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方式,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对于促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音乐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研究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遗产传承入手,阐述在现阶段加强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的紧迫性以及将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关键性,分析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少数民族先民经过不断地积累、传承、借鉴、吸收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为华夏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艺术形式。高校声乐教学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遗产的重要途径。探讨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之中,其实质是探讨通过高校声乐教学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传承以及如何借助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促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只有以尊重的态度、开拓的视野和创新的精神,去深入了解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才能更好地接纳、扬弃和传播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的珍稀元素,使之成为推动高校声乐艺术教学改革的源动力,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艺术人才、传承声乐艺术文化的重要方式,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一方面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传承打造最佳基地,另一方面也对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艺术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传承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
同时,少数民族音乐艺术遗产作为文化艺术珍品,也为当代声乐艺术增添了光彩,是繁荣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养料,更是对当代高校声乐艺术教育的有益补充。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持续增强。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高校声乐教学部门和相关工作者应积极看清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且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
处在少数民族地区或邻近地区的声乐艺术高校,要珍惜当地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使之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有机融合,确保高校声乐课堂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点:
教学内容,即开展教学所容纳的各类要素。高校肩负育人与科研两大重任,对于声乐院校而言,就是要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研究声乐艺术文化和技术。基于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的目的,要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如果资源丰富可以专门设置一门课程,如果资源紧缺或条件不具备,则可以将某一章节纳入到声乐文化课程之中,适度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比例和权重,确保声乐专业的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国音乐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了解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真正内涵,认识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价值。
教学平台,即开展教学需要的重要载体。基于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促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教学平台的搭建是关键点之一。教学平台,具体应包括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两部分,其中线下课堂是原有的课堂教学,师生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常规性的教学活动;线上平台则是一个由线上教学资源、师生双方终端所构成的无限空间,教师可以利用线上学习资源为学生展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学生自行选择观看课程资源,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较大限度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也加快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引进课堂的步伐。
教学手段,即开展教学需要的有效工具。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是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基于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推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注重从优化和丰富教学手段入手。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少文字而擅歌,他们的传承方式多为口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采风,在田间地头、山沟峰顶感受到自然之音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情,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高校声乐教学创新。
利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机遇,加强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借助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关口来促进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是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举措。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策略构建优质高效的声乐课堂。
做好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就要尽量丰富声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将少数民族宝贵的音乐艺术纳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这需要上级文化部门、高校及相关教学人员的共同努力。
一是上级文化部门给予有利的政策和财力支持,鼓励音乐院校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领域,为高校及声乐艺术家到少数民族区域进行采风提供便利,帮助他们搜集和整理更多宝贵的资料;二是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是一项利国利民利校的大事,为了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打造出学校的品牌特色,推动声乐教学改革,就需要积极做好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工作。
高校应充分发挥作为科研密集型机构的重要优势,在现行的声乐课程体系中纳入本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设计有特色的品牌课程。广大声乐艺术教师作为一线教学人员,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直接当事人,要努力将少数民族音乐艺术中最精彩、最独特、最富有代表性的元素纳入到声乐教学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传承效果最优化。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较为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教育信息化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根据现有高校声乐教学的具体现实以及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的严峻形势,建议建构“线上+线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确保高校声乐课堂的有限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少数民族音乐的实际需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声乐教学平台,高校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这一文化瑰宝。高校还应在平台资源建设方面下到足够力气,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部门联合组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资源库”,定期维护和丰富资源库内容,这也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教学手段,在更加新型的教学模式下,优化教学手段,是符合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契合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让高校声乐课堂更加现代化。教师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制作电子资源学习包,如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示范演唱视频等,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发布学习资源,为学生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另一方面,要让高校声乐课堂活起来。既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如组织丰富多彩的采风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实地学习等,还可以将少数民族音乐“请进来”,如通过聘请传承人走进课堂专职或兼职教授演唱技巧和传统曲目,举办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文化节,使民族音乐走进校园,学生沉浸在浓浓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氛围之中,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也将取得明显成效。
少数民族音乐遗是中国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对本地区的音乐艺术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宣传。国家以及相关高校应当主动出击,努力寻找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传承的契合点,全力跨越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阻碍,保障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稳定推进,努力让少数民族声乐艺术在高校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