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地区学龄前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普特融合教育实践研究

2021-03-08 02:56孟成成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2期
关键词:智力理念融合

孟成成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即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学校要接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儿童权利委员会于2006年提出,“融合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实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终身学习,充分发展残疾人的个性、才华和创造力以及智能和体能,使残疾人切实参与一个自由的社会。

为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开辟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之路,“随班就读”成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原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教育”。而学前阶段也是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好学前期的融合教育,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發展。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1.教育对象安置形式单一

随班就读是开展特殊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学龄前智力障碍儿童受年龄、智力发展水平所限,多数无法进入普通幼儿园,而是被安置在家中或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的学前班。年龄较小的智力障碍儿童无法进入普通幼儿园,而可以入园的儿童年龄又偏大、智力发展水平低、社会适应能力弱,多数只是在完成学龄前教育康复后就直接步入特殊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缺乏与普通幼儿一起学习、活动的机会。可见,特殊儿童在安置形式上受到了限制。

2.传统教育观念对融合理念的认识不足

传统的普通幼儿学育在游戏理念的支持下,通过一日活动的形式,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内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在特殊学校的学前班中,考虑到关键期在低龄幼儿康复训练中的重要作用,而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智力障碍幼儿的语言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导致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足。此外,普通教师缺乏较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特殊教育教师受限于自身专业而缺乏普通教育的理念。

3.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区别于普通幼儿园

对于普通幼儿的学前教育,幼儿园参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儿童整体发展。而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则采用《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康复训练评估记录》先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测量其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并通过“作业治疗”“言语康复”“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对其加强康复技能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两者没有交叉。

4.教学方式与教学技能缺乏融合理念

在普通幼儿教育中,教师往往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和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但在特殊学校的学前教育中,智力障碍儿童受环境、生理、心理发展状况的影响,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辅助来提升其参与教学和训练的能力。因此,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技能,普通学前教育和特殊学校学前班的教育存在很大差异。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向普通教师和特教教师渗透融合教育理念。例如,为促进乡镇地区融合教育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联合县级学前教育的政府部门,在全县宣传“学前教育融合理念”,通过召开会议、相互交流、实地参观等,帮助普通幼儿教师和特教教师理解和接纳融合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意识。

二是将融合教育观念应用于实践教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智力障碍学龄前儿童“走出去”。在选定融合教育发展试点单位后,县里将13名智力障碍儿童安置在普通幼儿园中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这些儿童由教师引导按照普通幼儿园的教育模式进行一日活动。结果发现,有7名智力障碍儿童能够较快较好地适应普通幼儿园的生活,提升了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将普通幼儿园课程“引进来”,促进特教学校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游戏化的“康教结合”是现阶段特殊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模式之一,其改变了传统的“言语治疗”“认知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OT训练”等康复训练课程中单一的训练模式,将“手指儿歌”“奥尔夫音乐”“表演”等多形式融合到现有课程中,通过大课(集体训练)、小课(分组练习)的形式,形成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家长辅助、课后延伸的“康教结合”训练模式。

三是将融合教育理念渗透到社会大众的意识中。社会是特殊儿童社会化的基础,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宣传和基层社区的自助性宣传,改变群众观念,提高认识,形成全社会接纳的氛围,才能创设良好的融合教育的社会环境。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

特殊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反思

1.构建促进融合教育发展的宏观支持系统

一是服从政策的指导。只有提供系统化制度保障,实行强有力的简单制约机制,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实现效能的最大化,保障低龄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二是提供环境的支持。要加强资源教室的建设和使用。资源教室具有辅导教师特定、辅导时间特定、辅导对象特定以及辅导内容特定的特征,可为帮助残障儿童接受专业辅导、解决学习困难、掌握学习技能提供适宜的场所。

三是做好融合教育的管理工作。在融合教育理念的支持下,要通过对学校、班级资源的规划与调整,以及对教育教学效果的监督来保障智障儿童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2.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特殊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来实现的。教师要在情感上接纳特殊儿童;要通过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并且通过对学习环境的创设、选择、控制和调节为其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教师要了解普通教育的基本问题,掌握普通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同时也要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应对特殊教育的基本能力。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体系

学前融合教育的评价应以了解儿童与学习情景的互动为目的,面向所有儿童、学习环境及儿童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同时,评价的维度要体现整体性和生态性,通过教师、幼儿自己和同伴等多主体进行评价,并贯穿于融合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全面了解儿童,鉴别和减少环境中抑制儿童发展的障碍,寻找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改进日常教学实践,促进学前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智力理念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用心处事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