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理论的探索与演进

2021-03-08 06:21米亭
宁夏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共产党

米亭

摘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核心要义的民族复兴理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一理论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理论经历了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愿景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的发展阶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发展过程,呈现出继承、发展、超越的演进脉络,为夺取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现代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1-114-009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1](P3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国情对什么是民族复兴、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形成了民族复兴理论成果。回顧和梳理这一理论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不动摇,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民族复兴理论的探索过程:民族复兴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站起来”的政治前提下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民族复兴理论萌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对民族复兴理论的缘起、内涵、进程、方法等基本问题作了初步回答。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服章之美、文明之地”之义。1902年近代学者梁启超正式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一词,1917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提出“中华民族之复活”[2]概念,可以说是民族复兴理论的最早自觉导引。1932年,我国近现代学者张君劢创办《再生》杂志,将“中华民族复兴”作为办刊宗旨,并撰写多篇以民族复兴为主题的文章,呼吁要唤起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力”以拯救民族危亡。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时期,毛泽东身感民族压迫和民不聊生的屈辱与痛苦,在《民众的大联合(三)》一文中深切表达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遗憾和实现民族振兴的雄心壮志。“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压迫愈深,反动愈大,蓄之即久,其发必速。我敢说一怪话,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3]这是毛泽东首次使用“中华民族”的概念,他用“社会光明”建构起民族复兴理论的话语雏形。在此后的行文中,毛泽东多次对古代中国创造的灿烂文明作过精辟论述,他说:“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P622-623)。而近代以来,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却从辉煌中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境遇极大地激起了爱国之士振兴中华、光复旧物的气概与决心。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发出呼吁:“我们要为大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最后一滴血!”“四万万五千万人的中华民族,终会有一天在地球上的东方,雄壮地站起来”[5](P433)。上述论述无疑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的思想萌芽,鲜明揭示了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演进的必然要求,也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是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者。

毛泽东从来都是一位实干家。在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目标后,他开始深入分析近代中国国情,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政治演变、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剖析。他认为,近代中国“天朝之梦”破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一面少了独立和民主,另一面多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4](P731),而这两面又是相互关联的,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勾结国内封建势力垄断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种双重压迫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所罕见的。总之,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和本质内涵。对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5](P21),必须进行革命,而革命的任务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使中国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6](P432)。从毛泽东的论述中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复兴的基本内涵和价值向度是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为建立一个新中国奠定政治基础。

但在毛泽东头脑中,实现民族复兴并非要恢复中国昔日的辉煌,而是要使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7]。从打碎以欧美为师的迷梦到找到马克思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共产党坚定了中国革命的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针对当时革命现状的复杂性,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中国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4](P563)。他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两个历史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前者为后者创造前提、奠定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奋斗目标和革命前途,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战略构想。简言之,毛泽东的民族复兴思想实际上具有两方面的内容,即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前提下,探索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直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依旧在为之不懈奋斗。

在“筑梦”之后,毛泽东对“圆梦”之路进行了理论思考。首先,大革命失败使他深刻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必须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早在1926年,毛泽东就提出:“我们欲革命成功,必须势力集中行动一致,所以有赖于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党来发号施令”[5](P35)。他所指的党便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性,不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威逼利诱下动摇变节,“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4](P651)。其次,毛泽东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中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检验的最正确最科学的真理,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武器,但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每一表现都带有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最后,毛泽东从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他的这种信心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他认为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因此,他要求全党要真心实意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人民结成最团结最坚固的同盟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整体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民族复兴理论的探索过程: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确保中国人民在伟大复兴道路上“站得更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拉开了民族复兴的历史序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初步发展了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民族复兴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党的民族复兴思想的集中概括和具体形式。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思想是从工业化开始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没有新式工业”[6](P146),他说:“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6](P146),“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8]。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对中国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进行详细分析,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复兴”[9]的观点。具体而言就是,革命胜利以后要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实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国家工业化,进而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权后,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起点是“一穷二白”和百废待兴。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先恢复和发展生产才有开展工业化建设的底气。1950年6月,他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部署,要求在3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完成经济恢复的任务,在10年经济建设的基础上采取步骤向社会主义过渡。到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为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随后,党中央制定了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任务的“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启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起点。

1953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理解主要指向工业化[10]。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不断加深,党的现代化理论具体指向越来越清晰,逐步形成“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系统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并将其表述为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这样就把现代化的具体任务由“工业化”拓展到四个方面。1957年2月,毛澤东在讲话中把现代化表述为“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11](P207)。一个月后,在全国宣传工业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这是毛泽东首次将“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提出来,充分体现了他对提升人民精神文明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深刻思考,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指向。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组织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2],第一次完整地表述现代化理论为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现代化。1963年,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科学技术现代化”,并于次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科学完善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向全世界宣告,标志着党的现代化理论正式形成。以“四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理论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民族复兴道路上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民族复兴道路的再认识与再思考,为接续者探索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强烈“计划观念”和“愿景意识”的领导人,他的头脑中始终在规划我国现代化之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1954年6月,毛泽东思考。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长时间?他说,这个问题“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13]。他用“大概”“现在不讲死”等具有模糊性、摸索性的词句,说明他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图和进度表有了初步构思。党的八大期间,毛泽东在会见南共联盟代表团时谈到:“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光。”[11](P120)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受急躁冒进思想方针的影响,党和国家经济事业遭受严重曲折,毛泽东开始有意识地把民族复兴时间规划调整为一百年[12]。1962年1月,他在七千人大会上明确指出,在中国要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估计要花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具体实施步骤上,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分两步走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第一步,用15年时间建成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两步走”战略部署和“百年追梦”的伟大进程是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初次远景规划和宏观布局,也是党带领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宝贵经历,承载着中国人民追梦的艰辛历程,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战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力借鉴。在毛泽东之后的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一步一步细化和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与预期目标,不断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对民族复兴理论的探索过程:明确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命题,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实现“富起来”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党的民族复兴理论正式形成期,其理论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步骤,为实现中华民族“富起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如果说毛泽东提出并初步探索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战略构想,那么邓小平便是承续了毛泽东的民族复兴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中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道路。1979年初,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政治势力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基本恢复正常,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15](P162)。邓小平强调,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5](P162-163),但他又充分认识到,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他看来,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开了大口”,实现四个现代化讲空话是达不到的,必须要适合中国国情,“把标准放低一点”[15](P194)。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谈论了他对中国现代化蓝图的新构思,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5](P237),初步目标是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小康状态。5年后,邓小平在回顾这一设想时指出,“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6](P53-54)。他把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毛泽东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也就是刚刚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基本实现温饱的生活状态。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设想的“到本世纪末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到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小康社会”的最低目标,“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水平”,充分说明我们党对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进程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保持了正确态度。

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调整党和国家20世纪末奋斗目标时,也在规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就是要“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16](P357)。在他“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新路径,开创了以“物质复兴”为主要向度的民族复兴之路。党的十二大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我们取得了一个新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5](P417)。党的十二大把1980年到20世纪末这20年具体分为两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再认识,邓小平也在不断调整他对21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目标的战略定位,也就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第三步战略安排。从1987年3月开始,他把最初设想的在21世纪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使我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称“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6](P251)。至此,邓小平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戰略部署基本定型: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7]。党的十三大正式将这一战略步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把第三步发展目标定位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并将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这是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现“民族复兴”的字样。“三步走”战略对我国发展目标作出明确规划,使民族复兴的路线图更加具体、明晰,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另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邓小平关于民族复兴的具体指向由经济复兴逐渐扩展到精神文明复兴、民主法制复兴等非物质领域,使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理论在发展中更加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紧要关头,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向全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与信心,成功地把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向21世纪。1999年11月,江泽民赴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道,“中国人民所以要进行百年不屈不挠的斗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一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8](P63)。随后,在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的庆祝贺词中他又重申了“中华民族将在完成祖国统一和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实现伟大的复兴”[18](P495)的坚定决心。自此,中共中央领导人明确提出并开始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广泛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这一概念逐渐成为学界系统研究的热点议题,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宣传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我们如期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也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据此,江泽民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作出新的战略规划,他指出:“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8](P4)这一发展目标被称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继承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指明了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重要发展机遇期,这20年要集中力量实现从“总体小康”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确立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19](P14-15)。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各项具体部署,成功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向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12月26日,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千百万革命先烈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殚精竭虑、前赴后继的奋斗史,他满怀深情和信心地说,我们对毛泽东同志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诗继续谱写下去”,“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前程光明而美好”[19](P654-655)。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这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进而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发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号召,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是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对世界有较大贡献”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为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理论向导。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民族复兴理论的探索过程:明确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复兴之路

党的民族复兴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走向成熟,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潮头,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形成了“中国梦”这一表征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新概念。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十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告:“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P4)。这一政治宣言鲜明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迈进。半个月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大命题。“中国梦”一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高度概括,有画龙点睛之妙。那么何为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P36)“中国梦”这三个字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淋漓尽致地勾勒了中国人民在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黑暗深渊中上下求索,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的追梦精神,这个梦想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也不是人们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愿景理想,而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群体意识和目标指向[20],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心中对复兴的强烈渴望。习近平用“中国梦”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代名词,在很大程度上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在“中国梦”这个最大同心圆周围,汇聚成一种“共担民族复兴大任,共享民族复兴荣耀”的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中国梦”的概念正式成为我们党引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

中国梦内涵丰富,主题鲜明。2013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是我们先辈们不断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就其内涵而言,中国梦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期盼融为一体,它是整体的而不是分散的,是全局的而不是局部的[21]。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1](P49),这种定位相较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战略目标来说,更加贴近人民生活,更易于被人民所接受和认可,更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同祖国共享人生成长进步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概念的提出是党的民族复兴理论重大话语体系创新,这种表达方式极大地尊重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就是“人民自己的梦”,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加有利于发挥科学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也是世界人民的梦想,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1](P275),他深谙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的自我实现,它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还内在地包涵着对世界作出与自身发展实力相匹配的更大贡献。对此,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每个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各国人民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这一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梦的世界维度,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宽阔的全球视野。2013年5月,习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对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作出详细阐述,他明确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P56)。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三者的辩证统一,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精神和力量源泉,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毛泽东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到邓小平“三步走”的具体战略安排,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战略调整与部署,我们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重要成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习近平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2]。在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阶段,如何保证民族复兴大业驰而不息,顺利完成?他认为,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在确定了2010年至2020年这10年间集中力量决胜小康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习近平又将2020年至21世纪中叶这30年时间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第一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实现民族复兴的新规划被称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两步走”新战略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既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又充分考虑了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正确方向。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从十个方面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23]。这里所说的“新的一大步”突出强调我们开始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由方向性的目标战略真正具象化为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指标和实施路径,是我们党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远景目标展现出来,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始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整体而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也是党的民族复兴理论从萌芽、初步发展、正式形成到走向成熟的过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共产党人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基础上,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事关全局的战略考量,用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引领凝聚起中国人民在追梦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不断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要求作出新的战略调整,不断夺取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胜利,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迈进,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世界迈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 李大钊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

[3]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93-394.

[4]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郑大华.论毛泽东的中华民族复兴思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05).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9]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3.

[10] 张荣华.毛泽东的“中国梦”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1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3]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14] 齐卫平.论毛泽东建设新中国的愿景与中国梦[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05).

[15]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18]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0] 韩振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N].光明日报,2016-06-13.

[21] 韩振峰.简论“中国梦”的十个鲜明特征[J].社会主义研究,2013(05).

[22] 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2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责任编辑:春 柳

猜你喜欢
中国梦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