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友富?杨文娟??蒋筱青
山高路远,千里迢迢。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特意把党的十九大之后考察脱贫攻坚的第一站放在了凉山,并专程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看望慰问贫困群众,同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三年即将过去,总书记到过的这两个村庄,发生了哪些变化?总书记深情牵挂的村民,生活过得怎样?总书记嘱托的事情,办得如何了?春节前夕,本刊记者走进三河村、火普村,探访村民新生活,倾听村民向总书记说的心里话——
深冬,通往三河村旧址的石板小路旁,大片裸露的黄土在阳光照耀下折射出金色光芒。小路左侧,一排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静静地诉说着三河村的旧时光。
2018年2月11日,正是沿着这条狭窄的石板小路,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三河村,看望和慰问贫困群众。他接连来到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等村民家中看望,仔细察看他们的生活环境,询问家庭收入支出情况,和村民们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
声声嘱托,殷殷深情。如今,这个坐落在大凉山腹地、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46%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村,在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村民全部搬进新居,彻底告别了烟熏火燎、人畜共处的旧生活;2020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5元,一举摘下了“穷帽子”。
而在距离三河村20多公里的火普村,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鼓舞的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昂首阔步奔小康,在凉山深处“绣”出了脱贫致富的绚丽图景。2018年,火普村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如今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精准脱贫瓦吉瓦(彝语,意为‘非常好)!”“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意为‘感谢)!”在三河村、火普村,房屋外墙上总会出现这样的标语,彝族群众用质朴的语言表达着感恩之情;总书记走过的石板小路,被命名为“嘿拱嘿”(彝语,意为“暖心路”) 。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总书记深情牵挂的那些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浇灌幸福之花,他们的日子正像总书记期盼的那样——生活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搬进新房子,住进幸福里
◎镜头回放 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与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良策,“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大家感动得热泪盈眶。
1月6日下午,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冬日的寒气。
从三河村旧址沿着通村柏油路驱车前行,大约五分钟就来到了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1号安置点。只见村道整洁、屋舍俨然,一座座黄墙灰瓦、砖木结构的彝家新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峦间,一派祥和宁静。
村口第一家就是村民吉好也求家。宽敞的新居里,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餐桌、茶几、沙发、电视机、洗衣机展示着主人的新生活。“變化太大了。以前一家人挤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土坯房里,一边是床,一边是火塘……现在的新房太好了,我做梦都没想到一家人能住这么好的房子。”吉好也求说。
回忆起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家里看望时的情景,吉好也求难掩激动,“总书记到我家看得很仔细,他摸了摸被褥,问我冷不冷,还问我家里收入怎样,最后还主动提出和我们一家合影……”总书记的关怀时刻激励着吉好也求。这几年,他通过农民夜校学会了砌砖技术,在村里的建筑工地上务工,再加上家里搞养殖和经营小卖部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
搬进新房子,生活甜如蜜。现在,吉好也求最大的愿望是他的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长大成才。“家里的几个孩子都进入了学校学习。政策好,孩子们上学有保障,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距离吉好也求家不到200米,是村民节列俄阿木的新居。客厅里,节列俄阿木的阿妈、70岁的吉木子洛正坐在沙发上休息,面前的电暖炉散发着阵阵暖意。“那天很冷,习总书记来到我家旧房子的火塘边,挨着我坐下……他就像温暖的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吉木子洛感慨地说。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节列俄阿木家时,火塘烧得正旺,他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共话脱贫良策。习近平总书记说:“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饱含深情的话语,让坐在火塘边的群众热泪盈眶。
“我想告诉总书记,我们村民的美好生活,一个都没有少。”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告诉记者,这几年,村民沐浴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牢记总书记嘱托,自力更生、昂扬向上,抒写了一个又一个脱贫励志故事。
“就拿节列俄阿木家来说,通过努力奋斗,全家年人均纯收入从2017年的2700多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1.9万元;2020年,吉好也求家年人均纯收入也超过了1.5万元……”洛古有格细数村民生活的巨变:实现了易地搬迁、喝上了放心水、家门口就有了幼教点……“过几年你们再来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好!”洛古有格满怀信心地说。
火塘边开的“脱贫良方”,回声响亮
◎镜头回放 得知近年来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业,引进优良品种的牛猪羊,家家户户种植了马铃薯、核桃、花椒,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1月7日一大早,三河村西边的一家养殖场又开始热闹起来。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咀嚼饲料,“哞哞哞……”阵阵叫声让小小的村落越发生机勃勃。
33岁的洛古有格正是这家养殖场的创办者。作为从三河村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在繁华都市打拼过后,洛古有格选择了返乡创业,“我有责任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实现我们的致富梦。”
2018年2月11日,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参加了火塘边的座谈,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两个梦——大学梦和致富梦,还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通过养殖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经历。
得知近年来三河村大力发展种养业,引进优良品种的牛猪羊,家家户户种植了马铃薯、核桃、花椒,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总书记为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有了总书记的鼓励,洛古有格干劲十足。近几年,洛古有格一手打造的三河村乌金猪养殖合作社、三河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渐渐闯出了名堂。他不仅自己养,还指导村民养。村民养牛缺资金,洛古有格就为他们担保贷款。
“要富,就大家一起富。”洛古有格笑着告诉记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三河村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特色种植养殖模式,同时,三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吸引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帮助群众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我们的致富梦,一定会很快实现!”洛古有格说。
在20多公里外的火普村,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1月7日下午,气温已接近-5℃,记者一行驾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进入火普村,白墙灰瓦的彝家新寨依山而建,在银光闪闪的雾凇装扮下,犹如缥缈仙境。
站在村民吉地尔子家向远处眺望,一片又一片白色的大棚在薄雾中若隐若现。“目前火普村的特色产业比较多,高山草莓、羊肚菌、金银花、蓝莓,省农科院还帮助发展了灵芝、香菇、高山蔬菜等。”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介绍,去年,火普村在大棚内试种的香菇和灵芝获得成功,新种植的50亩蓝莓和30亩金银花,2022年也将达到丰产期,预计纯收入能够达到每年80万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还是‘空壳,在绵阳市涪城区对口帮扶下,如今通过成立涪火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突破。”火普村第一书记曾远旭补充道。
牢记总书记“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的叮嘱,近年来,火普村、三河村积极通过“党员带、群众跟,党建引领拔穷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送教上门、火塘夜话、坝坝会、农民夜校等不同形式,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培训实用技能,培养造就本地人才。
聚焦移风易俗,着力激发“新动力”。针对部分群众厚葬薄养、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火普村、三河村成立了“道德银行”和“雄鹰基金超市”,通过“道德积分”引导形成好风气;完善村规民约,整治不良习俗,深入开展清洁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彝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催生感恩奋进、阔步奔小康的强劲动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和乡亲们一道,进一步壮大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通过努力奋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曾远旭说。
唱起《留客歌》,盼总书记再来看看
◎镜头回放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即将离开火普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代表村民向总书记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依依惜别时,人群里有人唱起了彝族民歌《留客歌》:“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朋友,请你留下来、留下来……”乡亲们跟着唱了起来,许多人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大家都舍不得,都希望总书记再留一会儿。”时隔近三年,回忆起与总书记分别的场景,吉地尔子依然心潮澎湃。
2018年2月11日中午,总书记来到吉地尔子家看望。“当总书记看到我家客厅里的采暖炉已经取代了过去满屋冒烟的火塘,感慨地说‘一改造大不一样了,总书记仔细询问了采暖炉价格和燃料等情况,还用手背试了试采暖炉的温度。”吉地尔子满脸笑意地回忆着。
记者走进吉地尔子家厨房,只见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厨房梁上挂满了腊肉香肠。
“今年我家杀了两头年猪呢!我们的日子比总书记上次来的时候又好多了!”吉地尔子告诉记者,近几年,村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也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总书记跟我们离别时说,‘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脱贫奔小康。我要向总书记报告: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请总书记再来做客,看看我们脱贫后的幸福文明新生活。”吉地尔子说。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火普村、三河村正在精准谋划脱贫后的新蓝图与新未来:聚焦党建引领,突出筑底建强党支部,强化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引领能力;充分利用“五大资源”,做好乡村“五个振兴”,因地制宜壮大特色产业,走市场化、规模化之路,形成完整产业链;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全面推行移风易俗……
牢记习近平總书记的嘱托,火普村、三河村干部群众将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三河村新建成的村史馆里,一件件老物件、一幅幅老照片,记录着村里的变迁。2018年2月那个珍贵的日子,永远定格在“彝家火塘话脱贫”的巨幅照片中。照片前方,象征丰收的金灿灿的麦地间,竖立着八个醒目的大字“不忘嘱托 幸福知源”。
“很快,这里就要动工建酒店了。酒店建成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到三河村游玩!”望着三河村村史馆不远处一片平坦的空地,三岔河乡党委副书记海来尔者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时间,像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奋斗的足迹终将连成一条收获之路。在收获幸福生活的同时,彝族群众常常会唱起那首《留客歌》,他们盼望总书记能再来村里看看,因为这片曾经的贫困之地已经开出了璀璨的“幸福之花”。(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