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任务指令,把握立论方向

2021-03-08 02:54邱文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鲍叔立论齐桓公

邱文华

涉及省份和考生众多的全国卷Ⅰ高考题,历来都是人们热衷评论的话题,其作文题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人们注意到,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仍然延续了要求考生在“问题”或“任务”情境中完成写作的风格,但材料的选择则由“宏大叙事”变为“史实陈述”和“后人评价”;题目被教育部考试中心定性为“历史人物评说”(《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其浓浓的“语文味”也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好评。

一般来说,考生写作综合能力的体现,主要是通过“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写作要素来落实的。下面,笔者拟从这两个层面对2020年高考江西考生的写作状况作点分析说明。

一、明确“写什么”和“怎么写”是考生写作的前提

事实上,议论文就是一套完整的“说理系统”——论点是系统的中心,论据是系统中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则是系统的推理方式。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写什么”主要是解决议论文的论点问题;“怎么写”则主要是解决论证问题,即如何运用“支撑论点的材料”进行推理,使论点和论据形成一套严密的逻辑系统。从考查能力要求上看,“写什么”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能力,“怎么写”则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笔者认为,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导写语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设问,既是打开该题写作之门的钥匙,也是考生文章构思的“立骨之语”。这句话至少包含该题的三个写作要素——谁、什么、为什么。其中,“谁”是指考生须从齐桓公、鲍叔和管仲三人中任选一人作为写作对象;“什么”是指考生须把自己所选之人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这是属于“写什么”的问题;而“为什么”则是指考生须对所选之人“精神品质”“感触最深”的理由或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证——这是属于“怎么写”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文章写作要素的齐全和立论方向的正确。

二、确定“写什么”是检测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议论文的“写什么”主要是解决确立论点的问题。材料作文的论点就蕴含在命题材料之中,发掘和提炼论点的过程就是“审题”和“立意”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检测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为例,“写什么”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就该文题而言,绝大多数考生都知道选择三人中的一人并揭示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如:齐桓公的虚心纳谏、胸怀博大、善用人才、不计个人恩怨等,鲍叔的能屈能伸、知人善荐、谦逊自知、舍小为大等,管仲的富有才略、顺应时势、知恩图报等,并据此或一人一点深入挖掘,或一人多面立体展示。

不过,也有部分考生对人物品格的理解出现偏差,主要出现在采用多个分论点来安排结构的文章中,如有的认为齐桓公是善于识人,有的认为鲍叔是善于用人,也有的认为管仲接受任命是不计前嫌——此类文章因立意的失误而难以进入“一类卷”行列。

最严重的问题是有些考生对“写什么”完全“一头雾水”——在回答“谁”这个问题上,有的三人“笔墨均沾”,有的两人“平分秋色”,甚至有的三人皆“不见踪影”;在把握“什么”这一问题上,最典型的错误就是完全抛开材料“王顾左右而言他”:有的谈中国抗疫先进人物的优秀品格;有的由春秋争霸联想到谈中美贸易战……还有的并不是以三人“共建霸业”为论述分析的对象,而是把材料之外的历史事件作为立意重点,如认为鲍叔的让贤仅仅是“珍视友情”的表现——此类文章完全偏离写作重点,评分更是不容乐观。

三、“怎么写”是考生施展写作才能的重要舞台

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之后,选择、确定“怎么写”就是考生登上施展写作才能的重要舞台,考生写作水平之高下,由此立现。具体到写作过程中,“怎么写”主要指的是写作者如何确定立论方向、如何安排文章结构及层次段落、選择怎样的论据、采用何种论证方法、怎样遣词用句等等;而材料作文还往往涉及“如何处理材料”等问题。下面,笔者就“材料处理”和“立论方向”两个方面再做一点探讨分析。

(一)如何处理作文材料

写作者从命题材料中提炼出观点后,对材料的处理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可抛开不用,如寓言故事类材料;二是必须紧扣材料写作,如评论类写作材料;三是可视情况灵活把握用与不用。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属评论类材料,写作时必须紧扣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就事论事”和“就事说理”。因此,行文过程中考生对材料的处理,就是衡量文章是否符合写作要求的重要依据。

在2020年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对材料的处理方式也大致有三种:一是开头提及材料,后面完全抛开材料;二是开头引述材料,中间不提材料(有的偶尔提及一下),在文章后面又扣了扣材料;三是全文紧扣材料评述。

无疑,第三种才是最符合该题写作要求的文章。不过,这类文章要进入高分行列,还须保证立论方向的正确。

(二)立论方向如何确定

议论文的重要功能是辨析“是什么”、剖析“为什么”、探析“怎么办”,而侧重论述其中哪个方面,考生必须根据具体的写作要求来确定。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句话,就是要求考生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文章的立论方向应侧重“是什么”;又如2020年全国卷Ⅲ作文题,其导写语是“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文章的立论方向应是侧重“怎么办”;而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的写作重点则明确被指定在“感触最深”的原因上,其立论方向应立足于分析“为什么”。

然而,不少考生并未把握好这一点,结果导致写作内容的“失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由阅读到联想”,即由材料中的人物精神联想到现实生活——

有的侧重谈论“是什么”。如有一篇写齐桓公的文章,其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论述“宽广之心”的影响:一是“有利于个人处世”,二是“有利于家庭和睦”,三是“有利于国家和谐”——这是由历史人物精神联想到现实意义“是什么”。

有的重点探析“怎么办”。如在一篇谈齐桓公的文章中,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学习“鲍叔精神”:“我们当以欣赏的眼光待人”“我们当以宽广的胸怀处世”“我们当以忘我的精神为国”——这是由历史人物精神联想到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办”。

还有的把该作文题当作话题作文来写,如有的考生从齐桓公身上提炼出“宽容”的品质,然后抛开材料大谈“宽容”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宽容”等。

这种以历史人物评论为辅、以现实意义为主的文章,显然是作者忽视了“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这一重要的写作指令,而把该题视为一般的读后感来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的失误给人的启示是,审题时既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要抓住关键信息,这是考场写作“有的放矢”的前提和保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从考查功能来看,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还具备了较高的区分度、较合理的开合度和较强的导向性,能够较为有效地检测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让一批优秀考生尽情展示出了自己的写作才能。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众多的高分作文大多是以较丰富的知识积淀和较强的表达能力见长,而体现考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的文章并不多见。究其原因,固然跟命题的限制要求有关,但考生辩证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材料中无论是历史人物的表现还是后人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给考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辨空间的,如管仲“二易其君”的史实、司马迁“天下不多管仲之贤……”的评述,考生本可以据此对管仲的行为、品质进行辩证分析,但这样的文章实为罕见。因此,如何以高考作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应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中学北校区)

猜你喜欢
鲍叔立论齐桓公
鲁迅《立论》于中学作文课之启发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
开怀大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