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满平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大风险防范,保障民生用气,平稳度冬。
冬季来临,天然气进入消费旺季。在当前全球天然气市场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今冬明春(今年11月到明年3月),我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如何?
考虑到国家已通过政策与企业共同发力,落实了1744亿立方米的资源量,判断今冬明春的天然气供需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缺口不算大,发生大规模“气荒”的概率不大,价格大概率高位运行。
今冬明春的天然气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冬季取暖用气规模继续增加;在“煤改气”和清洁取暖等政策推动下,工业用气、电力用气增加;部分地区疫情仍有反复,家庭用气增加,拉动城镇燃气用气规模增长;工业与交通用气伴随经济发展,将保持一定的惯性增长;北京冬奥会的举行也将拉动华北地区天然气的需求。
今冬明春,也存在一些抑制天然气需求增长的因素。如国内工业与经济增速继续下滑,带动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需求增长放缓;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实施,煤炭产量逐步增加,在“宜煤则煤、宜电则电”的取暖政策下,将部分替代天然气的需求;今年国际油价涨幅低于气价涨幅,交通领域出现石油部分替代天然气的需求。
本文采用月度平均增速与月度不均匀系数预测今冬明春天然气消费规模及增速(月度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天然气运行简报)。
月度平均增速:近5年来,当年11月到来年3月各月消费量平均增速分别为11.2%、7.4%、12%、14.4%、15.9%。以2019年11月到2020年3月数据为基础计算,今年11月到2022年3月各月消费量分别为323亿立方米、367亿立方米、395亿立方米、312亿立方米、348亿立方米,共计约1746亿立方米。
月度不均匀系数:近5年来,当年11月到来年3月各月度不均匀系数为1.11、0.96、1.16、0.96、0.99。以2021年1到7月月度平均数据为基础计算,今年11月到2022年3月各月消费量分别为340亿立方米、326亿立方米、378亿立方米、363亿立方米、359亿立方米,共计1766亿立方米。
根据上述结果预计,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750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200亿立方米,增速为12.9%;如果出现冷冬,表观消费量将超过1800亿立方米。
从不同天然气消费领域来看,初步预计以下五个方面的用气量如下。
供暖用气: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北方城乡供暖面积220亿平方米,燃气供暖面积占18%左右。如按照每平方米用气15立方米计算,约为600亿立方米。农村供暖按照2018年800万户、每户90平方米计算取暖面积共计7亿平方米,再按照每平方米用气15立方米计算预计用气105亿立方米,共计700多亿立方米。
工业用气:近5年来,工业用气占整个天然气消费的比例超过35%。按35%来计算,工业用气为360亿~370亿立方米。
城镇燃气:近5年来,城镇燃气用气占整个天然气消费比例比工业用气占比略低。按34%计算,为350亿~360亿立方米。
发电用气:从天然气发电的装机容量看,仅为全国的4%。从往年看,发电用气规模全年通常在500亿~600亿立方米,预计今冬明春发电用气规模为200亿立方米。
化工用气:由于限电限产,一些地方企业的生产活动受限,化工用气有所下滑,预计为100亿立方米。
预计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保障程度总体比较高,基本能够满足用气需求。
在总结前几年保供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相关部门很早就从天然气产供储销各个环节入手,提前准备,细化应急保供预案,推动企业签订长协合同、落实气源,提高资源的供应能力。截至目前,国家已落实资源量达1744亿立方米,比去年高出300多亿立方米,供暖季储气量达到270亿立方米。同时,制定南气北输、每天3亿立方米的压非保民预案,并组织相关企业做了应急演练。
从企业层面看,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有所提高。
一是推进和落实“七年行动计划”,继续增加国内天然气产量。国产气是天然气供应的基本盘。今年以来,各油气企业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天然气产量创新高。1-9月,我国天然气产量达到15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4%。预计今冬明春国内油气企业保持稳产上产态势,产量稳定快速增长,对保障天然气供应、稳定市场会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二是储备调峰保供能力明显增强。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储气库容量18亿立方米;进口LNG接收站新增接卸能力为500万吨/年。供气和城燃企业采取入冬前将LNG罐存升至高位、完成储气库注气任务等措施,全力落实“应储尽储”的要求。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已实现应急储气量约100亿立方米,超过城市燃气企业承担任务量的82%,剩余任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采暖季期间自产气、管道气、进口LNG加上储气设施必要时的用气,全国储气量可超270亿立方米。
三是积极与国外企业合作,多方进口资源。中国海油分别于7月、9月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卡塔尔石油公司签署了长期LNG购销协议,新增550万吨资源,两项协议将于2022年1月起供。10月,中国石油与中亚地区一油气公司签署了短期天然气购销合同,2021年10月初到2022年3月底通过中亚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气。
公开信息显示,今冬明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企业可供应天然气资源1062亿立方米、270亿立方米、268亿立方米,共计1600亿立方米,再加上社会其他企业资源量100多亿立方米,总体上基本满足国内用气需求。
◇保用气,保民生,保国家能源安全。 供图/视觉中国
今冬明春,国内天然气市场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天然气需求与气温具有极强的相关性。据统计,冬季全国平均气温每降低1℃,全国采暖用气需求增加2300万~2500万立方米/日。近几年来的极端天气使天然气在冬天往往出现供不应求,2018年初我国发生“气荒”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年赶上了寒冬。据预测,今年冬天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70%~80%,意味着今冬是寒冬的概率较大,因此可能增加国内天然气取暖需求,进一步增大保供压力。
中亚进口管道气对保证我国天然气供应非常重要。前些年,曾出现过因天气寒冷,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检修设施为理由减少对我国天然气供应的情况。今年,如果全球处于寒冬,不排除中亚进口管道气再次在用气高峰期临时降低输气量的可能。中俄东线管道气虽然稳定增加,降低供应的可能性不大,但今年俄罗斯国内天然气库存偏低,也存在着因极端天气增加自用气、减少出口气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采暖季增加的需求主要是价格被管制的居民用气,存在着进口气到岸价格与居民终端用气价格倒挂的现象。2019和2020年,中国石油的进口气业务因为价格倒挂分别亏损307.1亿、141.59亿元。今年,国际市场LNG现货到岸价格急剧上涨,达到9元/立方米,而各地门站价普遍在2元/立方米以下,国内油气企业进口气亏损势必增加。
目前,全球天然气上游生产受阻,主要生产国产能增加有限、市场供给仍旧偏紧。美国LNG出口设施产能利用率接近满负荷;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增长空间有限,国内供应紧张,库存已达5年来的低位。随着近期全球能源紧缺现象的扩散和持续,韩国、日本等国掀起了天然气抢购潮。在此情况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新增现货气源的难度增大。
近几年,华北地区用气量峰谷差大,冬季天然气供需矛盾较为突出。2017~2018年冬季,河北“气荒”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冬明春由于北京冬奥会举行,华北地区“煤改气”持续推进,民生用气占比将不断上升。如遇极寒天气或突发情况,华北地区民生用气量将急剧攀升,保供压力恐较严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采暖用气快速增长,用气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在冬季用气高峰日的季节峰谷比逐步走高,以前基本上维持在1.6以上,2020年增加到1.75。预计今冬明春增至1.85,峰谷差值增至2.9亿立方米,保供压力日趋严峻。在此情况下,局部时段和局部区域可能出现用气紧张的现象。
经过前几年的改造后,目前农村“煤改气”进入长期使用的运维阶段,部分省市在前期改造投入巨大财政资金后承受了不小的压力,清洁取暖补贴出现退坡迹象,导致“煤改气”运行成本大部分将由农户自己承担。据媒体报道,今年由于用气紧张、气价上涨,一些地区农村“煤改气”用户不仅难以获得气源的保障,而且负担大大增加,面临着“改完无气、用气太贵”的窘境,部分地区已出现了“建而不用”的现象。
近年来,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变化快、价格波动大。有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上游供应企业和城燃企业应加强对天然气供需及价格的分析预测工作。针对2021~2022年供暖季“极端冷日数偏多,发生强降温概率增加”的特点,要加强极端天气等状况下的国内国际天然气需求预测,强化天然气供需和价格走势的监测、预测预警,特别是加强月度和周度的监测分析,做好预期管理。
加强常规主力气田生产动态特征分析,论证提产能力及相应措施,加快产能部署,提高采收率;加快常规气新区产能建设、页岩气新井钻完井进度,确保供气高峰期建成投产,提高采收率,增加产量贡献率,争取今冬明春国产气能够保持超过900亿立方米的供应能力。
密切跟踪康采恩、乌输气和哈输气供气能力,紧密跟进落实进口管道气的计划量,提前做出准确预判,以便应对变化。努力增加中俄东线的供应能力,保证多渠道进口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确保今冬明春天然气的供应安全。
重新认识国内外市场发展特点及国际LNG贸易趋势,加倍重视中长期资源采购协议,密切跟踪国际LNG现货市场动态,择机引导企业及早安排有序采购现货LNG资源,增强多元化的进口能力,努力提高资源供应水平。
增强储气能力,是满足供暖季高峰用气需要的重要措施,其中,地下储气库是最有效的季节调峰设施。上半年,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国内部分地下储气库注气量没有达到预期。为有效提高供暖季供应量,仍要继续向地下储气库进行注气,同时要加大地下储气库采气量,保持一个月高位采气规模。
引导全社会提高节能意识,积极倡导节约用气。坚持以供定销、以供定用的原则,有序开发新市场,把控市场开发节奏,避免新项目集中投产和超合同供应量。对于没有气源的项目要坚决卡住,控制新市场的开发规模。
对于天然气保供工作,除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作用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对民生用气保障进行明确定义和具体责任划分,对非民生用气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化办法保障供给。对价格波动给予更大的容忍度,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和调节市场的供求,不能因为LNG价格在供暖期间大幅上涨而采取强有力的干预。
一旦局部地区、局部时间出现供气紧张,就要按照天然气应急保供管理办法要求加强资源的组织和调配,加强LNG进口、南气北上、管网互联互通等工作,把现有储气库以及其他一些可调用的资源用最短的时间调到缺气的地方。
随着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主体增多,又逢国际国内天然气市场供应紧张,保供协调难度加大。在此情况下,要充分发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统筹调配的作用,做好天然气联保联供联运,推动供应企业、国家管网公司与城燃企业等密切合作,在应急情况下能够实现资源串换、应急互供、代加工等。此外,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及时了解中长期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掌握近期极端天气预报信息,及早安排,统筹协调,保障天然气生产安全运行和稳定供应。
从底线思维角度出发,如果出现天然气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上述所有领域用气需求,就应果断压非保民,以供暖、生活用气保障为优先选择。严格按照签订合同保障民生供气,规范合同约束。对可中断供气的各类用户,要指导协调其根据各类能源的经济性比较选择可替换的其他能源,不能采用“一刀切”强制关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