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造“好水”

2021-03-08 02:56孙茜
当代党员 2021年4期
关键词:超滤膜净水村镇

孙茜

“诚邀雷晓玲教授为‘水与卫生培训班授课,向‘一带一路沿线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传播、推广中国在水与卫生领域的技术和成功模式……”

2021年1月6日,收到这封来自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发来的邀请函时,雷晓玲正在实验室和团队成员一起逐一核对近日从重庆各处所采水样检测数据,更新重庆水质研究数据库。

作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碳与生态环保研究中心负责人,过去15年,雷晓玲一直奔走在重庆的大山大河间,研究山地水环境变化,解决了50多万村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疫情期间,她牵头编制了全国农污行业首份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和“一带一路”疫情防控指南,科学指导疫情防控。她先后荣获“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村镇水环境中坚力量”等称号。

让群众从“有水喝”到“喝好水”,雷晓玲步履不停。

结缘·“只有到亲水、近水的地方工作,才能知水、治水”

“为何会来重庆?”每个初识的朋友都会问雷晓玲这个问题。

雷晓玲出生于陕西省澄城县的一个农村,那里常年缺水。在她小时候,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前往一公里外的水井挑水,需往返多次才能满足一家人一天的用水需求。由于长时间挑水,父亲的双肩被扁担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碰上夏天磨破皮,还会火辣辣地疼。

在雷晓玲的印象里,不仅挑水苦,父亲挑回来的水的味道也是又苦又咸。

“全村的饮水源来自河岸边开挖的一口渗水井,没有任何净水设备,喝的时间长了,很不利于村民健康。”回忆过往,雷晓玲皱皱眉头。彼时,小小年纪的她,有了一个治水的梦想。于是,她在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下一句话——我想让大家喝到好水。

高考后,雷晓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填报专业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就读环境工程专业,师从清华大学环境系教授张晓健。

学习过程中,雷晓玲跟随导师多次参与水污染防治课题研究。通过这些研究,也让雷晓玲更加坚定了治水梦。

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雷晓玲就职于深圳市水务局,8年后又离职前往国外继续深造,回国后在一家外企水务公司做了一年的部门副经理。

其间,重庆的快速发展让雷晓玲格外关注,同时,她也发现重庆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重庆虽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但重庆水资源短缺,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水的质量上”。

特别是在重庆的一些村镇,水源复杂多样,饮水工程规模小且分布分散,管网易受污染,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亟待探索建立适宜重庆山地特征的村镇集约式供水系统,解决村镇居民饮水难题。

“我是学水的,只有到亲水、近水的地方工作,才能知水、治水。”雷晓玲求学期间掌握的超滤膜净水技术恰巧能解决这一难题。

2006年,雷晓玲把家安在了重庆,开始了她在重庆的治水之路。

破题·“只要能让群众喝到干净水,就值得试试,办法总比困难多”

此前,超滤膜净水技术虽具有产业发展前景,但却因受到超滤膜的性能、生产成本和规模化生产约束,导致其在饮用水处理的应用上并不理想。

在雷晓玲看来,“只要能让群众喝到干净水,就值得试试,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收集前期资料,选好试验地,雷晓玲和她的团队花了半年时间跑遍了重庆各个区县。最终,雷晓玲选择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池镇展开试验。

但當地地形复杂,大型实验设备根本无法搬运过去。

于是,在雷晓玲的带头下,团队成员每天两头跑:白天在龙池镇采集水样,晚上乘坐火车将水样拿回位于主城区的实验室进行监测分析,而后又返回龙池镇。

在雷晓玲眼里,这不算难题,更难的还在后面。

比如,试验过程中经过超滤膜处理过后的水,检测出来没有细菌,但从出水口管道流出来后,细菌又存在了;膜系统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膜组件污染明显加剧,并出现积泥的情况……

面对困难,雷晓玲和团队成员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攻克难题:时刻跟踪研究原水特性,调整工艺系统设计运行参数,提升膜系统工程安装施工质量,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对膜工艺的融合性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数百次的试验,超滤膜集成净水装置终于研制成功了!

推广·“我们解决了50多万村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后还将更多”

2015年,雷晓玲带着超滤膜净水技术参加了綦江区举办的“科技改变生活”学术交流会。

交流会上,超滤膜净水技术以及超滤膜集成净水装置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

原来,綦江区郭扶镇高庙村经过旅游开发后,夏季前来避暑的旅客增多,导致当地的饮水问题凸显。

“当时綦江相关部门负责人联系到我,希望能帮忙解决高庙村水质超标的问题。”雷晓玲说。

会后,雷晓玲赶到现场调查,症结很快找到了——当地供水厂工艺较为落后,特别是进入汛期,原有的水处理设施会超负荷运行,导致水质超标。

有了在秀山的治水经验,雷晓玲信心十足:“超滤膜净水技术是一种能将溶液进行净化和分离的膜分离技术,能解决传统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难以解决的微生物、藻类和浊度等问题。”

技术研究成熟了,但要在海拔1100米的高庙村实际投用,还需要克服设备运输的难题。

“原来的思路是在工厂里把超滤膜集成净水装置安置好,其余设备运上来后进行简易安装就可以投入运行,看来这个思路不行。”于是,雷晓玲又带领团队调整思路,改进技术设备,针对性地开发出“一体化”超滤膜净水集成装备。

两个月后,重庆首个集成化山地村镇超滤净水厂和“山地村镇超滤膜净水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在高庙村建成投用,实现了超滤膜净水技术从科研到成果的转化,有效保障了当地两万多人喝上安全优质的饮用水。

而后,这项技术在重庆大地落地开花。截至目前,已先后在7个区县建成示范工程30余座。

“我们解决了50多万村镇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后还将更多。”雷晓玲说,她的治水梦正在实现。

应急·“水在哪里,群众的需要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污水处理站(厂)等运营单位应加强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物资的日常储备与应急保障……”

进入冬季,雷晓玲带领团队奔走各处,宣传村镇排水系统运行管理风险防控工作,防范疫情,所运用到的宣传手册正是他们在一年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紧急汇编的防控指南。

“最初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新冠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还没有提及水污染的问题。但是,我感觉到病毒可能存在从排入口到化粪池、污水管网、污水站(厂)的潜在传输与暴露途径。”雷晓玲敏锐地意识到此事必须重视。

当即,雷晓玲通过视频连线团队成员,把编制“全国农污行业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这个决定告知队员们。

“編制的指南涉及全国,时间紧、任务重。”搭档魏泽军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雷晓玲心里也明白,编制这份指南有两个难关: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千差万别,团队研究范围长期在重庆,要把范围扩大到全国,难;受疫情影响,团队成员员隔离在家,在沟通不便的情况下,又需短时间内精准地完成编制,难。

“如果不去做,永远没有成果。”在雷晓玲的坚持下,这项工作最终还是启动了。

连续多日,雷晓玲带领团队线上收集全国各地城市排水水质采样数据,联系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汇总关于防控研究的情况,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了解村镇供排水存在的防控漏洞等。

一个月后,全国农污行业首份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疫情期间村镇排水系统运行管理风险防控工作指南(试行)》出台,立即引起社会关注。

与此同时,雷晓玲也应邀为斯里兰卡、肯尼亚、伊朗等16个国家的相关机构进行在线专题培训和指导,并主编了“一带一路”疫情防控指南。

“不少国家发来信息,说我们中国的防控技术走在前面,对他们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听到这些反馈,我感到非常自豪。”雷晓玲说。

如今,雷晓玲的治水脚步不仅在重庆,也广涉重庆以外的地区,“水在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雷晓玲仍在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超滤膜净水村镇
环保工程水处理过程中超滤膜技术运用分析
净水样板的力量
化学净水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超滤膜在再生水厂应用工程实践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关于自来水厂超滤膜技术的应用分析
外国女子发明“可以喝”的书能为6亿人处理净水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村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