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会美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医药技术系,山东 菏泽 274300)
自2006年教育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职业教育“专业群”概念至今,已经过去十多年的时间。近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在目前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基本要求。本文就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的共享问题进行研究。
专业群包含的专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相近性,即专业群内各专业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近、岗位对象相近,相近性让共享成为可能[1];二是从属性,即专业群有一个重点专业为龙头,其他相关专业为支撑,从属性让共享成为必需。
共享是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更是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导向,共享是对各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2](27-29)专业群是一个集群,集群内各专业从原来的各自独立逐渐被整合为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共享是联系各专业的纽带。只有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达到专业群内各专业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凝聚合力、共同发展的建设目的。
高职院校是非营利机构,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高职教育属于教育服务行业,是一种有成本有收益的经济活动,需要投入相应的经济资源,有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产出收益。[3](42-46)
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但不少高职院校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发展陷入瓶颈期。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无疑会消耗大量的教育资源,给本就捉襟见肘的高职院校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通过共享师资、课程、实验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能显著降低专业群建设的成本,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价值。
高职教育重应用轻研究,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宽口径”技术人才,这样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可以在特定行业范围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调整、轮换岗位,并迅速进入角色。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通过共享,打破了专业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使学生接触到了各专业的丰富教学资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赢得了竞争主动权。[4]可以说,专业群建设为高职院校“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共享则是通往该平台的阶梯。
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笔者和课题组其他成员,针对专业群建设及共享问题,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在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菏泽职业学院针对立项的5个专业群项目,随机选取50名专业群教师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结果,笔者发现在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中,存在诸多共享方面的问题,制约专业群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通过调研,在共享的重要性上,有86%的教师认为共享对于专业群建设“非常重要”,10%的教师认为“重要”,只有4%的教师认为“不重要”。在实际共享行为方面,只有42%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其中,主动共享的只占38%,有高达62%的教师的共享行为是被动的,比如学校、系部强制要求共享,为了应付上级交派任务被迫共享等。可见,虽然教师能意识到共享的重要性,但真正能经常、主动共享的很少。
究其原因,一是专业群教师出于晋级、评职称等目的存在内部竞争,一些教师不愿将多年积累、摸索出来的教学成果、资源与其他教师分享;二是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总结的教学成果,不见得比其他老师优秀,贸然地拿出来分享,会给其他教师留下“班门弄斧”的印象,因此不愿共享资源。
在调研过程中,有的学校专业群教师坦言,立项专业群主要是为了晋级加分、获得科研奖励,没有考虑过专业群立项后如何建设、如何共建共享。在共享措施方面,一些学校仅仅是进行课程资源的共享,包括和其他专业教师分享课件、教案、微课视频、精品课程等。事实上,这些课程资源的共享,还远远达不到专业群建设的共享要求。专业群的课程共享,应上升到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标准设置、课程模式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维度共享,才是专业群课程共享的应有之义。
专业群是以共享为基础和核心建立起来的,共享应当贯穿于专业群建设的整个过程,实行全覆盖共享。从专业群建设角度来看,现有各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仪器设施、教学资源、课程、实训基地、专业联系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产业、创业就业信息资源等,都应该共享,在共享中把各专业凝聚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真正达到“集群”效应。[5](111-112)
在共享对象方面,有高达78%的教师表明,只将各类资源向本专业内部教师共享,面向专业群内部所有专业教师共享的,仅占22%;有66%的教师表明,共享的对象主要限于特定的几名和关系好的教师,只有34%的教师在共享时不会考虑共享对象和关系亲疏的问题。在共享资源方面,有58%的教师在共享时对于资源没有保留,仍有42%的教师在共享时保留一些优势资源;有72%的教师在共享时对于资源不做甄别区分,仅有28%的教师会根据共享资源及共享对象的特点,去粗存精地甄别资源。在共享方式方面,面对面交流共享的占32%,通过邮件、社交软件等其他方式共享的占68%;应领导、其他教师要求共享的占60%,根据专业群建设需要共享的只占40%。
以上种种表明,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共享还维持在个体非系统行为层次方面,共享行为主观、随意,共享资源良莠不齐,共享方式效率低下,未能形成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共享机制,致使共享的效果大打折扣。
首先,政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监督者,也是教育经费的提供者。在专业群建设中,政府应出台各项配套政策和奖惩措施,将专业群资源共享以制度方式固定,打消教师资源共享的顾虑,提高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政府应发挥“社会大家长”的作用,居中调度,引导高职院校同当地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共享,助力高职院校在企业中发展实训基地并向相关专业群共享。
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中,应加深对于共享重要性的认识,为专业群资源共享创造各项便利条件,完善专业群的领导机制和组织架构,做到群内一盘棋,将学校各类资源有针对性地向专业群倾斜,鼓励其他专业积极同专业群内专业共享资源,优化评优评先办法和晋级规定,将共享纳入评优评先和晋级的考核范围。
最后,教师作为专业群建设中共享的实施者,应转变观念,彻底摒弃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门户之见”,意识到自己是“群”的一分子,以“群”意识引导教育教学工作[6],要积极主动地共享成果和资源,形成良好的共享氛围,在共享中实现共同进步,在共享中开展良性竞争。
一是改革专业群课程体系。在专业群背景下,原有的各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已经不再适用。要以“共建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有专业群特色的课程体系,以专业群重点服务的产业链为框架设置课程。在课程编排中,注意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的平衡,强化各专业课程的联系。与相关企业合作,将最新前沿技术引入课程,共同进行课程教材、课程教育方案的开发、设计工作。
二是建设高度开放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库按照专业群内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名目和类别。资源库应是高度开放的,一方面,凡是有利于专业群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如教师的课件、示范性教学案例,学生的笔记、知识点总结等,都可以纳入资源库。另一方面,资源库面向专业群内部的全体师生开放,也面向和专业群各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开放。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参与者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地逐步积累。[7]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共享。实训基地是学生接受技能培训、学校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近性,共享实训基地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实训内容和技能评价标准,资源互用、效益共享。实训基地应根据专业群专业设置和服务产业情况,灵活配置实训设备,安排实训课程,并注重对不同专业学生有侧重点地轮训,共享实训成果。[8]
专业群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共享应贯彻专业群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共享的目的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但过于自由化的共享,容易产生反效果。因此,应建立相应机制,使共享能规范高效地进行。
一是由学校制定专业群共享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细则,以规范化文件的方式具体规定共享的主体、客体、内容、方式、奖惩措施,使共享有章可循,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制定的规范化文件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考虑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配置和特点,可以参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模式,哪些资源需主动共享,哪些需依申请共享,都要在文件中明确。
二是建立共享评价体系,为共享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对共享的效果作出正确评估,引导专业群相关人员规范高效地共享各类资源。对共享的评价应从专业群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具体来说,课程是共享的基本模式,教师是共享的实施主体,学生和企业是共享的参与者和共享效果的验证者,因此,应从课程、教师、学生、企业四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共享评价体系。
三是完善共享的监督机制。专业群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有的系部划分,致使对专业群特别是对共享的监督,权责不明,各系部容易产生推诿扯皮的现象。为此,学校应指派校领导、专业群相关负责人、专业群教师等人员监督共享,从上至下逐级压实责任,确保共享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