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
关键词:亚当·斯密 国富论 财富增进 中国经济
《国富论》深刻洞悉财富的奥秘,分析如何增进国民财富,对后世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中国经济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政府宏观协调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分工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但也存在横向分工优化和纵向分工整合难题、市场活力有待激活、有为政府边界合理化等问题。新时代,继续深入挖掘斯密财富增进理论,对于顺利开启“十四五”规划、建立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财富”的奥秘
广义的“财富”涵义丰富繁杂。《现代汉语词典》中,“财富”被认为是对人有价值的东西;霍布斯提出“财富即权力”;经济学上对于“财富”的探索可追溯到重商主义者,他们将财富与货币相等同,提出“财富即金银”;重农主义“视土地生产物为各国收入及财富之唯一资源”;斯密认为金银是构成财富的极小部分,制造业、商业劳动在财富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理论洞见对后世学者影响深远;李斯特秉承“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不知道重要多少倍的理念,引入财富是由脑力和体力得来的,但李斯特过度强调精神激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社会变革、社会财富积累的作用。近代学者沿着斯密开拓的“财富”概念继续前行,熊彼特认为“质上新的现象”或生产要素“新组合”对财富增进有重要作用;舒尔茨强调“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进步”对财富增长的作用,这些经济學家都将财富与人本身的劳动能力相挂钩。新时代下,财富增进具有更加广泛的意义,本文“财富”概念延续斯密的传统,并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更多将财富与生产力发展相挂钩,既强调分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综合作用下物质财富积累,又重视现代科技、人口素质提高对财富增进的意义。
二、从《国富论》看财富增进的路径
斯密在财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财富增进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分工能有效推进生产性劳动者生产效率和劳动参与度,是财富的源泉;资本投资与积累是财富源泉的一般中介;政府与市场相互协调配合是财富增进的重要手段。
(一)分工引起人民一般富裕
序论中,斯密以未开化的渔猎民族与文明富庶国家相比较,引出分工对于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功能。其次,斯密阐述分工下工人技术越发娴熟、场所聚合减少空间流动以及机器引入等是影响分工的因素。再次,斯密论述分工对于人民一般富裕的重要意义,“由于分工之故,各种不同技艺的发展,就大大增加了……引起了一般的、普及于最低阶级人民的赋予”。而后,斯密以搬运夫工作存在于大都市,向我们传达分工精细程度与市场范围具有重要关联。最后,分工过程中催生了货币并带来商品名义价格和真实价格的差别,斯密推导出劳动价值论,所能购买的劳动力成为劳动者、资本家和地主财富的真正源泉。
(二)资本带来更多财富增值
斯密看来,资财分为两部分:供目前消费和带来利润的资本。资本又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次,从劳动的生产性与否看待资本积累方式,认为资本家将资本投资生产性劳动以期获得收入,而对富人雇佣仆人持非生产性的态度,与第三产业同样创造价值的现实相矛盾。再次,斯密特别强调银行对于财富增进的重要意义,“慎重的银行活动,却可使这种死资财变成活资财”,这对新时代金融机构既要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又要审慎创新推进富国裕民很有现实启迪性。最后,斯密强调节俭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节俭比勤劳更重要,同时谈到政府的妄为对于财富积累的影响。
(三)自由市场有效释放财富潜力
斯密多次强调“自然”及“自由”的重要性,“如要对于特定产业,予以异常的奖励违反自然所趋……又或要对于特定产业加以异常的限制……那只能阻碍社会富强之进步”,启示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规律。其次,强调“消费是一切生产的唯一目的与宗旨”,从需求侧对供给侧提出对策。最后,斯密特别强调国外贸易切不可干预过多,并以中国闭关锁国为反例,“设能在国内市场以外,再给中国以全世界其余各地的国外市场,则更阔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增中国制造业,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告诫过度阻碍影响国民财富。
(四)财政有力助推财富增进
国家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和民生支出。国家收入主要从赋税、公债论述。在基础设施中,“一国商业的发达,端赖有良好的道路、桥梁、运河、港湾等等交通工事”,以中国为例,谈论中国交通设施便利,国内市场发达,这是中国国力强盛的重要原因,但政府固步自封,不重视外国市场,也是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在公债中,斯密谈到人们愿意购买公债主要与对政府的信心相关。这些政府必要支出对富国裕民具有基础作用。
三、从财富增进理论看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史
(一)从分工看中国产业布局
建国初期,我国开始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形成了重工业发展迅猛、轻工业起步孕育的国内分工体系。但新中国局限国内分工,未能与国际接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打开国内市场,与国际分工体系相衔接,依靠劳动力优势和土地承接能力强的潜力,承接跨国产业,引进外资和学习技术发展本土产业,形成了国际国内相互融合的分工格局,就业率不断提高,人民财富不断增加。我们虽与国际分工相衔接,但造成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问题,与国内市场和人民需求脱节,造成财富不均问题。
新时代下,传统制造业发展强劲,但产能低耗严重;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力,却有技术欠缺的难题。现在,面对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环境和我国自身现实背景,必须重组国内分工,打开国内市场,扩大国内需求,推进需求引领供给的新分工格局,更多依靠数字收集与处理来完善产业链的数字化、增加产品附加值,为财富增进创造更多有利途径,推进我国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二)从资财积累和“看不见的手”看中国市场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逐渐扫清多种经济成分,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单一政府对于财富积累的作用机制有限。1990年,我国顺利放开物价,真正根据供需、价值等因素决定价格,推进财富源泉涌动。之后,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资本市场初步成型。随着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弊端出现,开始对其进行改革,有序通过资产、债务、市场重组等方式破产清算、兼并重组,真正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产品竞争力低下、耗能严重等问题,国有企业积极去杠杆、去产能,既优化了产品供给,又促进了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人民财富增加。
在市场化改革中,金融市场通过对央行职能、货币市场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渐完善,实体与金融企业共同推进国民财富增加。新时代下,市场中仍然有个别信息不对称、企业退市规则模糊、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资本市场还有很大利用和发展空间,市场对于增进国民财富还有巨大潜力。必须继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妥善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发挥金融业对实体和人民财富积累的作用。
(三)从财政政策看中国财政支出与收入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大政府”作为,在对生产和消费统筹规划下,顺利完成各项经济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增进财富的重要作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增发国债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非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迅猛,资本市场初步建立,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体量和规模都迅速增长,人民生活获得感更强,这都与政府运用财政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秩序进行良好建设有关,只有基础设施完备,市场活力才能充分涌现。
新時代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供给公共产品、维护市场秩序,但存在政府投资过度、中央与地方权责划分不清晰、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以及监管不及时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质量的提高。正如李义平教授所指,“政府原有优势明显减弱,需要千千万万的市场主体发挥作用。”现在,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小政府”角色和推进放管服,更加注重实现市场与政府“守业人”的完美协调,既增进人民生活物质财富,又解决体制机制症结。
四、斯密“财富增进理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启示
中国目前处在“十四五”规划的开篇之年,国民财富取得不菲成绩,但也存在市场活力不足、政府职能越界等问题,一定程度阻碍了国民财富积累。新时代下,我们仍然需要参考斯密的财富增进理论,推进财富源泉涌流。
(一)加快现代产业升级,推进经济体系升级
新时代中国经济走在转型升级的分岔口,既要发挥原有产业优势,又要挖掘新兴产业潜力,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首先,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原有优势。增加龙头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比重,加强产业间数字技术应用,健全营销服务网络,提高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其次,对于发展潜力不突出的新兴产业,依靠项目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引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再次,产业是实体之基,需要金融“活水”有效灌溉。要充分发挥金融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金融之水直接灌溉实体之基,同时积极引进适应本国发展的外资,推进本国产业改革升级,完善产业供应体系,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二)坚定参与国际贸易,扩大市场规模
新时代下,我国面对国际市场遭遇更多挑战,但克服挑战便是迎来机遇。首先,始终恪守对外开放的基本准则,创造更优的外商环境,为吸引外资创造氛围。政策上对外资准入加以放宽,特别是金融业,双力合作吸引更多投资。其次,加强我国关于对外开放规则的法制建设,积极与国际规则对接,坚持依法办事,增强对外贸易透明度。最后,继续以“一带一路”为纽带,与沿线各国寻求共同市场、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共同繁荣。
(三)坚持市场导向,解决资源配置不匹配问题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存在不少堵点,例如供需不匹配问题,这就需要借助市场的作用。首先,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从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出发,需求引导供给,推动供给与需求良性互动。其次,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市场主体,既增加直接融资比重,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资金,又优化金融市场立足服务业本职,规范投资者结构,尽可能规避系统风险。最后,合理处置“市场”与“政府”手段转换问题,政府更多充当“服务者”角色,规范市场秩序,让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解决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四)有为政府继续发力,为经济铺好道路
市场配置资源,难免发生资源配置不均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精准定位。首先,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弥补偏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国内市场迅速扩大,有效需求得到增长,推进中国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其次,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应用,努力应用新基建将整个产业活动连成数据网,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吸引更多高端产业落户,形成规模和品牌优势。再次,完善义务教育,培育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后,妥善处理收入分配体制。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只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财富,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财富源泉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