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琴 刘晓蓉 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古诗词文数量逐渐增多。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词文的活态,中学生利用吟诵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文意境,通过吟诵还可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音韵之美。传统吟诵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中学生掌握吟诵这门绝学,还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文章在梳理传统吟诵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学策略,以激发中学生学习古诗词文兴趣,提高中学生文化自信,达到弘扬和传承吟诵这一濒危传统文化的目的。
吟诵是汉语古诗、词、文独有的读书方式,也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化宝藏,更是中华文明古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吟诵可以体现出古诗词文的声韵之美,有助于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思想感情。如今绝大多数青年人都没有听过老先生的吟诵,往往将吟诵与普通话朗诵混为一谈,这给学校语文教学、国人赏读古典文学作品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如今,吟诵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加强对吟诵的保护与传承,希望吟诵可以走进语文课堂。但它毕竟中断了许多年,目前全国也没有统一的吟诵标准,吟诵课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也就成为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尝试将吟诵在中学古诗词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做一探讨。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它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和创作手段。在古代的教育系统(私塾和官学)中是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它是汉诗文的传统读法,自先秦开始,代代相传,直到一百年前,所有中国的读书法还是采用吟诵的方式。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式读书法——传统吟诵之法渐渐退出舞台。教育家朱自清先生曾惋惜道:“学校里吟诵废了,这在教学上损失还是特别大的。”赵元任先生亦为吟诵成为一种无望的艺术而感到遗憾。徐建顺先生认为“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手段,所以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1]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经济形势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也出现新的发展。传统诗词的创作和吟诵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硕果累累。2008年国务院批准将传统吟诵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全国举办第一届“中华吟诵周”活动,六千多名海内外人士参与,其中不乏教师与文化工作者,他们不远千里只为一聚,欣赏吟诵,同时切磋吟诵教学经验。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中华吟诵学会”,并建立“中华吟诵网”。2011年4月成立了“中华吟诵大学生社团联盟”,开展吟诵交流活动,同时延续华夏文脉。2017年,中华孔子基金会在山东济南举办首届全国经典吟诵大会,多个省地千余选手参赛,推动了全国古诗文吟诵活动的蓬勃发展。同年9月,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教授温儒敏在《人民日报》中撰文指出:“学古典文学要多吟诵。”教科书中古诗词文篇幅增加,为吟诵走进语文课堂提供了更多空间。
陈少松先生呼吁现代师范院校应重视传统吟诵的介入,培养吟诵师资力量,从而推动中小学语文课的吟诵教学[2]。继绝学,承文脉。据统计,全国共有近千种方言吟诵调。仅初步调查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的一种吟诵调,此调属于湖湘调的一种,但目前掌握者大多已近耄耋之年。因此,对传统吟诵的学习与继承已迫在眉睫。
吟诵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吟诵历史悠久,古人往往借助吟诵之法体会作品意境,领悟作品情感。为了更好理解中国古诗词文作品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吟诵这种学习方式。张竞月在论及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教学中传统吟诵法的使用时谈到:“借鉴吟诵法是对初中语文朗诵教学的重要改良途径,古诗词文的学习,最大程度依靠的就是诵读学习。”[3]怎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吟诵的熏陶,从而增加广大青年学子对吟诵调的掌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总体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味。”[4]在中小学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唯有语文这一科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去逐步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树牢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吟诵,帮助学生多积累古诗词文,不仅淘冶自己的情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无形的正面的影响力,让你的气质、涵养大大提升,显得文质彬彬。
吟诵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古诗词文记忆并加深理解。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中学生通过吟诵可以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古诗词文,同时也可以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作品蕴含的独特文化魅力。中学生可以通过吟诵感受古诗文的音韵之美与意境之美。因此吟诵回归中学语文课堂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当然,诚如张静在《中华吟诵的前生今世:兼论吟诵在语文教育普及的必要性》一文中指出,当下吟诵教学的探讨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随潮流,而是要找准初中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的根本,即要以诗词为本,不可脱离诗词本身[5]。因此徐健顺先生强调古诗文教学要掌握汉语、汉诗、汉文的固有特点,遵循其固有的读法规矩。如果读法错就会导致学生理解错[6]。传统的背诵教学会让中学生有厌倦感,并且可能导致记忆的效果不理想,但是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创造出活泼、轻松的吟诵氛围,学生记忆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且记忆时效会加长。相关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学生在富有节奏的学习环境下,可以用平时百分之五的时间来完成平日学习中的百分之六十的学习内容[7]。教师想要教学生吟诵,首先得具备一定的音韵学、汉语古诗词格律学的知识,从而打下扎实的吟诵理论基础。通过吟诵,加强中学生对古诗词文的理解,通过理解作品深邃的意境,从而加深记忆,而这种记忆必定会帮助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审美情趣。古代诗词歌赋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可以加强记忆力,同时也可以对语文学习有积极作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吟诵可以静心、养性以及交友。学生在吟诵中学习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国文人的爱国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中国人的亲情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中国人的友情观。这些诗句中含有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感与国人价值观,成为我们文化基因。学生可以利用吟诵古诗词文丰富自己价值观,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学习古人杜甫高尚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欲使吟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首先得培养学生掌握吟诵基本理论知识与吟诵方法。虽然吟诵既可以没有曲调,也可以唱的美妙动听,但必须守规则,尊重吟诵规则,才符合“好的吟诵”标准,从而全面表达出古诗词文的准确涵义。赵元任先生认为中国的吟诵虽然即兴性强,并不严格地照着声调来产生出一个丝毫不变的曲调,而是大致根据字的声调来。但是,吟诵的“即兴”,不能误解为“随便”,不论即兴创作一个吟诵调,还是即兴改动一个吟诵调的局部,都必须符合吟诵的要求,都会经过刻意推敲,也可以理解为:吟诵调的即兴,是带着“枷锁”的即兴。
目前学界形成了以地域及传承人命名的吟诵调,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常州吟诵调、唐调、华调、叶调等。吟诵因方言异而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两千多种吟诵调。但不论何种方言吟诵,虽有方言的差异,在赵敏俐先生看来,必然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的可以遵循的规律。这种规则,被致力于推广普通话吟诵的徐健顺教授总结为“一本九法”。所谓“一本”,是指吟诵的目的和归宿,是把诗文的含义真实完整深刻地传达出来,即“声韵含义”之本。“九法”是徐教授总结出的九种吟诵方法,包括“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文读语音”“腔音唱法”“模进对称”“虚实重长”等。
以湖南省怀化地区吟诵为例,来探索怎样实现线上资源建设和借助音视频进行吟诵教学。在我们为期两年多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目前怀化地区仅有十六位老人掌握传统吟诵。基于对传统吟诵抢救和保护的迫切之情,我们收集整理了几位传统吟诵者的录音,后期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我们研发和建设了具有普适性的湖南怀化地区传统吟诵有声资源网络展示平台。
充分利用线上已建设的吟诵资源,将录制的方音吟诵作为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绝学的工具。例如,在教学《虞美人》时,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展现李煜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一开始对作者有了解,顺利把握创作情感。随后可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教师可以播放《虞美人》的吟诵录音[8]。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把握古诗的情感。白明亮在《文化的教育思考》中谈到若能掌握汉语言的韵律节奏美,再利用余音绕梁,自然达到口齿留香。遵循吟诵回环往复及依字行腔来控制韵调与声腔,必定形成简单的曲调,从而产生如歌曲行板一般的美来[9]。利用吟诵,学生可以发现文言之美,从而去创造美。吟诵借助独特的方言而存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地区方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吟诵,提升古诗词吟诵韵味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切身地体会到古诗词中所描述的情境,从而提升中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吟诵兴趣。利用已建设的线上吟诵资源,学生可以根据音视频进行模仿,当学生的吟诵与画面融合时,这首诗歌的意境之美便在学生心中发芽,从而加深学生体验和感悟。学生在重复模仿的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背诵古诗词文。而生动形象的视频背景,优美动人的旋律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文的兴趣。
研发、建设传统吟诵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可以分享交流学习成果。有些学生多才多艺,可以在吟诵的时候配上古琴、古筝、舞蹈等,并且鼓励学生录制成视频分享。如吟诵《孝经》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创设孔子与曾子对话场景,教师可以对学生扮演的角色吟诵进行点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对吟诵方式进行创新。模拟场景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文的正确含义,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真实的场景更能对传统吟诵形式美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
在语文课堂中,借用吟诵资源网络展示平台建构的模拟情景,再由老师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研究者认为,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转换角色,不能单一地将诗歌中的意象进行仔细透彻地讲述,而在于为学生对诗歌模糊美意象的体验感悟的触发作一种向导,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于感兴的情境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10]。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传统古诗词文教学中,利用吟诵教学促使学生与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的交流。
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堂上带入吟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懂和掌握古诗词文所蕴含的意境。而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吟诵比赛,以赛促教,可以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体验吟诵的快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11]音乐本身是欢乐之情的表现。欢乐是人之性情,通过相应的声音、动作表现,这是自然之道。而我们的古人深谙此道。他们将深奥晦涩的古文,利用吟诵的浅吟低唱,达到抑扬顿挫的音乐愉情效果,从而使读者从吟诵的音乐或者吟诵的声调中来获得快乐和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培养的最好方式就是耳濡目染,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当家长和孩子渐渐掌握了吟诵技巧,娱乐时也会吟诵几首,家长和孩子便也会开始在吟诵社群中比赛打卡,进行吟诵技巧切磋,从而逐步掌握更多的古诗词文吟诵,例如比赛吟诵《长征》《孝经》《春日偶成》等。还可以,以游戏比赛的形式,按照感情丰富程度、流畅程度、读音标准程度等不同指标进行评比,提升课堂参与度[12]。
定期开展吟诵社群线下比赛。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群分享吟诵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在线上指导学生及家长。可以举办如“大家分享吟诵”“快乐诵读古文”等活动,以此来促进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基于吟诵现状,指导中学生建立中学吟诵兴趣班,鼓励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全方位提高学生吟诵兴趣,为传统吟诵培养传承人做好人才储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教学生基本的吟诵知识,并且号召更多的学生积累课外古诗词文,激发中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适当引导,多加正面鼓励,打造一个活跃团结的班级。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首先应该互相探究,互帮互助。如果实在还是解决不了,可以求助老师。吟诵有节奏、韵式和旋律三要求,遵循这些要素,学生们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而感受到美的存在。
唱歌、朗诵与吟诵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吟诵必须遵循古诗词文平长仄短和依字行腔等规则。因此在吟诵时要注意古诗文的平仄、韵脚、停顿。古诗词文教学,吟诵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但同时也是一件难事。若能在课堂及课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词文的吟诵教学中来,从而喜爱并深入学习吟诵,理解古诗词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古诗词的深刻内涵。
建立中学吟诵兴趣班可以培养学生吟诵兴趣,同时利用兴趣班开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吟诵技能。比如可以将吟诵与汉服、舞蹈相结合,还原真实情景。中学生吟诵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选择单独吟诵,锻炼自己的诗词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也可以利用社团,在课余时间举行吟诵交流会,排练多人组合吟诵短剧。团队学习可以互相促进,能充分够激发学生对吟诵的热情,从而掌握诗词吟诵技巧,增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复兴吟诵文化,尤其在帮助中学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上,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传统吟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同时我们更应该让中学生通过吟诵去感知古诗词文的音律美,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古诗文吟诵的兴趣,提高中学生古诗文吟诵的整体水平。
对中学古诗词文采用吟诵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建设吟诵线上资源,借助音频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习语文的效率。以赛促教,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吟诵兴趣。而中学兴趣班的建立,可以将吟诵星星之火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另外,教师应加强吟诵学习,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古诗词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学语文教师借助吟诵教学方式在学生心中播种一颗诗词的种子,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德,陶冶学生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