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奔向词与物的途中

2021-03-08 02:54付炜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卫生所写诗乡镇

先讲两个故事,或是两个场景,它们都是我在八岁之前的经历,那时的我敏感而孱弱,与偌大的人世格格不入,却常能和一株细草、一缕微风产生共振。如今我写诗时,总是会想起那時的自己,说是自己,倒不如说是另一个人,一个让现在的我无比想念的不完美小孩,他的身上有着天然的诗意,即便他从未想过自己以后会选择写诗。

在童年时期,我是个极其胆小的人,怕黑,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不敢一个人深夜上厕所,睡觉时也不敢关灯……我把夜晚想象得很恐怖,总觉得有什么鬼魅藏身其中。一次,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夜晚时,才发现那里面其实什么都没有,夜晚就是夜晚,像一个空荡荡的容器,我所想象的一切显得那么可笑。但就是最初对夜晚的恐惧,使我开始耽于想象,总是沉溺于头脑的游戏中,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展露自己的好奇。后来当我开始写诗,我的诗歌大多都写于夜晚,那种令人着迷的寂静,使人觉得似乎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和纸笔的合奏。而我对夜晚的恐惧其实至今仍然存在,只不过,我学会了用词语和诗句,来抵抗黑夜的无聊和平庸。

另一个故事是,八岁之前我总是生病,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大病,但总觉得身体比别的小朋友虚弱。我不愿意吃药,家人便常常带我去打吊瓶。那是一个乡镇的卫生所,现在想来充满了八九十年代的痕迹,有斑驳脱离的墙面,深长寂静的甬道,偶尔会从某个房间传来小孩的哭声,又很快戛然而止。我就在那里度过了许多漫长的下午,坐在敞开的大厅里,望着来往的人群和从外面飘来的树叶。那是个非常破败的豫南乡镇,好似每处都有时间的凿痕。即便我儿时常会去那儿,但能够记起的就只有卫生所和卫生所门口那一排金黄的树,在那一排树的后面,是一个小而残破的运动场,两个生锈的篮球框和雨后常常积水的跑道,偶尔会有几个年轻人奔跑跳跃的身影。但大多数时候那里是空的,午后的阳光斜斜照过来,将这片空地镀上一层金色,那场景,令六七岁的我感到震撼无比。我说不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但那个下午,从卫生所阴暗的大厅中,所看见的如瀑布般的光束曾无数次重回我的梦境,那是我人生的第一首诗,只是我永远不可能写下它了。很多年后,当我回到那个豫南乡镇,试图找一找童年的遗迹时,发现那地方已经成了一片泽国——新修的水库淹没了一切,乡镇上所有的人都搬到了统一样式的“新农村”,那个卫生所现在在一条国道旁,有着新的名字和新的地址,我从车窗里远远望着它,觉得十分陌生,便失落地离开了。

正因为我童年时期胆小和多病,我很少与同龄人一块玩耍,在最爱热闹的年纪里,我蜷缩在自己的壳里,与一本本书度过。现在想起来,那种孤独仍然是刻骨的,有时我的那群小伙伴就在我家楼下做游戏,而我却被锁在家中,不能出门,只能搬个凳子站在上面,趴着窗户往外望。那时的天特别蓝,他们的声音特别响亮,我一个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注视着一切,默默流泪。

多数时候,我也能跟自己玩,我把家里许多零碎的物件摆在地上,想象这个是士兵那个是将军,这个是城堡那个是宫殿。我好像天生就会跟自己玩,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谁也无法走进,外人也许不明所以,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而我却能够在里面自在悠游,半天都不觉得疲累。

说了一些童年,我觉得还有什么必须提到的话,那一定就是阅读了。阅读的意义自不必多说,但阅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却不尽相同。因为上述的童年经历所造成的种种因素,我很早就开始了阅读,我想在“阅读”前面加一个形容词,但我犹豫了,我实在不能确定那时的我是不是真的喜欢阅读,我其实更倾向于自己是被迫阅读,甚至是在一种毫无选择的情况下开始阅读。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啃《红楼梦》,说啃真是毫不夸张,因为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那时更是走马观花。我对《红楼梦》的故事丝毫不感兴趣,我只喜欢里面的诗,经常会跳过故事专门将不同人物作的诗抄录在我的日记本上,我为这些诗加上了自己的理解,那当然是极其肤浅甚至充满谬误的,但我乐此不疲,兴之所至还常常背诵一些。等到背诵都不满足了,我开始仿写,结果自然是些连打油诗都称不上的顺口溜,我也不脸红,经常拿着这些“诗”到学校给同学看,引发的反应也很两极:要么引起一阵哄笑,要么就是一片赞叹。不管怎样,从那时开始,我在一群小学生的口中,第一次听到了“诗人”这个称谓。

六年级的时候,我意外接触到了朦胧诗,我开始用现代汉语去描写一棵树、一朵云,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诗,只是怀着一腔热情,开始不停地读和写,并且从此再也没停下来。初中时,我在晨读中常常大声朗读北岛的诗,在一片相同的咿咿呀呀中显得极不和谐,我因此被同学举报,被老师请进办公室训斥了一顿,但我注定不是个愿意悔改的人,我不仅继续在早晨读诗,而且还在课堂上看诗。当同学的桌面上是一套套试题和练习册时,我的桌面上摆放着数本诗集,可能是因为我顽固到近乎愚钝和可笑,老师和同学不再管我。我不停读诗写诗,在学校文学社老师的推荐下,在初一下学期终于发表了第一首诗。看着自己的名字印成铅字,我竟感到一阵眩晕。

我的中学时代几乎都是在阅读与写作中度过的,依稀记得高考前夕,晚自习时气氛沉重压抑,我从桌面上抬头,望见班里同学疲惫的身影,感到深深的挫折,我低下头默默撕去了一首未完成的诗。我打开习题册,脑子里却突然一片空白,我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中,不知该怎么办,于是我咬牙捡起那被揉成一团的纸张,在布满褶皱的纸上写完了那首诗。写完后我立刻变得神清气爽,好似教室里的灯光温柔了许多,每个同学的背影也不再那么压抑,他们和我一样年轻,一样奔赴着无限的可能。

后来的一切都如同时间的惯性一般。但阅读依然是我最重要的滋养,并且我越来越真切地觉得,阅读比起写作更能够使我接近日常的幸福。在我看来,谈论影响自己的作家和作品是困难的,毕竟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自我审视的过程。就诗歌而言,从波德莱尔到艾略特,从惠特曼到弗罗斯特,还有米沃什、博尔赫斯、奥登、特朗斯特罗姆……他们构成了我头顶庞大而众多的星辰,无时无刻不在照耀着我。即便我阅读了大量的外国诗歌,我依旧无法忘怀儿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记诵,我尤其喜爱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苏轼等,不仅阅读他们的诗歌,还看过许多写他们生平的传记,我也曾在成都的杜甫草堂、眉山的三苏祠流连徘徊,我能够感觉到自己身上流淌的诗歌血脉中,有属于他们的部分。直到现在,我喜欢随身携带的还是一册《杜工部集》,在我们伟大的古典诗歌里,我获取对于诗的最初认知,并始终保存着最新鲜的热爱。

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告诉一位年轻的诗人要“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的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我总是提醒自己时刻保持足够多的敏感和热情,不管写作还是阅读,我都需要崭新的文字和想象力,我从书籍里,从童年中,不断汲取灵感的活水,我陷入思考的时刻,比我真正存在的时刻要多得多。诗歌给了我向内审视的眼睛,我凭借这双看不见的眼睛,目睹了自己心灵的成长之路,它们全都汇聚在我写下的每一首诗里,成为一部记录和见证的个人史。因此,我始终感谢诗歌,感谢它和我一起,不断奔向词与物的途中。

作者简介

付炜,1999年9月生于河南省信阳市。12岁开始写诗,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草堂》《中国诗歌》《延河》《飞天》《诗选刊》等刊物,参加第十二届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2019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营。曾获元诗歌奖、樱花诗歌奖、第七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散文奖。

猜你喜欢
卫生所写诗乡镇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为你写诗
远离体系医院干休所卫生所医疗保健工作的做法
区别
读诗十二法
今年起3年内新增财力全部留给乡镇
成熟的写诗
叶县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成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