眷恋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第二段。)
师:带着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读──-
(生有感情地再读课文第二段。)
正所谓“我口读我心”,当学生的脑海里有了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时,朗读在不经意间也变得“栩栩如生”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读书如见”,去想象、感受文本背后的画面,学生感同身受,唤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
策略三 内化吸收,升华情感
当学生汲取了生活或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并把它转化成一种美感的时候,它就是逐步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生活,提升了他们的美感水平,丰润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纯洁了他们的心灵,为他们将来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未来打好基础。
[教学案例] 《怀念母亲》教学片断
师: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师:同学们想一想,季羡林单是在寻找自己的生母吗?
生: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师:我们再来齐读《寻梦》的结尾,感受游子的爱国之心。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生: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正因为有了这崇高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这恨、这糊、这哭、这寻,构成了作者一生怀念母亲的心。读完这篇课文,感受了大师的这份伟大的真情,同学们想对季羡林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吗?让我们一起走近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季羡林(视频播放“感动中国”。)
齐读颁奖词,用崇敬与缅怀的声音读起来:季羡林——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结束语:季羡林——心在东方,根在中国!
师:出示课件《我的中国心》,在《我的中国心》音乐声中下课。
“有感情地朗读”之“情”从何而来?从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而來;从教师引发学生的丰富体验中而来。它既不是由“造情”而生,更不是矫情之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此处教师的细腻引领,使得学生得以能以意启读,以读悟情。
读到深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实践告诉我,“读”这一教学手段永远是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朗读正是要把死的文字还原成活的内容、形象、情感、色彩与场景,让学生通过感知来理解。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打好朗读基础,通过长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一定会提高的。
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吧,坚信,在你的努力下,你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语文教学新思维》杭州出版社2011年版
4、《朗读和朗读教学》于永正
5、《名师朗读指导艺术赏析》
6、《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