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少年,衣襟带花

2021-03-08 02:54潘云贵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扬子江诗歌

去年七月底,我到昆山参加第五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颁奖典礼,返程途中回味着昆曲《牡丹亭》的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想到戏曲里,豆蔻年华的杜丽娘总在做梦,戏曲外,我也觉得自己的青春像身处在梦中,是诗歌在易逝的时间之河上给我造了一场接一场的梦境。

14岁的某一天,我偶然在杂志卷首读到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开始对现代诗产生兴趣。之前读惯了讲究平仄韵律的唐诗,突然间看到这些行文自由、带着林间光亮与香气的诗句,整个人兴奋极了。那时自己也处在青春期,向往着爱,也等待被谁爱着,心里总期待有一段纯美的爱情在生命路上绽放,席慕容的诗《一棵开花的树》随后让少年的我为之沉醉。我突然意识到文字的力量。透过一行行的诗,自己的灵魂竟可以从繁冗的学习生活中抽离出来,而孤独的情绪也似乎借着诗歌的火光在暗中找到了出口。我试着写诗,让自己得到释放,身上像长了翅膀一样变得轻盈自在,这是现代诗在最初带给我的快乐。

回首昨天那个男孩清澈的身影,到此刻,文学的光束竟已照亮我十多年的路途。在这十几年间,我从南到北奔波,从海峡这头到海峡那头,从象牙塔到社会,再从社会到象牙塔,受过挫折,也放弃了很多想法,但由始至终诗歌都不曾在自己的生命中退场。它像是一个老朋友了,常在我被现实打击的时候给我力量,予我信心。我也常透过它去认识这个世界,描摹这个世界,那些世间炎凉、人来人往、时过境迁、悲喜爱恨早已融到我的文字之中。

当然,在我写过的诗歌里最常见的便是故土亲人、城乡变化及个体对命运的思考。因为我是从农村泥土上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远离家乡许久,鼻尖依旧蓄满记忆中淳朴的香气,成为我有滋有味的乡愁。最无法遗忘的,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像是福州的山跟海,组成了我永远的故乡,他们站立的地方,是故乡最温暖最明亮的部分,是我的笔尖永远取之不尽的源泉。

我出生在福建长乐的一个农民家庭,母亲体弱,患有癫痫,家中的主要收入靠父亲给人修坟墓或下水道所得。我是来自这个社会最底层家庭的孩子,若说一出生就有起跑线的话,自己已经输了。台风天被吹得摇摇晃晃的一层小瓦房,下大雨时家中漏雨,床边摆满了脸盆,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平日常有蛇與虫蚁透过石板拼接的围墙缝隙爬进来,这是十三岁前我对家的主要印象。环境太恶劣了,父母经过多年打拼及四处借款,在爷爷留下的地皮上盖了两层新房,我们才得以搬离。在富商权贵子弟觉得父母为他们准备的圣诞节礼物不够新奇时,我的父母正带着我终日与贫穷打交道,他们无法想象童年中有那么几年我是用筷子蘸着酱油鱼露吃着饭过来的。父母几乎没有给我零花钱,我就自己挣,比如去拾荒,沿街捡塑料水瓶拿去卖,也会到别人葬礼上扛“花圈”。而在学习上,兴趣班、补习班、一对一辅导、电子词典、点读笔……这些需要靠金钱作为背后支撑的事物,在我的中学时代里统统缺席,我只靠课上老师讲和课下自己复习,初中时成绩还可以,排在村里中学年段前十,最后被保送进县城的高中。

在成长的路上,多是凭着自身的努力与自律走到此刻,因为没有背景、没有太多途径和财力支撑的自己始终明白:没有人会帮我,只能靠自己才能抵达那个名叫未来的地方,去跟理想、意义交接,去跟最底层最卑微的日子作别。

而在这一路上,非常感谢的是文学,是诗歌,它给了我很多帮助,缓解了我身上外在与内在的危机。因父母没有多少文化,成长过程中,我有很多心事都无法跟他们诉说,只能靠阅读与写诗的方式将心中的房门打开,真的,如果不写作的话,我想自己要变成一个自闭的小孩了。从十四岁开始获得人生第一笔稿费到现在,十五年过去了,通过发表或出版作品,我实现了经济独立,大学到读博的学费、生活费,每一笔都由自己解决。

文学也让我收获了很多读者朋友,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正在上小学,有的已经研究生毕业,让我每写一首诗、每出版一本书都充满动力,因为一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人正在陪伴我,正在等候我的文字,自己就特开心。我的第一批读者是我的老师和同学,那年高二,我的诗歌发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和《福州日报》上,老师看到了,就把这些文字复印出来,年级每个班都发下去,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我了,就连门卫叔叔也时常叫住我,拿着一份《福州日报》跟我说:“你又发东西了,真厉害!”

诗歌在我年少时给我带来了荣光,让我更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但我知道那些少年式的文字说到底只是一个入口,我要在诗歌的道路上继续走,就要观察到更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正在变化的幽微部分。

每次从外地回来,飞机抵达长乐机场,我走出航站楼的时候,门口总站着父亲的身影,他依旧从自己所赚不多的工钱里取出一笔请人开车来接我。一路上,我喜欢望着车窗外的世界,对漳港、文武砂这一带滨海新区的变化,我也算个见证者了,从十多年前离开家时看到的渔村沙地,到现在高楼林立的场景,撤市变区的长乐真的是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变化着。而一同发生变化的,还有坐在我身旁的人,我的父亲,他已经六十岁了。我想为这些在城市化进程中默默付出、失去青春的人写点什么,我想让人记住繁荣背后正在老去的力量。获得江苏省作协《扬子江诗刊》第五届“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的作品是《骨头里的钟声》,这就是一组写给父亲和土地的诗篇。

今年是我在文学创作的长途中一个值得纪念的节点,从14岁开始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到现在,光阴打马而过十五年,算上今年出版的《人生海海,素履之往》《白马少年,衣襟带花》等书,自己已经出版了12本书。我已经29岁了,时间对人世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变化,我敏感于这些。少年时写作,纯粹是为青春期无法排解的情绪寻找一个出口,使自己不至于在略显压抑的应试教育阶段发疯。现在呢,自己要成为一个作家的理想更加强烈,尽量用文本去记录、思考人在时代复杂语境下的来与去、孤独与失落、困境与悲哀、价值与意义,而不再简单呈现个体的情绪或现世明艳的表象。写诗是生命另外一种远行的方式,透过灵魂这艘在人世浮沉的船只,独行踽踽。

书写文字的过程,似从古井中打水,水桶叮叮咚咚触碰着生活的壁垣,我缓慢而小心翼翼地往上提,保存了大部分生命中真实的时刻。清冽的泉涌逐渐从井中上来,我重新瞥见那时生活的样貌,时而觉得父亲那有力的臂膀又举起了年少的自己,时而又觉得母亲就在身旁,如往常一样踩着缝纫机的踏板,给我缝制新年的衣物,而我在一旁笨拙起舞,脸上有贫穷与悲哀都无法挡住的欣喜。自己始终是个活泼泼的少年,眼里有星辰,有宇宙,有旷野,有每一个出发的步履所踩出的亮光。

我常借着这些记忆里的微光,观照原乡上矗立的一切,文本努力符合内心期待,呈现单纯、质朴与诚实的面相。很多东西,如果你不去记录,不去在乎,历史不会替你记住,那些往事像夏日的溺水者,突然就在激荡的水花中消失了。我让它们变得稍微丰富一些,除轮廓外还能留有让自己辨识的面目。

一直记得朋友鲁登在我辞职去读博前送我的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电影《心靈捕手》中的一句台词:“成功的含义不在于要得到什么,而在于你从那个奋斗的起点走了多远。”

我明白走上这条创作的道路,需要自己一个人满心承载未来的星光和此刻长途上的黯淡,有过的不安和难堪,都得吞下。所有的风来了,便迎风吹着,所有的桥塌了,便撑船自渡。但心底始终有个声音在对我说,你只管努力往前,命运自会带你去一个不错的地方。

生命像矿石,在挫折的熔炉里锻造,过程煎熬不堪,索性最后还是被浇铸成自己理想的铁器模样,牢固,坚硬,又显些锋利。感谢文学,感谢诗歌,安放着我的那些孤独、焦灼、失落、彷徨,让我在人生重要的节点上得到命运的眷顾。

无论再过去多少年,我想自己还是那个喜欢写诗的少年,牵着心中理想的白马,路过山河原野,路过你的世界,衣襟上落满了花,也舍不得轻轻拍去。

作者简介

潘云贵,90后作家,出生于福建长乐,曾任高校中文专业讲师,目前于台湾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在读。14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诗刊》《山花》《青年文学》《扬子江诗刊》《光明日报》等发表数百万字,出版有《人生海海,素履之往》《白马少年,衣襟带花》《都会有,都会好》等书。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扬子江年度青年诗人奖、台北文学奖首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等。

猜你喜欢
扬子江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本刊启事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 徐镜人:扬子江水哺育中华 扬子江药造福华夏
一个诗人
扬子江船业成中国最“赚钱”船企
想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