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新阶段,中外人文交流机制要回答以下根本问题。
第一,为什么要开展人文交流?首先是“我需要”。中国不断地走向世界。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一带一路”建设因此而强调民心相通。据统计,建有孔子学院的地方跨国并购比较容易成功。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走上去”,提升我们在国际话语权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是“他需要”。很多国家渴望了解中国,不仅是脱贫致富、治国理政,还包括数字化、抗“疫”的成功,希望分享中国经验。再次是“我们需要”。创新发展需要跨文化的沟通,产生创新性人才,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智慧和“中国方案”。最后是人类的需要。当今世界日益充满不确定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消除疫情造成的冷漠、隔阂、对抗,都迫切需要人文交流。
第二,我们在什么背景下讨论人文交流?最重要的原因即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变局与伟大复兴相交织。首先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人类的规则变了,人文交流要服务于全球治理,增强民意基础,对抗民粹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当踏实沉稳,慢点走,永葆初心,不忘使命。疫情冲击下,中国应该更多地与外国开展多层次民间交流,做到民心相通,同时讲清楚伟大复兴的内涵、目标、路径。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与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今天的文明复兴。一方面,我们要承担起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全球化朝着更慢、更软的方向发展,人文交流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什么样的人文交流?在人文交流中是强调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或者是全球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否则,人们就会仅仅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不喜欢现在的中国、不喜欢中国政治,這一悖论需要克服。中国越成功,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就越负面。因此,我们需要强调现代化的共同文化,超越意识形态,探讨碳中和、新能源、人工智能、国际维和等新的人文交流领域。
第四,谁的人文交流?依靠谁,为了谁?对谁的文化交流?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已在各个地区形成双循环,且发展日益活跃。各地的市场、公司、社团主体都有许多人文交流的诉求和经验。因此,应当发挥上述主体的积极性。例如,马云公益基金会在抗击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以往我们的人文交流主要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现在增加了金砖国家、东盟、非盟、阿拉伯联盟等,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地依靠年轻人的力量,举办世界妇女大会,探讨青年就业等话题,推广文化贸易、创新创意文化产业。
第五,如何推进人文交流?第一,要对话。要强调互动,不仅是强调自己的文化“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具体可以将人文交流引入教材,如在教材中多描绘非洲的故事,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全球视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如成立中外博物馆联盟。第二,从双边走向多边甚至全球。例如,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机制可以辐射到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的人文交流机制中去,实现同频共振。第三,开发第三方市场。例如,当前中国已与法国(海洋面积第二大国)等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我们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与非洲共同推进人文交流,包括海洋文化交流。再如,可以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人文交流辐射到东盟地区。第四,积极利用大数据。例如,防控疫情期间,我们应用大数据实现了健康码的广泛使用,助力抗疫,增强互信。
第六,在哪里开展人文交流?要注意“海外中国化”“中国海外化”的问题。当前,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留学生回到祖国学习、就业,要积极发挥这类学生的优势特长,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孔子学院的学生中文讲得非常好,可以将其培养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力军。以数字化、人工智能、登月、入海、共同科考等多元化的方式,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一步创新人文交流手段。
事实上,中外人文交流的提法还比较传统。所谓“人文”,不是以我文化为中心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是以人为中心,以文为媒介的交流互动、互学互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立己达人,提供人文交流的公共产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最新定位,在交流中激活共同的历史记忆,创造共同的未来故事。游客、留学生乃至全球的网络用户,都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相互学习,共同成就新的人类文明、新的人类共同价值观,这才是人文交流的最终使命。
为此,要树立大人文交流观,树立学习心态——学问虽远在他国,亦当求之。以人为本,不是以官为本,要强调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和本土化,不急功近利,不要太官方和意识形态化——政府不仅是人文交流的发动机、助推器和催化剂,还应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大人文交流观传播给公众。同时要积极推动实现人文交流机制法治化。
总之,人文交流的三大定位——民间友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需要升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言文化通——基于历史”“情感认识通——着眼现实”“发展战略通——引领未来”的民心相通三内涵赋予了人文交流丰富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为新时代的人文交流赋予了崭新的使命。要将人文交流放在联合国框架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境里深入探讨,以人为中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理念,让文化活起来,创造人类共同的文化,这就是人文交流之道。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