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程
摘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全球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闭关自守都无法改变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回首世界历史长河,各国之间逐渐密不可分的事实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真实性。但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使逆全球化现象逐渐出现。逆全球化又指去全球化,就是指将全世界各国家和各民族因为全球化而形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分离和回退的过程,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意义。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升温,其影响范围也在整个国际社会陆续扩大,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思考逆全球化思潮的态势及影响十分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逆全球化思潮 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具备着总体的世界历史视野,有着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指引着全球各国关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各国发展甚至人类进步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因此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一种逆行。当前世界,逆全球化思潮已经对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以及政治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不良影响,并仍旧处于蔓延状态,因此,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国际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将端正态度,积极迎接逆全球化的挑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指导,促进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为反对逆全球化思潮贡献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及印证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以往的一些唯心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同,其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在普遍交往和普遍联系中形成的总体性的人类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就是从原来封闭的民族历史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人类解放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打破区域限制、克服各种限制的过程,是世界各国相互依存、走向统一的过程。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提倡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形式只是人的解放的前提,并不能完全解放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克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局限,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因此,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走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的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贸易,“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十九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具有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资本的积累而展开了全球贸易和殖民掠夺,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也逐渐演变成现实。全球化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的重点是经济全球化,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各国之间都有了全方面的深入合作,区域一体化、全球治理的扩展与新兴大国的经济崛起等都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性与现实性。
二、逆全球化思潮的态势及影响
逆全球化产生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全球经济增长的因素开始逐渐倒退,出现了外资大举撤出、贸易额大减、保护主义抬头等现象。近年来,反全球化的发酵不断升温,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最活跃的思潮之一。随着一些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导致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分裂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这不仅影响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建设以及意识形态的走向,更是在国际社会的交流交往以及全球治理中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态势表明着逆全球化思潮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巨大影响。
一是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和金融贸易风险。反全球化阻碍了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货币和金融联系,增加了世界经济增长和运行的不确定性,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和冲突,形成了保护主义壁垒和专属区域集团,而对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不当干预很可能导致全球汇率波动,甚至引发货币金融危机。二是影响全球价值资源的配置。部分发达国家为了避免受到反全球化思潮的波动和影响,采取贸易保守主义,这种方法加剧了孤立闭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融合之间的矛盾,使其远离了世界市场的合作和配置,极大的影响着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三是激化社会矛盾。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受损国家为维护既得利益而采取的各种反全球化措施。这些措施性质极端,极有可能引发各种破坏性的社会政治运动,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动荡和混乱,造成全球性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四是影响国际政治关系。反全球化加深了国际政治分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为了获取更大利益,一些发达国家在对外经贸方面采取了贸易壁垒,由此导致政治交往方面趋于保守,影响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这种国际交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削弱了其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逆全球化思潮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来思考逆全球化思潮,其无疑是一种非理性的社会思潮。随着世界各国各民族日益交流密切,人类文明实现了进步发展,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科学意义在世界交往中逐渐被证实,这为我们反对和超越逆全球化思潮提供了有力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走向共产主义,而逆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也在逆行轨道中诠释着这一真理。全球化的推进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资本和财富,可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纵容资本的无限贪婪,使很多中产阶级和底层群众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了牺牲者和受害者,在其民生日益艰难的情况下,民众把矛头指向了全球化,也由此逐渐衍生了逆全球化思潮。而之所以說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走向共产主义,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并不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重演。在社会主义社会,全球化的进程由全民共同推进,成果也由全民共同享有,相信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支持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进步,积极并正确地认识和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坚决反对非理性的逆全球化思潮,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去全球化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在理论上严重背离了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其不仅无益于当前国际所面临的全球化危机,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全球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给全球治理、经济发展以及国际政治安全等方面带来严重影响。总之,逆全球化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违背和逆行,虽然对于全球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在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潮流之下,其存在必定是短暂的。
四、逆全球化思潮下的挑战和对策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形势下,反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社会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散,全球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首先是经济方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治理。其次是政治方面,一些国家以一己之私搅乱政局,加剧了各国家间的政治隔阂,对全球政治关系的和谐稳定有着较大威胁。最后是恐怖主义给全球的安全形势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逆全球化中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问题。由此可知,逆全球化思潮下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构建相互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具有现实迫切性。
对于中国来说,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我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不仅要顺应全球化的时代浪潮,更要致力于消除当前国际众多逆全球化因素,努力创建一个经济融合、发展联动、成果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平衡、共赢的国际关系。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布,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我国这种不断开放的国家战略顺应世界历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抉择和发展路线,将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强起来”的中国将在新的开放格局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并且不断努力推动人类的进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更好的认识逆全球化思潮的内涵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全球化、一体化,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要求,也是人类历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才能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力,具备良好国际关系,人类才能实现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世界历史理论的本质就是走向共产主义,而逆全球化思潮的出现在本质上就是当今某些西方國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暴露的体现,目前,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不断繁衍,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更多人、更多民族和国家为之共同努力。中国将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奉行对外开放的外交理念,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促进各国各民族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国际关系,不断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
[2]《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