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1-03-08 11:56何倩徐州工程学院
文化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产教双创应用型

何倩 徐州工程学院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多从需求导向逐步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成为应用型高校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解析了其构建的“校中企、企中校”高校产教融合育人路径及实施成效,以期给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产教融合办学思路及启示与思考。

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实用型人才。自2014年起,在教育部教育改革政策引导下,全国600余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反映了国家对产业创新衔接教育教学改革链条的高度重视,为现代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提供了办学思路和发展机遇。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下,高校担负着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培养理念不够清晰、培养模式不够科学及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等原因,困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仍然存在。

1.学生双创实训实践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与职业需求脱节。传统教育多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实践环节投入比重较高,校外实践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实践基地(企业)考虑安全风险和成本效益,很少让学生深入作业,加之高校管理成本增加、组织实施困难,诸多因素限制着学生双创实践能力的提升。

2.高校专创教育融合深度不够,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尚存在问题。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很少有行业企业参与,不能完全理解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确切需求方向,方案大多停留理论层面,以此制定的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案更是难以执行。专业教师缺乏生产实践锻炼,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方法保守传统,专创融合教学实施困难。

3.双创资源协同育人实践困难,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缺少合力。高校一般通过平台载体来集聚双创资源,自身建设的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平台,缺少企业、地方政府的介入,其活力明显不足,整合资源能力有限。社会、企业资源想融入高等教育的发展缺少沟通桥梁,缺少有效合作途径。

4.高校双创人才服务地方需求迫切,服务项目与地方发展结合存在问题。传统理论教学知识单一,很难与创业知识融通。实践能力不足,经验积累不足,导致很难将专业知识消化吸收,这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不匹配,因而大学生创业团队很难快速融入到地方发展项目中去。

产教融合育人案例分析

(一)产学融合推展路径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徐州工程学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双创型人才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新要求,依托国家社科基金“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创业质量提升机制研究”等项目,与广州华侬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导广州华侬集团进驻校园,开启了“校中企、企中校”高校产教融合育人路径的探索。

1.实施校企地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学校提供合作所需场所,校方根据企业方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供赛事保障、信息咨询服务、技术援助和合作项目研究等。企业方落实建设资金,提供基地所需的移动接入端口、移动商城,为大学生开放线上双创教育实践平台“华侬易购”;在校设立“华侬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每年按照项目运营收入5%注入“华侬创新创业基金”;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社会影响力与高校人才进行项目化合作,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介;按照校方的教学计划,接收学生实践并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考核和全面评价;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创业指导教师,选择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学校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化机制,搭建了资本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开放式协同的全要素、便利化的双创实践教育平台。

2.校企共建大学生电商创业选品供应链平台。学校联合广州华侬集团、义乌丝路创客有限公司等企业商会共同打造“大学生电商创业供应链选品平台”。企业方提供货源和技术支持,构建“国际”和“国内”两大电商子平台,切实解决大学生电商创业“选品难”的问题,并实现“一对一”精准指导服务。同时,平台进一步延伸功能,发挥平台孵化作用,实现大学生与企业的直接对接,将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实训前置,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商品化,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真正参与符合企业生产一线需求的产品开发、创新设计和创业锻炼,推进专业与创新、创业、就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3.校企共建美妆产业研究院项目。化妆品生产制造是广州华侬集团的基础产业,集科学研发、生产加工、推广营销为一体。化学化工专业为徐州工程学院品牌专业,优质师资,雄厚技术,试验设备先进完善。徐州工程学院选派优秀技术型教师担任企业顾问,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援助,双方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成果推广等活动。学校邀请企业方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派出专业工程师担任专业课程实践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作品。企业方接纳专业学生进入工厂车间实习,接收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就业。研究院项目不断增强人才技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培养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产学融合实施效果

徐州工程学院自产教融合项目实施以来,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平台+项目+基金+培养+孵化”校企地合作产学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实施成效明显。

1.学生双创核心素养明显提升。根据2018-2020年学校统计数据显示,82.1%的大学生参与双创项目,88.4%的大学生毕业设计与学科专业创新结合;学生获批专利授权、发表创新论文数量呈现翻倍式增长。在企业、学校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多个项目登上了双创顶级赛事“互联网+”“创青春”国赛决赛平台,学校学生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创业之星”。

2.双创人才培养条件系统优化。产教融合项目实施期间,学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平台建设、师资培养等人才培养要素得到充分整合融通、全面优化,构建了适合校情的双创教育体系、双创课程体系、双创实践教育体系;建成多个校外稳定实践基地,集聚各行业精英人才,建设有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双创导师库;与企业方共同开发以项目式实践训练为基础的精品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校企合作编教材获批江苏省“十三五”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3.服务地方发展效果凸显。通过推进项目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训联动、赛事组织和平台搭建等务实服务,服务地方成效愈发明显。学校实施的“徐州市—徐州工程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校企合作每年为淮海经济区退役军人、大学生等开展创业培训3000余人次,利用自身优势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持、设计、包装、打造品牌及辅助营销等全链条赋农帮助,服务乡村振兴。

4.产教融合模式产生示范效果。依托以上产教融合项目取得的成效,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商务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分别认定为省级示范基地;国家、省市各领导多次前来调研,国内外高校前后有131批次来校交流考察。《中国教育报》等一些主流媒体报道项目实施成果共326次,引发广泛关注与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开放教师资源、开放办学模式、开放教育模式、开放评价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通过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可以有效改善优化传统教育的弊端,将教育资源集聚融通,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徐州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现,地方发展定位的校企协同、产教融合之路并不能完全匹配所有应用型高校,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办学理念、专业特色,用开放、包容的思想接纳社会资源的融入,在实践中检验探索前行,不断修正完善,才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融合育才之路。

猜你喜欢
产教双创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